1. 简单百科
  2. 林爽文

林爽文

林爽文(1756年-1788年)是清代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坂仔人,后随父移居台湾省彰化县大里代庄(今台中市大里市),以耕田、赶车为生。他于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九年加入反清组织“洪门”,成为台湾天地会的北路领袖。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一七八六至一七八八)期间,台湾爆发了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民起义,林爽文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他领导的起义被称为“林爽文事件”,是台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人物生平

林爽文(1756年-1788年),原籍漳州市平和。1773年随父渡台,定居彰化县大里庄(今台中市大里区)。1784年加入天地会,之后成为彰化天地会首领,1786年曾发动林爽文事件,于1788年失败被捕,遭清政府于北京审讯判决凌迟处死。

抗清初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1月16日因台湾府知府孙景燧取缔洪门,逮捕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之叔伯,林爽文率军劫狱反抗,号称50万众响应,1月18日(阴历11月29日)攻下彰化,杀台湾知府孙景燧,进驻彰化县衙门,自称“盟主大元帅”。1月20日(阴历12月1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众响应,杀淡水同知。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堑城。林爽文建号“顺天”,往南攻打诸罗等地,福建陆路提督署台湾兵备道柴大纪力守。凤山天地会领袖庄大田亦集众起兵响应,至2月全台除南部台湾府、诸罗,中部海港鹿港外均陷落。但因军纪不良,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被迫以乡勇形式组织义民团练,抵抗林爽文军队保卫自己的家乡。在新竹市地区,则有陈紫云领导下,转战新竹苗栗等地。事件平定后,乡民捡集新竹死难客家乡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于枋寮乡(即今新竹县新埔褒忠亭义民庙)。

闽浙总督常青闻变急派福州将军恒瑞、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和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率清军4000人征台,先后收回诸罗县城、凤山县城,不久即于4月23日(阴历3月6日)再被庄大田攻占,双方形成拉锯战。(常青初视师,战无功,承恩、仕简以误军机坐斩,台湾平,赦出狱;仕简至狼山镇(今江苏南通东南海边)总兵,承恩亦至副将)。使清廷命常青为督师调并浙江、广东清军一万多人亲自渡台,随后又增加七千人,双方对峙在台湾府城。

台湾漳泉械斗已久,鹿港泉州府籍林凑等人率众袭击彰化县县城,大杀漳州府籍移民并且焚毁民房,漳州籍林爽文率军反攻,许多漳州人被迫投入林爽文阵营,漳州籍大股首陈泮为了报复泉州人,凡是泉州人房屋,也尽数焚毁。下淡水溪的漳州籍庄大田也因为闽粤械斗之历史仇恨,与客家庄民爆发冲突,只好暂停攻城行动。

抗清后期

后来清廷又派陕甘总督大学士福康安、参赞大臣多拉尔·海兰察共率绿营八千人于12月10日(阴历11月2日)自鹿港登台,上岸后再招团练六千,总兵力一万四千,与林爽文三万兵力对峙,双方战于八卦山。福康安先后收彰化、诸罗。爽文败走集集、水沙连(今南投县鱼池乡)等地。1788年2月10日福康安令人说服当地居民于老崎(今苗栗县竹南镇崎顶里一带)生擒林爽文。

庄大田由于与泉州籍首领庄锡舍有嫌隙,兵败逃亡时行踪为清军所知,被乌作哈达率领的水师抓获时,已身受重伤,在台湾被处死,函首燕京。

此事清廷仅派军不足4万,费时一年四个月平定,之后清乾隆皇为了嘉奖诸罗县义民义举,而将诸罗改名“嘉义”。

人物评价

林爽文起义,前后经历一年零三个月,参加人数达数十万,它不仅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而且是清代历史上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参加起义者,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官府。从起义的起因、纲领到最后被清政府残酷镇压,可见移民拓垦之际,除了大自然的挑战外,还有来自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威胁。移民在胼手足努力开拓的同时,还要为他们身家财产的安全而拚斗。

爱新觉罗·弘历将平台民变一事,列入十全武功。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反清之役,围攻诸罗城十月,城内人民协助清军有功,清国乃本“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之旨,翌年11月初三日下诏,易称“诸罗”为“嘉义市”。

参考资料

乾隆御制碑矗立于厦门台南两地.厦门网.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