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脚假瘤蕨
金鸡脚假瘤蕨(学名:Selliguea hastata)是水龙骨科、假瘤蕨属的土生植物,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的多个省份。该植物的叶片形态变化极大,叶纸质或草质,背面通常灰白色,两面光滑无毛。金鸡脚假瘤蕨多生于海拔200-2300米处的山坡林下湿地、溪边或岩石上,是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形态特征
金鸡脚假瘤蕨的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3毫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棕色,顶端长渐尖,边缘全缘或偶有疏齿。叶远生;叶柄的长短和粗细均变化较大,长约在2-20厘米,直径约在0.5-2毫米范围,禾秆色,光滑无毛。叶片为单叶,形态变化极大,单叶不分裂,或戟状二至三分裂;单叶不分裂叶的形态变化亦极大,从卵圆形至长条形,长约2-20厘米,宽1-2厘米,顶端短渐尖或钝圆,基部楔形至圆形;分裂的叶片其形态也极其多样,常见的是戟状二至三分裂,裂片或长或短,或较宽,或较狭,但通常都是中间裂片较长和较宽。叶片 (或裂片) 的边缘具缺刻和加厚的软骨质边,通直或呈波状。中脉和侧脉两面明显,侧脉不达叶边;小脉不明显。叶纸质或草质,背面通常灰白色,两面光滑无毛。孢子囊群大,圆形,在叶片中脉或裂片中脉两侧各一行,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孢子表面具刺状突起。
生长环境
金鸡脚假瘤蕨多生于海拔200-2300米处的山坡林下湿地、溪边或岩石上。性喜阴湿环境和充足的阳光,浅生于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主要分布于灰化红黄壤和红黄壤上,氢离子浓度10000-31630纳摩/升(pH4.5-5.0)。
分布范围
金鸡脚假瘤蕨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湖北、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山东省、辽宁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台湾等。
繁殖方法
金鸡脚假瘤蕨以分株或孢子殖。分株在春秋季进行,从母株横走的根状茎上切取带2-3片叶的一段,栽于排水良好的苗床上培养,避免损伤新根,保持阴湿环境。待发出新芽时,降低湿度炼苗,待新叶长成后即可分盆移栽。孢子繁殖以春季温度上升时进行为宜。但孢子成熟期因地而异,晚秋成熟的可采收后放于4℃冰箱内贮存,新鲜孢子萌发率最高。播种用浅盆,底部放排水好的泥炭或食蕨,上用山土装好,压实,将孢子均匀撒布其上,将盆放入水盆中,盖上玻璃以保持湿度和防止污染。气温20℃以上时1个月萌发,孢子体长成时可分栽1次,待长至3-4片叶,5-10厘米时可移植上盆。
栽培技术
金鸡脚假瘤蕨的叶片厚纸质而要求中等空气湿度,须根多而纤细,要求排水良好的腐殖土,般用腐殖土和细沙(2:1)的混合培养土,每年抽生叶芽少注意保护嫩芽。喜酸性,定期施用矾肥水。
用途
金鸡脚假瘤蕨是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叶形奇特多变,叶脉清晰,叶色翠绿,孢子囊群鲜艳,可点缀山石盆景或盆栽观赏。金鸡脚假瘤蕨可能主要成分为皂苷、氨基酸、黄酮、香豆素、芳香油和油脂等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