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外文名:Robert J. Lefkowitz),男,1943年4月15日出生于纽约州纽约。杜克大学特聘医学教授、化学教授、病理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59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进入哥伦比亚学院学习,1962年,他于哥伦比亚学院获得化学学士,1966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68年到1971年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与同事开发出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并证明受体独立于腺苷酸环化酶的存在。1973年,他被任命为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副教授兼生物化学助理教授。1976年开始,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77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晋升为教授。1982年,他成为詹姆斯·B·杜克医学教授,同时兼任化学和生物化学教授。1988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94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成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07年,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获得美国成就学院美国音效剪辑工会奖。2019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发表了题为“肌球蛋白台面和肥厚型心肌病,从突变到机制再到治疗”的演讲。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研究领域是受体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他的研究揭开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真相,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他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0多篇,被引超过15万次。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杜克大学执教40年间,培养出了200名学生。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3年4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区,多年以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入读布朗克斯科学高中。1959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学院学习,期间,他对生物化学产生了兴趣。196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从哥伦比亚学院取得化学学士。之后,他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读书,1966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69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开发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质膜上的结合检测方法。1970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重返临床服务,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担任高级住院医师。上任数月之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加入了麻省总医院心脏病学主任、免疫化学家埃德加·哈伯博士的团队,开始探索β-肾上腺素受体的存在。
1973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被任命为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副教授兼生物化学助理教授。1974年,他在博士后马克·卡隆的协助下,团队完成了他们的课题。1976年开始,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77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晋升为教授,198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成为詹姆斯·B·杜克医学教授,同时兼任化学和生物化学教授。
1988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94年,他成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2007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08年,乔治·W· 布什授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国家科学奖章。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获得美国成就学院美国音效剪辑工会奖。2019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Trent Semans中心大厅发表题为“肌球蛋白台面和肥厚型心肌病,从突变到机制再到治疗”的演讲。
研究方向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研究领域为受体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此外,他还研究心脏病学、心脏生物化学。
教授课程
教育理念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理念是因材施教、鼓励专注、激发学生的热情、教育学生围绕问题来规划职业生涯以及提倡学生的冒险精神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末,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将放射性同位素与各种激素连接,追踪了它们在体内的进程,并找到了几种受体,包括盐酸肾上腺素的β-肾上腺素受体。随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团队从细胞膜中提取了这种受体,并对其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团队成员布莱恩·科比尔卡(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共同获奖者)从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出β-肾上腺素受体的编码基因。该团队很快发现,这种受体与眼睛中感知光线的受体类似,并意识到存在一个完整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它们对光、味觉、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血清素等具有类似的功能,这一发现极大促进药物研发工作。
1968到1971年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与同事一起开发了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并采用放射性标记法标记出糖皮质激素和盐酸肾上腺素,证明受体独立于腺苷酸环化酶的存在。之后,通过逐步摸索受体分离的方法,莱夫科维茨小组纯化了β-肾上腺素能受体。
几年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团队把纯化后的、可与肾上腺素结合的细胞表面蛋白导入不响应肾上腺素的细胞后,发现细胞的表现与具有肾上腺素受体的细胞相同,该结果证实了细胞表面受体是独立存在。此外,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团队利用放射性配体结合研究多种因素对受体的影响,发现了之前未知的受体亚型,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有关受体作用机制理论。
人才培养
2003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100名学生回到达勒姆大学庆祝他60岁生日,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有40多名他以前的学生飞往斯德哥尔摩陪他庆祝。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杜克大学执教40年间,培养出了200名学生。
主要论著
综述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0多篇,被引超过15万次。
论文
参考资料
著作
社会兼职
相关荣誉
社会关系
个人生活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出生于纽约,在布朗克斯区帕克切斯特的高层公寓大楼中长大。他的祖父母都是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其父亲马克斯是服装行业的会计,母亲罗斯是一名小学教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是家中的独生子。母亲对他设定了很高的学业标准。马克斯·莱夫科维茨具有数学天赋,喜欢教他数学技巧和游戏。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少年时期喜欢读保罗·德·克鲁伊夫的《微生物猎人》,也喜欢辛克莱·刘易斯讲述理想主义医生的故事《阿罗史密斯》。家庭医生成了他的榜样,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19岁时获得学士,然后进入哥伦比亚内外科医学院学习。在入读医学院一年级后,他和尔娜·莱夫科维茨(Arna Gornstein)结婚。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21岁时成为了一名父亲。随后,他和阿尔娜·莱夫科维茨在1964年至1975年间育有五个孩子。最终二人婚姻破裂离婚。1991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与琳恩·蒂利结婚。
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工作,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50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心绞痛。其家族有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随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1994年,他接受四重搭桥手术之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使用药物治疗、锻炼和吃素来控制自己的病情。2003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停止教学巡房和临床工作,全面投入到研究中。同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100名老学生回到达勒姆大学庆祝他的60岁生日。
人物评价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发现对新药研发影响深远。近一半的处方药都是针对莱夫科维茨发现的受体而设计的。(美国成就学院评)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成果代表转化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一流水平,该成果改善了地球数百万人的健康生活。(杜克大学医疗系统卫生事务校长兼首席执行官 Victor J. Dzau 医学博士评)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做出了杰出的科研成果。他激励着杜克大学乃至全世界的下一代的基础科学家。(杜克大学医学院院长、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南希·安德鲁斯评)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研究不仅揭开了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神秘面纱,还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就算只是秉承着感恩之心,我们也应该了解他,阅读他。(光明网评)
相关事件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认为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其高产的科学研究生涯走到了尽头,他们会逐步退出实验室研究工作,转而承担其他的职责,比如成为科学界代言人,或是担任院系管理者。第二类人获得诺贝尔奖后,会像平时一样专注于科学研究。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表示,自己想要成为第二类诺贝尔奖得主。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继续管理实验室。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还认为人生里的重要决定,不能只靠头脑去思考,还要用心去感受。最后,他表达了自己热爱科研工作,热爱教书育人的决心,绝不会去当科学界代言人。
参考资料
诺贝尔奖.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25-04-15
杜克大学和杜克大学健康系统.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25-04-15
怎样的研究一直被诺奖青睐?.腾讯网.2025-04-15
双奖获得者!盘点同获邵逸夫奖与诺贝尔奖的得奖者.weixin.2025-04-15
我可以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失败.美国成就学院.2025-04-15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简介.中国科学院.2025-04-15
蝌学荐书丨他的唯一自传:嗜书如命的少年,遭遇越战的教授,患心脏病的医生,拯救亿万生命的诺奖得主!.光明网.2025-04-15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4-15
去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豆瓣.2025-04-15
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师科学家荣获国家科学奖章.杜克大学.2025-04-15
获诺奖之后,很多科学家高产的研究生涯走到了尽头 #诺贝尔奖 #科研 #大有学问 @抖音博士团.今日头条.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