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罗宾逊·杰弗斯

罗宾逊·杰弗斯

美国抒情诗人罗宾逊·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1887年1月10日 - 1962年1月20日),以其关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的作品而闻名,其诗歌多以叙事和史诗形式呈现,同时也以短诗著称,被认为是环境运动的偶像。杰弗斯的“非人道主义”哲学主张超越冲突,减弱人类关切,强调无限的整体。他因反对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引起争议。杰弗斯的作品充满争议性主题,如乱伦、谋杀和弑父,同时展现了对自然界的偏爱。他不接受格律是诗歌的基本部分,认为诗歌应有“滚动的重音”。杰弗斯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尤其在日本和捷克受到欢迎。

生平

杰弗斯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父亲是威廉·汉密尔顿·杰弗斯博士,一位长老会牧师和古代语言和圣经历史学者,母亲是安妮·罗宾逊·塔特尔。他有一个兄弟汉密尔顿·杰弗斯,是一位在利克天文台工作的著名天文学家。幼年在家里由父亲对他进行家庭教育,五岁开始学希腊文,其后在瑞士德国美国受过教育。12岁时,除了英语外,还能流利地说德语和法语。1903年随父母迁至加利福尼亚州后,这个州便一直成了他的永久居住地。他起先入西方学院学医,后来又学森林学,于1905年毕业。18岁时获得了奥克西登塔尔学院的学士。狂热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毕业后去南加州大学(USC)学习文学,后来转到医学专业。1906年遇到了三岁大的犹娜·考尔·卡斯特,犹娜是一名研究生,也是洛杉矶律师爱德华·G·(泰德)·卡斯特的妻子。杰弗斯和犹娜·卡斯特成为了情人,泰德·卡斯特在1910年发现了他们的事情,杰弗斯退出了南加州大学医学院,转而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学习林业。这段婚外情成为了一桩丑闻,登上了洛杉矶时报的头版头条。犹娜在欧洲度过了一段时间平息事态,情人们一起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湖畔等待犹娜的离婚完成。1913年结婚,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住了六周,1914年搬到了卡梅尔。后来杰弗斯在那里建造了托尔之家和鹰塔。这对夫妇有一个女儿,1913年出生后一天就去世了,然后在1916年生下了双胞胎儿子唐南和加思。犹娜于1950年因癌症去世。1962年1月22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他的讣告。

他在1912年和1916年发表的头两本诗集并不起眼。杰弗斯后来没有把它们收入《诗选》(1938)中。在《他玛及其它诗篇》(1924年)里,他宣称人类正在自我毁灭,而世界在人类消失以后将变得更好。这篇长诗既有叙事诗的那种气势和明快,又有那种“乱伦”、可恶的遗传以及充满了毁灭的贪欲等使人窘困的主题。它使弗朗西斯·杰弗斯一举成名。杰弗斯在自然里看到了一种绝对价值,他对现代文明的种种虚伪而华丽的世俗标准不屑一顾。他不厌其烦地用诗句记叙了他家乡(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卡梅尔海岸)的各种人和事,还有那些饱经折磨的希腊众英雄们,好像也被命运颠沛到了卡梅尔海岸,他的作品因此披上了一层庄严古典的外衣。他改编的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Medea)于1947年首次被搬上舞台。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酒壶与苹果》(Flagons and Apples)(1912年)、《杂色牡马》(roan Stallion)(1925年)、《把你的心献给鹰吧》(Give Your Heart to the Hawks)(1934年)、《诗选》(Selected Poems)(1939年)、《对这太阳发火》(Be Angry at the Sun)(1941年)、《饥饿的原野》(Hungerfield)(1954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