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灯笼鱼
拟灯笼鱼(学名:Scopelengys tristis),新灯鱼科、拟灯笼鱼属海洋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体延长,侧扁。体前部肥大,后部瘦长,体无发光器,体长约160mm。分布于南海,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热带海域,为热带和亚热带深海鱼类,多生活在水深400—1800m处。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5.10—6.13倍;为头长的3.37—3.90倍。头长为吻长的3.07—3.30倍;为眼径的5.37—6.16倍;为眼间距的3.00—3.9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6—3.04倍。体躯被大的圆鳞,鳞薄,极易脱落。无鳔。幽门盲囊大,具8个。肛门靠近臀鳍基部。头、体无发光器。
头
头大,背缘略往下凹,其长几为体长的1/3。吻呈扁平状,前端尖,吻长为头长的1/3。眼细小,位高,眼径约为吻长的1/3。眼间距平,其宽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1对,位于吻与眼之间。口宽大,口裂长,倾斜。通常下颌突出;上颌骨向后延伸超过眼后缘的距离可达其眼径,后端扩大,其长大于头长的1/2;具辅上颌骨1块,与上颌骨相连。两颌具数列锐利绒毛状齿带,内侧齿扩大;犁骨具两横列窄齿带;腭骨齿带狭长;中翼骨和舌上无齿。鳃耙2—3+1+8—9。鳃孔大。鳃盖完整,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假鳃不发达,每侧由3—4页状组成。鳃耙细长,侧扁。鳃膜骨条9。
鳍
背鳍11—12;臀鳍13—14;胸鳍14—15;腹鳍9。背鳍起点约位于腹鳍起点的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脂鳍在背鳍的远后方,约位于臀鳍基底部的后上方。臀鳍在背鳍的后下方,其基底长约等于背鳍基底长。胸鳍位低,细长,向后延长可超过腹鳍末端。腹鳍腹位,鳍条8。尾鳍叉形。
分布范围
拟灯笼鱼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拉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