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福建路

福建路

福建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原为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设置的两浙西南路,在雍熙二年(985年)改名成福建路。福建路下有六个州(福、建、泉、南剑、漳、汀),二个军(邵武市莆田市),县四十七。南渡后,升建州为府。绍兴市三十二年,福建路户一百三十九万五百六十五,口二百八十二万八千八百五十二。

历史沿革

北宋的福建地区属于福建路,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治所在福州市(今市)。有6个州、2个军和47个县——福州12县、建州7县、泉州市7县、南平市5县、长汀县5县、漳州市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979年起)3县。此后,福建省地区长期保持8个州府级的行政区划,因此称为“八闽”。

北宋末年,金兵占领中原,汉族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南宋单独设置了福建路,设置1个府、5个州、2个军和48个县——建宁府7县、福州市12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6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3县,福建路治所设在福州。

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闽学发展成熟。

1276年,元军占领杭州市,益王赵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行政区划

军事部署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福建路置10个常驻禁军指挥(营),每个营280人,隶属侍卫亲军步军司,其中福州威果营2个,建州宣毅营2个,泉州市南平市漳州市长汀县、邵武军、兴化军宣毅营各1个。治平三年(1066年),定福建路禁军的员额为4500人。到福州市戍守的还有亳州市青州市等地禁军。福建路禁军则派往两广等处更戍。元丰二年(1079),东南诸路禁军共设13将,福建路为东南第10将,编额5000人,驻扎福州和建州。

北宋时期,福建路的厢军有水军、保节军、崇节军。水军部署在福州、后金、漳州、泉州和邵武军。保节军、崇节军为陆军;保节军分驻建州、南剑、汀州;崇节军分驻福州、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熙宁四年(1071年),福建路厢军裁并后称保节军,共33指挥、11150人。其中福州市有保节军6指挥,每个指挥500人;牢城、都作院工匠各1指挥,每个指挥300人。管理厢军和乡兵的机构是“福建兵部都监厅”。

南宋时期,福建路的军队除禁军、厢军、乡兵外,还在泉州设立新建陆军“殿前司左翼军”。该军拥有较多的水军。赵昚在位时,曾从殿前司左翼军挑选2000名水军到江阴一带驻泊,后留下成为江阴水军。绍熙元年(1190年),又从殿前司左翼军水军中派50人到漳州市驻防,留在泉州市的水军仅剩下500余人。南宋福建厢军的将校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指挥使,统归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市)节制,故称福州知州为郡将。

人口与教育

宋代福建省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在文教方面,两宋时期福建共产生进士5,986名,状元19名,分居全国第一、第二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