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埃以和约

埃以和约

《埃以和约》(英文名:The Egyptian-Israeli Peace Treaty)是埃及以色列为结束两国长期战争状态而缔结的和平条约。于1979年3月26日由时任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订,同年4月25日正式生效。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作为连署人也在和约上签了字。

《埃以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埃及与以色列结束战争状态;以色列承诺在三年内分两个阶段将其武装力量及文职人员撤出西奈半岛,埃及恢复对该半岛的全部主权;埃及与以色列建立正常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关系;在埃以边境部署有限的军事力量,并派驻联合国部队和观察员以监督执行;蒂朗海峡亚喀巴湾被确定为国际河流以色列船只享有自由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权利;埃及与以色列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承诺不直接或间接地向对方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埃以和约》签订后,1980年1月27日,埃以两国正式开放边界。同年2月26日,埃以双方大使分别向驻在国元首递交了国书,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是30年来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首次缔结和约,埃以长期敌对的格局开始改变。双方历时30年的敌对和战争状态至此结束。

历史沿革

签订背景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是埃及、以色列和美国为解决中东问题而举行的会议。长期以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处于敌对状态。为打破这种局面,时任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于1977年访问了以色列,两国开始了直接谈判,但未能取得成果。于是,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倡议举行埃以美三国会谈。

会谈于1978年9月6日至17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附近的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举行,三国领导人萨达特、梅纳赫姆·贝京、卡特参加了会议。会谈结束时,埃以双方达成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项协议。第一项协议规定,以安理会第242号决议为解决阿以冲突的基础,尊重中东地区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应当参加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各方会谈,并分三个阶段对有关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问题进行谈判。

第二项协议规定,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埃及在纲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进行谈判并缔结和约,以色列军队分阶段撤出西奈,埃及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以色列的船只在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亚喀巴湾自由航行。会后,三国外长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就缔结埃以和约进行了谈判。但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扩张主义立场,同时埃及鉴于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一致拒绝戴维营协议,也坚持要将埃以和约和实现西岸及加沙自治的进程联系起来,谈判一度中断。

和约签署

1979年3月,卡特对中东进行了穿梭外交。他在中东地区举行了一系列马拉松式的会议,迫使以色列改变态度,从而解决了埃以谈判中的所有问题。同年3月26日,时任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与时任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白宫签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卡特也作为连署人在和约上签了字。

主要内容

条约生效与后续发展

1979年4月25日,埃以双方交换和约批准书,和约开始生效。然而,和平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立即走向顺畅。1979年和平条约签署后,埃以两国并没有立即走向正常的国家交往,而是处于一种脆弱、微妙、不冷不热的状态。从1980年2月埃以互派大使至2005年3月埃及复派驻以大使的25年间,埃以两国几次断交。不过,双方都没有放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式,两国再也没有滑入战争的边缘。

拉法口岸在1979年埃以签署和约后建立,成为加沙与外界唯一不经过以色列的陆路通道。2005年,以色列将这一地区的控制权交给了埃及。2006年,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被劫持到加沙后,以色列军队封锁了加沙地带。2007年,“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随之加大了封锁力度,而埃及政府也表示支持并关闭了拉法口岸,仅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通过。

2011年2月,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过渡政府上台。此后,埃及政府对以色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除重新开放加沙的拉法口岸外,埃及政府还32年来首次同意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同时,因“阿拉伯之春”而“觉醒”的埃及民众纷纷要求埃及与以色列和美国拉开距离。埃及有56%的民众要求取消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

影响与争议

积极影响

《埃以和约》签订后,以色列于1979年5月25日撤出了西奈首府阿里什。1980年1月25日,以色列军队完成了从西奈半岛三分之二土地上的撤离,撤至阿里什至穆罕默德角以东一线。同年1月27日,埃以两国正式开放边界。2月26日,双方大使分别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这是30年来阿拉伯国家首次与以色列缔结和约,标志着埃以长期敌对的格局开始改变。至此,双方历时30年的敌对和战争状态结束。根据条约规定,埃及最终在1982年完全收回了西奈半岛,降低了埃以之间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1989年3月15日,以色列将占领埃及的最后一块土地塔巴归还埃及。

争议与代价

《埃以和约》基本上是单独解决埃以双方的问题,未能全面解决中东问题,如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排除在谈判之外、未提到收复耶路撒冷王国戈兰高地等。因此,离全面解决中东问题还很远。和约的签订虽然排除了苏联的插手,使美埃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也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苏联乘机在阿拉伯国家间进行挑拨离间,孤立埃及

众多阿拉伯国家认为《埃以和约》是“单独媾和”,是对巴勒斯坦人的背叛。和约签署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在巴格达举行会议,通过了对埃及实行政治和经济制裁的决议。除苏丹阿曼索马里外,所有阿盟成员国全部与埃及断交,并中止了埃及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国资格,将阿盟总部迁出埃及首都开罗。1981年,签署了和平条约的时任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在开罗的一场阅兵式上遭伊斯兰教主义者暗杀。直到1989年,埃及的阿盟成员资格和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才得以恢复。

相关事件

2025年3月31日,一名以色列安全部门的高级官员发表声明,指出埃及在边境地区的西奈半岛进行了大规模增兵,同时延长了机场跑道、扩建了港口码头。他强调,这些举动对以色列和埃及之间长达46年的和平关系构成了“严重破坏”。该官员还强调,根据1979年签订的和平条约,西奈半岛的军事活动是受到限制的。因此,埃及的这些行为明显违反了和平协议的规定。最后,他呼吁作为和平条约的维护者之一,美国政府有责任介入并纠正这些违反协议的行为。

参考资料

The Egyptian-Israeli Peace Treaty, March 26,1978 .palestine-studies.2025-04-02

72年仅3个国家:以色列如何与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澎湃新闻.2025-04-02

以色列:拉法口岸不能成为武器通道,这是底线.中国青年报.2025-04-02

阿拉伯起义丨威权政治,经济自由化,与2011起义的根源.澎湃新闻.2025-04-02

以色列撤出塔巴埃及恢复领土完整.中国知网.2025-04-03

中东睿评中国对巴勒斯坦政策:一以贯之的支持和顺应时势(上).齐鲁晚报网.2025-04-02

以高官声称埃及在边境大规模增兵至“超额水平”.抖音短视频.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