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且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由欧阳询与令狐德、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奉敕编。

《艺文类聚》全书共100卷,约100万字,征引古籍1431种,总计46部,727目,分门别类,摘录汇编,与《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贴》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艺文类聚》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古类书之一,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艺文类聚》比较完善的一个版本是196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印行断句排印本。

内容简介

《艺文类聚》共一百卷,约一百万余字。全书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部、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四十六部(《四库全书总目》称“为类四十有八”。《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又称“凡分四十七门”。数字上的歧异,都由于对原书卷八十一(药香草部上)和卷八十二(草部下)的计算法不同所致。《总目》大约把药、香、草作为三部计。《燕大目》则明确以“药香草部上”为一部,“草部下”为一部。有人觉得,既是标为“上”“下”,其他各部也有占许多卷的和分上下卷的,但计部时只作一部,因此,为了统一计算标准,八十一、八十二两卷应该作为一部计,故共有四十六部),部下分目,共七百二十七子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关诗赋赞表。该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也均注明时代、作者和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在正文前有欧阳询序一篇。全书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

序言

自《皇览》而下,历代的封建王朝曾经屡次运用政府的力量组织人力,搜检皇家藏书,编纂成不少的大型类书。这些类书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加以分门排比,其性质约略相等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和资料类编。它们在当时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对后世读者来说,由于它们集中而又类别地保存了历代繁富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了较为可贵的参考价值,为学术研究者所重视和使用。然而遣些古类书也多有散佚,在遗留下来的几部规模较大的类书中,保存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的,《艺文类聚》是颇为重要的一种。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旧唐书》一八九上《儒学。欧阻询傅》记为武德七年(六二四)詔修,乃是误以成书上奏之年为诏令修书之年。受詔参与编修的止《十余人·唐书》一八八《孝友·趟弘智传》云:十敷人同修《蜂文颊聚》。今能考知姓名的有给事中欧阳询、秘书丞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趟弘智、齐王文学袁朗等人。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隋末大乱,经籍图书大量散失。唐王朝建国初年,李渊父子一面继续用武力削平各地敌对的军事力量,一面大兴文治,安定民心,以巩同刚刚建立起来的李唐政权。武德五年(622),李渊发布《命萧等修六代史诏》,同年,秘书丞令狐德棻奏请购募遗书,由朝廷组织图书典籍的整理工作。于是,唐高祖李渊敕令,欧阳询任主编,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参与编写《艺文类聚》。该书历时3年,于武德七年(624年)成书。全书共一百卷,一百万余字。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艺文类聚》在内容取舍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儒家正统观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等主要主题。凡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重要概念和范畴,如符命、帝王、后妃、圣、贤、忠、孝、德、让、智、孝悌、交友、言志、聂氏宗祠、社稷等都列有专题,并附有充实的诗文内容,使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在提高文学方面修养的同时,又能够加深认识儒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

编纂特色

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对于前代类书分别指出其不足之处:有的偏重于文,如晋挚虞的《文章流别》和南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有的偏重于事,如曹丕曹丕敕修的《皇览》和南朝梁徐勉领衔编修的《华林遍略》。将文和事分割开来的编纂方法不便于后人使用,因而《艺文类聚》的编纂便克服上述两者的不便,把文和事统一起来,编在一书中,这样可以达到“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的目的,实为开创之举。

《艺文类聚》采辑经史子集各种书中的材料,分类编次,故事居前,诗文在后,大致按作品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所引故事,都注出书名,所引诗文,都注出时代、作者和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便于查考,其体例于诸类书中为最善。

不足之处

《艺文类聚》的内容去取、材料归类虽然较好,但也有些地方,不够合适。例如《帝王部》三国不录蜀汉北朝只载北齐;《杂文部》附纸、笔、砚,而《武部》不收刀、匕首等物,却另立《军器部》一门。正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历说:“繁简失宜,分合未当。”这大约是因为这部书成于众人之手,没有好好整理,所以内容不免欠妥,体例未能统一。书内还收录了较欧阳询晚出的作者苏味道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四个人的诗,显为后人增入。其中引证,亦有错误。例如《艺文类聚》《草部》下《蒲》引《史记》:“赵高将为乱,先设验献蒲以为脯,惑二世,有言蒲者诛之。”查《史记·秦二世纪》,根本没有这回事。可能是此说曾见他书,而被张冠李戴弄错了的。又同书卷七十三把《汉书》的“长陵一土”的“抔”字误作“杯”字,收入《杂器物部》的《杯》类,也是错误。

作品影响

为解决文章事件各自一类不便查阅的问题,在《艺文类聚》中,欧阳询新创体例,事与文兼,汇为一书,这个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人的《事文类聚》、清代官修的《渊鉴类函》都模仿它;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实际上也都采用了这个体例。

《艺文类聚》一出,其他类书都被淘汰。另外该书所征引古籍已大多亡佚,自汉代至隋朝的词章名篇多赖该书得以流传,因此该书历来为辑佚、校勘工作所资鉴。

《艺文类聚》是继《文选》之后编写的既有特色,内容又十分丰富的文学教材,为经书之外最重要的儒学教材之一,在当时及后世的文化教育领域中颇有影响。

作品评价

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

明朝文学家、藏书家高儒:“汉魏六朝之文,独赖《文选》、《艺文类聚》之存。不然,几至泯灭无闻矣。”

清代文学家爱新觉罗·永瑢、文学家纪昀主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繁简失宜,分合未当。”“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

近代文论家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序》:“《艺文类聚》改善了以往类书的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段的缺点,予后人以研究上的便利。”

获得荣誉

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作者简介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与虞世南、褚遂

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与虞世南并称“欧虞”。欧阳询的书法造诣极高,其楷书法度严谨,正中见险,骨气劲峭,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世称为“欧体”。其传世碑刻有《房彦谦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等;存世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编著《艺文类聚》一百卷。

参考资料

馆藏古籍推介——《艺文类聚》.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2024-04-05

艺文类聚.豆瓣.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