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丹镇
伊丹镇,隶属于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双阳区石溪为邻,西与伊通镇接壤,南与二道乡毗邻,北与新兴乡、长春市郊区接壤,总面积150.5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该镇总人口为29901人,8011户。截至2023年,该镇下辖13个村(居)委会。镇政府驻地伊丹村。
伊丹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土质差异大,中部属平洼易涝区,西部和北部土质肥沃。该镇水域面积1公顷,主要河流1条,其中伊丹河纵贯伊丹镇南北。
截至2017年,伊丹镇各类企业总数1231家,其中工业企业126家,主要有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电器维修和经销粮食企业等,产值1.74亿元。
梅花鹿养殖是伊丹镇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2020年,伊丹镇从事梅花鹿产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5398元,比该镇人均收入高出4050元。
此外,伊丹镇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历史沿革
民国属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区。
东北沦陷时期,设伊丹村公所和警察署,属通阳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伊通县第二区。
1958年,设伊丹公社。
1985年,公社改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伊丹镇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
伊丹镇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晴暖温差大,冬季漫长而寒冷。
水文
伊丹镇境内有伊丹河、伊新河、羊草沟河等13条河道,伊丹河全长12千米,流域面积480平方米。
自然灾害
伊丹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大风等。水灾平均3年1遇。
自然资源
伊丹镇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东部,长春市南部,距县城13公里,长春市45公里,长伊公路和九开公路在镇内通过。全镇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64公顷。本镇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晴暖温差大,冬季漫长而寒冷,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6℃,平均温度5.6℃,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7℃,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7℃。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伊丹镇辖伊丹、火红、马场、大岭、东升、毯子、西岭、新民、车家、曹家、六家、心合1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8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伊丹镇下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伊丹街。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伊丹镇辖区总人口30500人。总人口中,男性16421人,占53.8%;女性14079人,占46.2%。
2017年末,伊丹镇常住人口23037人。
截至2018年末,伊丹镇户籍人口2454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伊丹镇财政总收入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40万元,增值税110万元,企业所得税190万元,个人所得税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2.4%、1.1%、3.7%。人均财政收入9800元,比上年增长2.2%。
截至2018年末,伊丹镇有工业企业2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家。
农业
2011年,伊丹镇农业总产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作物以玉蜀黍属、水稻为主,生产粮食6.2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大豆、向日葵等。畜牧业以饲养鹿、羊、牛、生猪、家禽为主,鹿存栏2.2万只,羊存栏1万只,牛存栏0.9万头,猪存栏1.1万头,家禽存栏190万羽,生产肉类1987.3吨,畜牧业总产值1.8亿元,累计造林1050亩,其中防护林75亩,经济林975亩,林木覆盖率48.9%,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
工业
2011年,伊丹镇工业总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职工15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商业
2011年末,伊丹镇有商业网点315个,职工41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0.8%。
金融
2011年,伊丹镇各类存款余额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人均储蓄8700元;各项贷款余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文化
伊丹古迹
1.伊巴丹戏楼
建于康熙五十年间[1958年时被拆除]
2.柳条边
3.古驿道
交通
2011年,伊丹镇境内有省级公路8千米;乡(镇)公路2条,总长24千米。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47辆、560吨位;客运汽车26辆、510座位;年客运总量11万人次。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伊丹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个,文化站1个,农民文化活动大院3个;公共图书室1个,藏书6500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老年秧歌队、民间剪纸协会等,体育场地8个。8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1.4%,广播电视站1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6.3%;有中央、吉林省、四平市等30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0.34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3.3%。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伊丹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20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10所,在校生3820人,专任教师2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5人,专任教师4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0人,专任教师31人。主要学校有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伊丹镇中心小学校,教育经费达4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2亿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伊丹镇有各类科技人才1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30人,经营管理人才340人,技能人才100人,农村实用人才5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伊丹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4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张。专业卫生人员5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53万人次,住院手术309台次,出院病人0.17万人次。重点医院有伊丹镇卫生院,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6.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万人,参合率885%;孕产妇死亡率为0。
社会保障
2011年,伊丹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71户,人数1416人,支出149.5万元,比上年增长38.4%,月人均88元,比上年增长30.3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3人支出11.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22人,支出37.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100人次,共支出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临时救济320人次,支出3.5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代表人物
1.巴奇兰:巴奇兰(?——1636)那拉氏,世居伊巴丹。隶满洲镶红旗。太祖兵初起,巴奇兰率众来归。屡从征伐,沙岭战役之役,率五牛录兵当前锋,败敌。天命十一年,从攻宁远县,克觉华岛,授游击。李世民即位,各旗设调遣大臣二,巴奇兰佐正黄旗。
2.鄂硕:鄂硕所在的栋鄂氏(即董鄂氏)家族是满洲的世族[吉林伊通的伊巴丹],三代武职。其祖伦布,在太祖时曾率400人前来归附,太祖授其长子锡罕(即鄂硕之父)为骑都尉世职,后来,锡罕在随贝勒爱新觉罗·阿敏远征朝鲜时战死疆场,鄂硕继承了父业,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继续跟随太宗南征北战。鄂硕曾跟随着豫王爱新觉罗·多铎征明,跟随着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讨伐察哈尔省的林丹汗,后多次人关征明。清兵入关之后,鄂硕马不停蹄南下征战,转战于陕西省、江南等地,战功显赫,世职晋二等男爵。到顺治六年,鄂硕被为镶白旗满洲副都统职,追随郑王济尔哈朗,前往两广讨伐永历政权。自皇太极八年鄂硕第一次参战到顺治六年征湖广和两广,鄂硕戎马生涯15年,从关外杀到关内,从塞北杀到江南岭南,为清代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战将。鄂硕的儿子就是费扬古,清代有名的抚远大将军;其女儿是慧贤皇贵妃。
参考资料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7-01-09 16:06:00 来源:区政府办.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4-08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国家统计局.2024-04-08
伊通县伊丹镇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吉林省农业农村厅.2024-04-08
2020年伊丹镇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