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英语:Arabian Sea;阿拉伯语:بحر العرب),是位于印度洋西北部的海域,世界第二大陆缘海。阿拉伯海东临印度半岛西岸,西临阿拉伯半岛东岸和非洲东北岸,北达巴基斯坦和伊朗南海岸,南临印度洋,面积386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734米,最深深度5203米。阿拉伯海沿海国家除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外,还有阿曼、也门和索马里、马尔代夫。
阿拉伯海大约形成于5000万年前,由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阿拉伯海经过两个阶段的扩张形成西阿拉伯海盆。海域地形比较平坦,中间为卡尔斯伯格海岭,地貌以海盆、海岭为主。岛屿较少,主要为索科特拉岛、马尔代夫等。阿拉伯海是典型的深海环境,沉积物以细粒沉积物为主,海域富含石油与天然气。阿拉伯海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年降水东、西部分布差异明显。阿拉伯海是世界上水温较高的海域之一;海流受季风影响较大,冬季索科特拉岛附近的海流是世界上著名强海流之一。阿拉伯海栖息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魣属、濑鱼、布氏鲸、小鳁鲸等。
公元前1000年开始,阿拉伯海便是古代文明海上交流的汇集之地,1世纪,罗马人的贸易活动已开展至阿拉伯海北部海域,宋代,中国已掌握北印度洋—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的航线。1498年,达·伽马经过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海,打通了从葡萄牙到印度的海上航线。阿拉伯海沿岸国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经济来源以石油为主,截至2021年,该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的45%。阿拉伯海沿岸风景众多,主要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火车站、威尔士王子博物馆、巴图大清真寺、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萨那古城、中央格兰德岛等。
命名
阿拉伯海因海区西侧有阿拉伯半岛而得名。在历史和地理上,欧洲的地理学家和旅行者对阿拉伯海有不同的名称,包括公元1世纪中叶由埃及商人撰写的《航海》第34—35段中的“厄立特里亚海”“印度海”、“阿曼海”、波斯海。在印度民间传说中,它被称为Darya、Sindhu Sagar和Arab Samudra。对于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来说,阿拉伯海被称为印度海或“大海”的一部分,其中还有波斯湾或红海等较小的海湾。中国古籍曾称之为“大食海”(因称阿拉伯半岛为“大食”而得名),或为一概括、笼统的地域称其为“西洋”的一部分。
位置境域
阿拉伯海位于印度洋西北部,在亚洲南部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之间,阿拉伯海东临印度的西南岸,西临阿拉伯半岛东岸和非洲东北岸,北达巴基斯坦和伊朗南海岸,南临印度洋,经纬度范围约为北纬0°~25°,东经45°~75°,海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4米,最深5203米。阿拉伯海沿海国家除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外,还有阿曼、也门、索马里以及马尔代夫,是世界第二大陆缘海。阿拉伯海、红海以及孟加拉湾等海域组成广义上的北印度洋,即厄立特里亚海。
历史变迁
地质历史上,阿拉伯海的扩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早第三纪,马达加斯加和印度微板块之间的扩张中心向北跃移,形成了卡尔斯伯格洋脊,将印度和塞舌尔群岛分离开来;第二阶段扩张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与现今的扩张方向相同,开始的时间仍存在争议。东阿拉伯海盆是印度次大陆和塞舌尔板块在晚白垩纪裂解后逐渐形成的,是由裂谷和相关地壳所形成的过渡地壳;西阿拉伯海盆及其相邻的东索马里海盆是以卡尔斯伯格洋脊为对称的洋底扩张而形成的。
白垩纪中期开始,印度次大陆与马达加斯加岛开始分裂,印度洋北部海底分裂扩张,马什卡雷尼亚什海盆(Mascarene)分裂,并一直持续到距今62Ma左右。随后,塞舌尔陆块与印度次大陆分裂并在晚白垩纪扩张形成东阿拉伯海海盆。在约距今66Ma大陆裂解的最后阶段,德干高原形成了当今广泛分布的玄武岩。当时印度大陆岩石圈下的热点活动非常活跃,从而使大量岩浆侵入印度西部大陆边缘的陆壳中,最终形成了德干高原玄武岩。热点活动和印度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扩张形成了卡尔斯伯格海岭(Carlsberg Ridge),最早的海底扩张出现于拉克希米海岭(Laxmi Ridge)的南部(62.2—62.5Ma)和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北部(63.5—64.7Ma)。
印度西部大陆边缘由东北—西南向展布的拉克代夫海岭(Laccadive Ridge)及拉克希米海岭(Laxmi Ridge)组成,拉克希米海盆位于拉克希米海岭与印度大陆架之间,其覆盖面积约为2.4x105平方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与印度西海岸平行,沿着其走向分布着一系列独立的海山,如潘尼迦海山(panikkar Seamounts)、拉曼海山(Raman Seamounts),它们与瓦迪亚平顶山(Wadia Guyot)一起称为潘尼迦海岭(Panikkar Ridge)。拉克希米海岭与塞舌尔群岛海底扩张之前印度次大陆与塞舌尔之间存在一个宽达300千米的深水区。
塞舌尔群岛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模型模拟显示,古新世时在该地区之间存在约宽300千米的广阔的深水区。拉克希米海盆存在世界第二大深海扇—印度扇,其巨量的沉积物主要堆积于默里海岭南部及欧文构造带东部区域。在默里海岭未抬升之前,印度扇向北扩展。早中新世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伴随着默里海岭的隆起,印度扇开始向南扩张,来自于印度河流域物质开始在远端堆积。
沉积物通过印度河携带入海 ,形成一个大的深海冲积扇,并且确定了海底地形巨量沉积物主要沉积在默里海岭的南部和欧文构造带的东部,向北西和西部形成一道沉积物堤坝,这有是阿拉伯海盆具有薄沉积层特征的主要来源。在印度扇近端,中新统—全新统地层发育了大规模的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地层厚度从北东向南西整体呈减薄趋势,形成印度扇并持续至今。因此,阿拉伯海盆是印度被动边缘向海延伸的大洋区域。
水文特征
水温
阿拉伯海全年平均温度在26℃~28℃左右,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域之一,主要表现为西北部偏冷,而东南部偏暖。由于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气温较高,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中部海域6月和11月表层水温常在28℃以上;1月和2月温度转低,为24℃—25℃。临近阿拉伯半岛海面由于陆地干热气流的“烘烤”,水温可达30℃以上。
阿拉伯海海表温度(SST)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阿拉伯海上层50米水体的平均温度为26℃,月平均海水温度最大值出现在季风交替时期(5月),最低值出现在强上升流时期,非上升流区的季节性温差较小。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西阿拉伯海SST平均比东阿拉伯海低约2℃。。
盐度
阿拉伯海盐度36‰左右,西北浓于东南。海水含盐度一般在雨季小于35‰,在旱季大于36‰。阿拉伯海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通常高于35‰,在阿拉伯海北部、红海的盐度更是高达36‰以上,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4—11月西南季风带来雨季,那时候上层海水含盐量35‰;11至次年3月旱季刮东北风时,盐分升到36‰以上。
阿拉伯海海表盐度(SSS)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由于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阿拉伯海SSS特征明显不同于邻近的孟加拉湾,盐度通常高于35‰。在冬季风盛行时期,印度东部边界流将孟加拉湾北部低盐度的海水向南输送,绕过印度南端在东北季风环流的输送下进入阿拉伯海,造成东南阿拉伯海海水盐度的显著降低;在夏季风盛行时期,西南季风环流将阿拉伯海西北部的高盐海水向东、南方向输送,使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升高,而西阿拉伯海上升流区的盐度却降低。北印度洋表层盐度季节性分布相比于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存在着一个高盐度方差中心,即SSS的季节性变化较强,夏季时强降水及印度西部沿岸淡水的输入是造成此时东阿拉伯海盐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潮汐
阿拉伯海海区为半日潮,潮高达5.1米。阿拉伯海沿岸为不规则半日潮。大西洋的潮波通过阿拉伯海传入北印度洋,潮波通过好望角南部海域向东北传播,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南部有一个退化的无潮点,等迟角线逆时针旋转,传至深水区后,潮波传播速度逐渐增大,并逐渐向西北方向传播。在南阿拉伯海有一个无潮点,同潮时线绕无潮点作顺时针旋转,由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传入的潮波一部分继续逆时针旋转进入莫桑比克海峡,另一部分沿阿拉伯海南部的右旋潮波系统传入阿拉伯海。
波高
阿拉伯海东北部沿岸,春季具有较大的季平均有效波高,达0.8米以上;阿拉伯东南海域具有较小的季平均有效波高,在0.2米左右;夏季,阿拉伯海西南大部海域季平均有效波高在3米以上,其中索科特拉岛附近超过3.5米,孟加拉湾中部季平均有效波高也在1.5米以上,夏季北印度洋波周期很大,其中阿拉伯海、赤道东印度洋平均周期均在7秒以上,表现出很强的涌浪特征;秋季,阿拉伯海均在1米以下;冬季,阿拉伯海季平均有效波高比秋季更小,在0.6米以下。
水团
阿拉伯海盆的水称为北印度洋底层水团,构成阿拉伯海盆水源的有红海、波斯湾和阿曼湾的含盐多的水。大部分的南极洲底层水团由冷的(0℃左右)和低盐度(34.6—34.7‰)构成,此水团由南极深层水下潜所形成。分布于3500—4000米深度底层水团以下,在南纬10°以北,该水团由于与北印度洋深层水混合,变成北印度洋底层水,并以较高的温度(1.7℃)和盐度(35‰)为特征。深水和底层水从阿拉伯海进入阿拉伯海,向南到达马达加斯加和马斯克林盆地,这些深水团然后通过阿米兰特海峡进入索马里盆地,最后通过欧文断裂带到达阿拉伯海。
海流
阿拉伯海海流受季风影响,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沿着阿拉伯海岸流向东北,再沿印度海岸向南流到北纬10°,在那里与西南海流混合,冬季呈逆时针方向,索科特拉岛附近流速达7节,是世界上著名强海流之一。阿拉伯海表层洋流受到了季节性反向的季风的显著影响。在冬季风时期,冬季风洋流沿着斯里兰卡南部向西流,在此分为两支洋流:一支继续向西进入南阿拉伯海;另一支在阿克沙群岛高压(Lakshadweep high)附近汇入西印度沿岸流。冬季风洋流将孟加拉湾低盐水团带入东阿拉伯海,通过西印度沿岸流沿着印度西岸向北扩散,此时阿拉伯海盆内形成逆时针环流。在夏季风时期,近赤道的夏季风洋流向东流,将阿拉伯海的高盐水团带入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盆内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基于观测数据及数值模拟的研究表明,艾克曼漂流及地转偏向流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东阿拉伯海,表层洋流主要的驱动机制是印度东西岸及斯里兰卡的沿岸风。
风浪
阿拉伯海春季,波高小于0.6米,近海的波向呈反气旋特征,与风向对应较好。夏季,在强劲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大部分海域的风浪波高在1.2米以上,索马里附近更是高达3米左右。秋季,波高小于0.6米,仅索马里附近小范围海域在0.6—0.8米,波向为偏南。冬季,北部近海、印度半岛西部近海波高小于0.4米,索马里附近为相对大值区,在0.6—1米,波向为北东向。
阿拉伯海春季和秋季,涌向偏南,冬季,北部和东部涌向为偏南,索马里东部海域的涌向偏东,结合涌高等值线,初步判定阿拉伯海的涌浪在春、秋、冬三季是由于南印度洋的涌浪北传所致。夏季,涌向为南西向,表明该季节的涌浪主要是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生成的。
阿拉伯海春季,混合浪波高在0.8—1.6米之间,波向偏南。夏季,波高为2.0—3.2米,大值中心可达3.6米,波向为西南。秋季,波高为0.8—1.6米,波向偏南。冬季,波高为0.4—1.6米,东部、北部的波向为偏南,索马里东部海域为偏东。
海雾
阿拉伯海西部因多尘霾,6—8月各月频率皆在90%以下,其中7月频率还小于80%;阿拉伯海东部,7—8月因季风降水强度大,好能见度频率亦不足90%。赤道区域洋面,辐合带活动频繁,多出现大强度降水;所以全年各月都可以见到大片水域好能见度频率不到95%,有些月份还在90%以下。
其他地理特征
气候
阿拉伯海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平均气温:夏季25~29℃,冬季20~25℃。海区11月至翌年3月降水稀少,为干季;4—10月降水丰沛,为雨季。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毫米;东部降水相对偏多,达1000~1500毫米。在每年6月,索马里急流(索马里语 Jet)或芬勒特急流(Findlater Jet)携带了大量水汽进入阿拉伯海,以季风降水的形式到达阿拉伯半岛南部及印度次大陆。阿拉伯海的降水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北半球夏季,伴随着北半球SST的上升,降雨带向北移动,阿拉伯海降水整体增加,在东阿拉伯海北部沿岸区域存在一个强降水区(\u003e300毫米/月)。在北半球冬季,降雨带南移,阿拉伯海北纬10°以北的海域降水量降至50毫米/月以下。
阿拉伯海沿岸在西南季风期,最小风力7级,一般为8—10级。东北季风期,风力一般为3—4级。阿拉伯海南部每年5—6月和10至11月份可能出现风暴。阿拉伯海冬季(2月),大部分海域的风速在5米/秒之内;春季(5月),西南季风已经逐渐盛行,西部和北部为西南风,中东部为偏西风;西南风影响的区域风速相对偏大,在6—9米/秒;夏季(8月),强劲的西南季风已经盛行,整个海域以西南向为主导,风速在8米/秒以上;秋季(11月),已经完成由西南风向东北风的转变,大部分海域的风速在6米/秒以内,等值线呈北东—南西走向。
气旋
阿拉伯海地区在西南季风季节有中层气旋产生。它主要发生于阿拉伯海东北部季风槽中,最常出现在北纬20°附近。在夏季风期间,每月可有1~2个扰动发生。它基本上是准静止的,一旦形成,可维持准静止状态3~7天。这类扰动是印度西海岸降水的主要来源,降水率可达200毫米/天。阿拉伯海气旋一般只出现在对流层中层,水平尺度约1000千米,垂直尺度约6千米,在地面和200百帕以上没有闭合环流,地面常有弱槽与之对应,气旋中心随高度增大而向西南倾斜。
阿拉伯海东部的热带气旋明显多于西部,大多数台风向东北或西北方向移动。由于印度半岛东西两侧是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受地形的影响,阿拉伯海上的热带气旋通常是沿着西高止山脉向西北方向运动,最后在巴基斯坦的南部登陆。阿拉伯海上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的区域位于阿拉伯海东侧靠近印度半岛的区域,而孟加拉湾上热带气旋主要活动在孟加拉湾的中东部区域。
地质
地质构造
阿拉伯海是大约5000万年前由印度次大陆与亚洲碰撞时形成的。从索科特拉岛向东南延伸的是嘉士伯海岭与印度洋地震重合活动带,活动带将阿拉伯海分为两个主要盆地—东部的阿拉伯盆地和西部的索马里盆地。嘉士伯海岭被一条中央山谷纵向一分为二,该山谷深度达海面以下约3600米。阿拉伯盆地与阿曼盆地被默里海岭隔开,默里海岭是一条狭窄的、地震活跃的海底山脊,从东北向西南延伸,与嘉士伯海岭交汇。默里海岭以西是马里俯冲带,是海底沉入邻近大陆地壳以下的区域。印度河切割出了一个深深的海底峡谷,并沉积了一个由厚厚沉积物组成的深海(即深海)锥体,宽约860千米,长约1500千米。这个锥体和阿拉伯盆地相关的深海平原占据了阿拉伯海东北部海底的大部分地区。在索马里海岸以东,索马里盆地形成了另一个大的深海平原。阿拉伯半岛沿岸的大陆架很窄,索马里沿岸的大陆架更窄。
阿拉伯海盆东部分布有呈南北走向的查戈斯—拉克沙海岭(Chagos-Laccadives Ridge)。而在阿拉伯海盆西部,则存在欧文构造带(Owen fracture zone)、希巴海岭(Sheba Ridge)和嘉士伯海岭(Carlsberg mid-Oceanic ridge)。阿拉伯海盆北部的默里海岭(Murray Ridge)则被认为是欧文构造带的延伸。阿拉伯海盆南部以则存在许多沉积物堤坝,位于其中嘉士伯海岭被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水平断层分割。
地层信息
阿拉伯海沉积物以细粒沉积物为主,主要由微体生物壳体和砂、粉砂、黏土等组成,是典型的深海环境沉积产物,北部沉积物有明显的浊流沉积的特征,有明显的冲刷侵蚀面,西阿拉伯海沉积物主要是受风成因素的影响,印度河来源影响较小。阿拉伯海在索马里和阿拉伯盆地中发现了自生(即就地形成)铁锰结核,并在嘉士伯海岭沿线发现了多金属硫化物。海底的沉积层在哈德角附近是带绿色的污泥,包含大量鱼类尸体。从岸上冲刷下来的沉淀物覆盖大陆斜坡,到2500米为止,以下是腔孔动物含钙质的外壳,在3650米以下的海底堆积着红黏土,在含介壳的湿软泥层中发现锰结核。海底沉积层的厚度,从北部的2500米逐步减到阿拉伯海盆以南的480米。
矿产资源
阿拉伯海沿岸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可供作建筑材料用的大量的砂、砾石和牡砺壳。印度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上石油总产量的33%。印度洋的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储量较大的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红海的金属软泥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底含金属沉积矿藏。
阿拉伯海在孟买以西和西北部印度海岸外大陆架已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矿藏,并已得到集中开采。在阿拉伯海西部和阿拉伯半岛东南海岸附近观察到了高浓度的无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例如磷酸盐浓缩物,它可以产生丰富的鱼类生命。这种施肥作用发生在富光带,部分归因于沿海上升流,它循环了海底沉淀的营养物质。
地形地貌
阿拉伯海海底是面积广宽的阿拉伯海盆,比较平坦。从索科特拉岛向东南有一条与印度洋地震带恰好重叠的卡尔斯伯格海岭,呈东南—西北走向,为阿拉伯海与印度洋分界处。海岭西南侧为索马里海盆,北部为阿拉伯海盆。阿拉伯盆地周围的山脊包括西部的欧文断裂带、西北的墨累海岭、南部的嘉士伯海岭和东部的查戈斯—拉卡迪夫海岭。
阿拉伯海盆是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向海延伸的大洋区,在阿拉伯海盆的东部,其地貌以呈南北走向、长2000千米的查戈斯—拉克沙海岭(Chagos-Laccadives Ridge)为特征。在阿拉伯海盆西部,欧文构造带(Owen fracture zone)偏移了嘉士伯洋脊(Carlsberg mid-Oceanic ridge)以及希巴海岭(Sheba Ridge),沿着转换断层的构造带呈左旋运动。北阿拉伯海以位于印度西大陆架及阿拉伯海深海底之间的大型构造断块为特征,抬升至海平面以下254米的默里海岭(Murray Ridge)被认为是欧文构造带的延伸。阿拉伯海盆南部以嘉士伯海岭为界,形成了沉积物的堤坝,该海岭被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水平错断所分割。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阿拉伯海存在着多样化的海洋栖息地,包括特定区域覆盖率超过75%的珊瑚礁以及为软体动物门提供重要繁殖和育苗栖息地的海草床。红树林地区高达6米的潮下沙地和泥地生态系统也支持丰富的生物组合(\u003e600个物种)。季节性褐藻纲、绿藻门和红藻群落以及季节性海带群落,包括几种特有物种,代表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流效应导致阿曼海岸沿岸的中上层水域生产力高,浮游生物生产力高,支持了种类繁多的小型食草动物。
动物
阿拉伯海存在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藻类,包括阿拉伯海岸线特有的马尾藻。特色鱼类包括北梭鱼(魣属 spp)、濑鱼(隆头鱼科)和雀(雀鲷科)。在阿拉伯海发现了儒艮(Dugong dugon)和几种绿海龟,包括绿海龟(Chelonia mydas)、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和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在须鲸中,记录的有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小鳁鲸(B. acutoristrata)、长须鲸(B. physalus)、蓝鲸(B. musculus)和座头鲸(Megaptera novaengliae)。齿鲸包括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虎鲸(Orcinus orca)和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阿拉伯海中至少存在十几种海豚(海豚科)以及江豚属(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主要通道
阿拉伯海海域向外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西以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曼德海峡,与同红海沟通;另一条是:北以伊朗库赫角与阿曼伊马角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同波斯湾相连。
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的也门和吉布提之间,全长18千米,宽25—32千米,水深30—323米。海峡中靠阿拉伯半岛一侧有个名叫丕林岛的火山岛,将海峡分为东、西两水道。东水道宽3.2千米,深约30米;西水道宽25.6千米,深达310米。曼德海峡南连亚丁湾,北接红海,是通行西太平洋、地中海和印度洋战略航道上的必经之地。海峡地处红海的南端,而红海北端就是连接地中海的战略枢纽—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与苏伊士运河相辅相成,共同控制着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世界航道。截至2014年,每天有约210万桶石油经过曼德海峡向北再经过苏伊士运河运到地中海。
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曼穆桑代姆半岛与伊朗拉雷斯坦之间,连接着波斯湾与阿曼湾,海峡北临伊朗,南接阿曼,是海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海峡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64—97千米,最大深度219米,最小深度70米。霍尔木兹海峡从古至今一直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古代世界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都把霍尔木兹海峡作为航路上的重要一站。著名的明代航海家郑和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都曾在其往来于东西方大陆的航程中途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自从中东地区开采和出口石油以来,霍尔木兹海峡就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海峡之一。截至2014年,每天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石油约1500万桶,占全球石油产量约20%、油轮运输量约40%,平均每6—8分钟就有一艘油轮通过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因此被誉为中东地区的“油库总阀门”,是海上石油运输咽喉要道。
主要岛屿
阿拉伯海整个海域岛屿较少,西部有也门的索科特拉岛、阿曼的库里亚穆里亚群岛和马西拉岛等,东部有阿明迪维群岛、拉克沙群岛。
索科特拉岛
索科特拉岛是同名群岛的主岛,面积约3650平方千米,位于亚丁湾与印度洋的交界处,西南距非洲之角240千米,北距阿拉伯半岛350千米,行政区划上属于也门共和国。该岛处于红海、波斯湾、东北非、印度以及阿拉伯半岛之间多条航线的交汇点上,是古代印度洋上的交通枢纽。截至2013年,索科特拉岛上生活着大约825种稀有植物和动物,307种是岛上独有的,其中龙血树属(Dracaena draco)、沙漠玫瑰都是药用的原材料,岛上索岛栗翅鸟(Onychognathus frater)、太阳鸟、鵐鸟等是该岛独有种类,此外,该岛的爬行纲石龙子、无足蜥蜴等也为该岛独有。
自然灾害
阿拉伯海自然灾害频发,海域主要以强热带气旋为主,飓风频发,印度、阿曼等地为主要受灾国家。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每年要道遇5—6次飓风袭击。飓风来袭时间为雨季前的5、6月份和雨季后的10、11月份。从1891年至1991年的100年间,阿拉伯海形成117次飓风,孟加拉湾形成442次飓风。仅1999年飓风袭击就造成了1万人丧生和15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印度近80%的飓风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也给这地区带来了飓风危害以及随之产生的洪水、暴雨等次生灾害。印度68%的耕地都受到灾害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与历史相比,灾害程度和灾害频度都有所加剧。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印度全国因灾死亡人数占亚洲地区因灾死亡人数的73.1%。印度成为世界或亚洲地区面对自然灾害最为脆弱的国家之一。
2007年6月,强热带气旋古怒(Cyclone Gonu)横穿了阿拉伯海区并直接通过了3个深海海洋观测水下基站,而浅水的4个基站也在热带气旋直接影响范围内。北阿拉伯海观测网的2个观测系统,成功记录了海流、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海洋基本要素对热带气旋的直接海洋响应。古怒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在阿拉伯海最强的一次热带气旋。随之而来的狂风、洪水和巨浪给阿曼和周围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阿曼,古怒造成了49人死亡和4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北印度洋(North Indian Ocean)包括阿拉伯海是众多古代文明海上交流的汇集之地。在公元前1千纪之前,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以及印度文明在这片海域进行的贸易以没药和原木等植物类货物为主,偶尔涉及奴隶贸易。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古代希腊罗马人认识有人居住世界的新时代。亚历山大在远征印度结束返回苏撒后,他派出海军试图经南北两个方向从厄立特里亚海绕行阿拉伯半岛,三支船队从波斯湾出发,探寻前往埃及的航路。但因阿拉伯海风高浪急,无法航行,船队被迫返回。
1世纪,罗马人已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迫于中央财政所需,他们积极扩展海上贸易活动,除在已然熟知的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和黑海(Black Sea)进行商品交易外,罗马商人或水手还将视线投向不甚了解的北印度洋。当时罗马公民所著的《厄立特里亚海周航志》(Periplus Maris Erythraei)便是对发生于这片海域的贸易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涉及了动植物、矿物、织物甚至奴隶等多类商品的贸易情况。《周航志》著者率船队向东行进到印度地区,途经了古代波斯地区的阿波罗格斯和奥马纳。这两座港口隶属于帕提亚帝国,它们的大致位置分别位于波斯湾深处和阿拉伯海北部。
公元1世纪至5世纪早期,菲洛斯托吉乌斯(Philostorgius)在其著作《教会史》中,记载了基督教本体互异论者狄奥斐卢斯(Theophilos)在西印度洋地区传教的经历。356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派遣狄奥斐卢斯率团前往希米亚人地方传教。狄奥斐卢斯劝服希米亚国王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建立了三座教堂,然后前往阿拉伯海索科特拉岛布教,之后来到非洲东北部的阿克苏姆(Axumite),最后从那里返回罗马帝国。菲洛斯托吉乌斯的这些记述,不仅暗示了基督教初传索科特拉岛的时间,也反映了4世纪印度人与索科特拉岛的密切联系,以及当时该岛与阿拉伯半岛、埃塞俄比亚等地的交通状况。
从公元前5世纪到7世纪时期,阿拉伯半岛依然未形成统一的文明。直到公元7世纪时期,阿拉伯半岛才在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带领下实现统一。
大约从8世纪或9世纪开始,阿拉伯和波斯海员学会了利用夏季和冬季季风推动的海面洋流。来自阿曼和阿拉伯南部哈德拉毛(Hadramawt)地区的飞行员在“路线书”中,描述了包含对海岸、航线和岛屿以及有关风、洋流、探测和星星导航的有用信息。这些著作中提到的中世纪繁荣港口包括印度的第乌和苏拉特、波斯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阿拉伯半岛的马斯喀特和亚丁。提到的地标包括哈德角和马德拉卡角以及索马里的瓜达富伊角。
中国宋代,中国已掌握北印度洋—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的航线,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时,宋人从兰里出发,“再乘东北风”续航,经过月余,到达印度半岛西南部的故临,再绕航阿拉伯海与波斯湾横渡北印度洋,直达阿拉伯半岛南部卡马尔湾。
中原地区元朝时期,元人通过熟悉印度洋水域的西域人与遥远非洲人交往。1300年,东非印度洋海岸的蘸八(桑给巴尔群岛)和北非刁吉儿(今摩洛哥丹吉尔)的使者自海上来朝,他们即应由亚丁或阿拉伯海的索科特拉岛,横渡印度洋,取道马尔代夫群岛,经南海一路远航东来。据《经世大典》载,大德五年,元使臣答术丁受命由海道出使马合答束(摩加迪沙)等地,征取狮、豹等物。同一时期,元廷又遭爱祖丁等使臣四起,计35人,经印度洋前往刁吉儿购取豹子等稀奇之物。这些前往非洲的船舶,或应是沿着马尔代夫一索科特拉岛一亚丁航线一路西行的。
14世纪中叶,马尔代夫的海贝在中世纪时已成为印度洋区域沿岸国家的重要商品,不仅是向东北方向销到了孟加拉湾,而且还向西北方向越过了阿拉伯海与亚丁湾,被销售到了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甚至还进入了红海,成为非洲国家苏丹的货币。
1405—1433年永乐与宣德年间,航海家郑和先后7次奉皇帝钦命,统率一支远洋船队,纵横于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广阔水域,遍访了亚非几十个国家与地区。郑和船队熟悉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季风规律。他们从国内启开洋,一般总在10月至次年正月的冬季,此期间沿海与南洋水域盛行东北季风;而返回国内一般也在5月至8月的夏季,此期间又逢沿海盛行西南季风。这种航期安排完全避开了夏季阿拉伯海上凶险暴烈的西南大风与巨浪急流,对确保船队安全至关重要。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特洛缪·迪亚斯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8年,达·伽马经过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海,到达了位于印度次大陆南端的马拉巴尔海岸,打通了从葡萄牙到印度的海上航线。
1933年—1934年,马巴希斯(或约翰·默里)探险队多次海洋探险对阿拉伯海进行了研究,该探险队报告了有关阿拉伯海水文学、化学、水流、水团、底部地形和沉积物的发现。在国际印度洋探险(1960年—1965年)期间获得了更多信息,英国、美国、苏联、印度和德国船只参加了此次探险,研究了洋流、生物生产力、地震学和地质学。
经济
阿拉伯海沿岸国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经济来源以石油为主。阿拉伯海主要经济组织为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合会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阿曼,该地带素以蕴藏丰富的石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之地。截至2021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有1.2万亿桶,仅该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该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占全球的45%。其中,沙特、伊拉克和科威特是产油大国,而该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25%。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25万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海合会占51%。
2014年,世界石油价格大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开始试图促进经济改革。以沙特阿拉伯为例,沙特是一个严重依赖石油出口贸易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国家。截止2019年,沙特石油出口贸易收入仍占据沙特国内生产总值的39.7%以上,国家财政的78.6%以上,虽然沙特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有所调整,但是沙特的经济产业结构并没有取得结构性突破,仍然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业,单一的经济结构模式阻碍多元经济结构模式的形成,它的抗风险能力低下不利于其它产业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年人的失业率。2016年,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穆德·本·萨勒曼·本·阿布杜·阿齐兹正式发布了“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和“国家转型计划”。其次,沙特的农产品供给少部分农产品总量供应充足,如小麦、海枣、葡萄、柑橘等,但大部分农产 品则依赖进口,如大麦、大米、谷物、蔬菜等,沙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尚不完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交通运输
石油航线
阿拉伯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阿拉伯海北部为波斯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从中国东部沿海出发,穿越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和地中海等地区向西至欧洲的海上走廊,国际航运咨询公司Alphaliner网站发布的全球集装箱班轮公司挂靠港口和航线设置的统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集装箱港口共有375个,航线2262条。在地理形态上,这些通道的形态犹如“树”型布局,“树干”为贯穿全线的“串联型”通道,从“树干”伸出的分叉为区域性通道。
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连同缅甸海、红海、孟加拉湾、波斯湾(阿拉伯湾)等在内,构成了沟通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印度洋沿岸间的海上通道,包括通过苏伊士运河和绕过非洲南部好望角。主要货运量是从中东海湾地区运原油,西行通过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或绕道非洲南部好望角运往欧洲和美国,或东行穿过马六甲海峡运往本。因此这条航线上油轮最多,一般货船较少,而返回的油船又多是空船。它的航运量约占世界的10%。三大洋的航线通过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环球航线,形成一条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重要通道。
阿拉伯海途径的印度洋航线以石油运输为主,此外有不少是大宗货物的过境运输。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该航线主要航行超级油轮,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波斯湾—东南亚—日本航线,该航线上,载重吨20万吨以下的船舶可向东航行,经马六甲海峡至日本,载重吨20万吨以上的船舶则需通过龙目、望加锡海峡驶向日本;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运输线,该航线可通行25万载重吨以下的大型油轮。
邮轮航线
阿拉伯海邮轮旅游线路众多,其中两条典型的线路:马六甲一阿拉伯海邮轮航线和阿拉伯海一马六甲邮轮航线。马六甲一阿拉伯海邮轮航线,线路名称:皇后邮轮“玛丽皇后2号”,新加坡一巴生港一孟买一阿布扎比一迪拜;阿拉伯海一马六甲邮轮航线,线路名称:诺唯真邮轮(NorwegianStar),迪拜、阿布扎比、海塞卜、富吉拉、马斯喀特、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
港口
阿拉伯海沿岸重要港口有印度的孟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南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的亚丁港等。
孟买港
孟买位于印度西海岸外的孟买岛上,西濒阿拉伯海,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它是南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东起加尔各答,西至孟买,是印度海陆空的交通枢纽。孟买工商业发达,是全印度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它还是印度电影的摄制中心。孟买港是个天然良港。全港约50个泊位,干散货码头最大可靠泊7万载重吨的船舶,集装箱码头能靠泊第三代集装箱船。孟买港主要出口货物为纺织品、黄麻、矿石、面粉、花生、花、煤、糖、植物油及杂货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石油、钢铁、粮谷、水泥、木材、机械、橡胶及化工品等。
卡拉奇港
卡拉奇港位处阿拉伯海的北侧,紧邻卡拉奇市,是巴基斯坦的最大的港口,拥有37个泊位,可从事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液体散货等的装卸,建设有10万吨级主航道,为“中巴经济走廊”东出海口,卡拉奇港设计通过能力近9000万吨,其中,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465万标箱,2017/18财年卡拉奇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68.5万吨。
航空
阿拉伯海沿岸机场主要以靠海城市机场为主,主要有印度孟买的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际机场、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际机场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际机场(Chatrapati Shivaji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 :BOM)位于濒临阿拉伯海沿岸的印度西岸孟买北部29千米处,又称孟买机场,是印度乃至整个南亚地区最大、最繁忙的机场。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际机场占地5.9平方公里,机场由两个航站楼组成,1号航站楼位于圣克鲁斯,主要处理国内航线;2号航站楼位于萨哈尔,主要为国际航线服务。
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
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卡拉奇 Jinnah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 :KHI)位于阿拉伯海的北侧的巴基斯坦沿岸卡拉奇市以西约20千米,真纳国际机场海拔高度为30米(100英尺),停机坪面积为266000平方英尺,共有两条混凝土跑道,截至2023年,真纳国际机场每年可容纳乘客约为1200万人次,主营国内、地区和国际定期的客货运航线,为约45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通航至全球约69个城市。
中国出海口
2002年开始,中国在巴基斯坦西南部阿拉伯海沿岸瓜达尔修建了一个深水港,2005年,瓜达尔港第一期工程完毕,该港包含了3个船舰停泊处,总长度为602米。瓜达尔港口使中国具备“绕开波斯湾”的能力,中国借此可以触及非洲石油。至2018年,中国已同非洲石油新兴国家几内亚、喀麦隆、加蓬和安哥拉等签有石油协定。
科考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支俄罗斯考古队在索科特拉岛开展工作,他们发掘了岛屿北部的哈吉里亚(Hajriya)聚落遗址,在那里发现了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遗物和10世纪以后的建筑基址。2010年,他们又对西海的科什(Kosh)遗址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两地出土的陶片等遗物,与阿拉伯半岛南部、地中海世界、波斯湾及印度等地区颇有关联。霍克洞的铭刻同样体现了这一点,其中西方游客留下的有南阿拉伯语、阿克苏姆文、希腊文和帕尔米拉文铭文,暗示了索科特拉岛与阿拉伯半岛、埃塞俄比亚、埃及和黎凡特等地区的交往。不过,这几种铭文数量不多,内容较简单,难以揭露相关地区间古代贸易的具体情况。在霍克洞的219处铭文中,印度婆罗米题记达192处,占了绝大多数,表明这批铭刻的创作主体是来自印度的水手和商人。更确切地说,从铭文字体和内容来看,他们主要来自印度西北的古吉拉特海岸,特别是来自港口城市婆卢车。
2000年12月,比利时地质学家德吉斯特(P. De Geest)在索科特拉岛开展溶洞考察,在霍克洞(Cave Hoq)的溶洞中,发现了一件刻写有古代文字的木。这种文字流行于罗马帝国时代地中海东岸的著名商业城邦帕尔米拉,其地位于叙利亚沙漠中,距索科特拉岛数千千米。罗宾遂于2002年1月,携法兰西学院考古学家德里迪(H.Dridi)前往索科特拉岛实地调查。他们在霍克洞中发现了一批陶器、火把等遗物,以及大量各种文字的题记与图案。大部分题记是用大洋彼岸的印度婆罗米字母书写的。他们不能解读这种文字,于是将部分照片发给莫斯科的历史和语言学者尼古拉·布哈林(M.D.Bukharin)。2003年,布哈林又将照片出示给德国的印度语言学家柯应鸿(I.Strauch)。柯应鸿在德吉斯特的帮助下,他于2012年主编的《索科特拉岛上的外来水手:霍克洞的铭文与图像》出版,书中汇集了霍克洞各种铭文的解读和考古调查成果。
霍克洞位于索科特拉岛东北海滨的石灰岩高原上,洞口海拔约300米,距海岸不远,从洞口可以俯瞰印度洋。洞穴较平直,长2.5千米,宽约100米、高约30米。考古人员在洞穴深处,从距洞口约1千米处直至洞尾的壁面、地面和钟乳石上,总共发现了219处铭文和18处刻画图案。这些铭文像敦煌吐鲁番文书一样包含了多种语言文字,其中绝大部分用婆罗米文书写,少数用南阿拉伯语/哈德拉毛文(South Arabian / Hadramawtic)、古埃塞俄比亚文/阿克苏姆文(Ethiopian / Aksūmite)、希腊文、帕尔米拉文、卢文(Kharoshthī)和巴克特里亚文(Bactrian)。这批铭文和图像的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到访该岛的外来水手们留下的。它们无疑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印度洋贸易网络提供了宝贵线索。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阿拉伯海的污染主要来自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源自油轮事故、离岸油井、油轮及油码头等,1970年8月4日,满载燃料油的安普拉(Ampuria)号希腊油轮在印度西北沿岸的昆池(Kutch)触礁,3500吨溢出,1973年6月18日,油轮M.T.卡斯莫斯先锋(MTCosms Poineer)号在同一地点触建并断教成两截,溢出油18000吨,导致印度西北沿岸周围海洋生物的死亡,1974年12月26日,有18000吨燃料油的美国油轮特拉斯胡兰(Trashuron)号,在印度西北沿岸拉克斯哈得威(Lakshadweep)地区的肯坦(Kiltan)触礁,溢油3325吨,严重影响了肯坦和阿拉伯海西南沿岸附近水域内的海洋生物。
阿拉伯海印度西岸离岸油井的油污染源对海洋食品工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食用虾工业、随着海上探油向大陆架、离岸地区及封闭型沿岸地区的集中,油井在钻探过程及随后的永久建筑开发过程中溢油的机会逐渐增多。例如:离岸钻探船塞哥维克斯(SagerVikas)号在孟买高地的第5号离岸油井进行钻探时,油井着了火,直到1982年7月才被扑灭,该油井产油量每天约5000桶,约25万吨,按国际价格计算约值5300万美元,在扑灭油井大火过程中,溢出了可观数量的原油,从释放出的气体和原油中降落下来的碎片对印度西岸孟买高地方圆150千米广阔地区内的生物幼体及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
阿拉伯海的印度西岸油轮及油轮码头,近年来依托印度的航运业及渔业捕捞产最增长了10—15倍,而印度西岸油码头的操作损失也出现了增长。5个大港和数个小港都拥有油码头设施,每年平均接待4000艘油轮和20000艘渔船,尽管一些油轮遵守LOT系统,但大多数油轮没有遵守现有国际公约。载油船舶卸油之后,油轮内很少能完全卸净,总有些油剩在舱内,为了清洗储油轮舱,这些油轮把洗舱水泵入海中,然后再把残油沿途泵出排入海中。储油舱采用这种清洗方法是违法的。虽然规定油轮需要把残油排入各港口提供的大型储存罐内,但由于超级油轮被经济因素所左右,因而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在渔港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渔港配有仃泊设备及装卸码头,机动拖网渔船在沿岸地带以及在其周围进行作业时,由于从舱底向外排放污水,在这些港口中总有一层薄油膜覆盖于海面,并且经常覆盖着港区周围几千米的范围。
环境保护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努力下,地中海、阿拉伯海、几内亚湾、东南太平洋、红海和亚丁湾、加勒比海、印度洋和东非、南太平洋等8个区域已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区域性公约或议定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不是一个专门的海洋环境保护公约,但它为各缔约方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行为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对各缔约国保护海洋环境规定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义务。除《海洋法公约》外,还有一些专门的保护海洋环境的全球性公约,如1972年《防止因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而引起的海洋污染公约》、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3年《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上进行干涉的议定书》1989年《国际打捞公约》和1990年《关于石油污染的准备、反应和合作的伦敦国际公约》等。
1997年,在一些欧洲国家的推动下,国际海事组织(IMO)在1997年9月15日至26日召开的MARPOL73/78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MARPOL73/78的1997年议定书,实施区域包括: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红海、海湾区域、亚丁湾、南极区域、西北欧水域、阿拉伯海的阿曼区域、南部南非水域。
截至2014年12月31日,MARPOL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对不同的船舶污染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减少操作性排放,防止事故性排放。控制船舶操作性油污染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船舶在正常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机舱污水、含油洗舱水和压载水,从船舶结构防污染设备、操作和排放方面提出控制污染的要求。对机舱污水控制措施有:燃油舱的保护位置、设置储存用的残油舱、安装和港口接收设施连接的标准排放接头、滤油设备;未经稀释的油性混合物含油量在15ppm以内。对货油舱含油洗舱水和压载水的控制措施有:建造专用压载舱、污油水舱、货舱的泵吸和排放管道的要求、原油洗舱/性气体保护;油类的瞬间排放率和排油总量要求。防止船舶事故性油污染的措施: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专用压载舱的保护位置、油轮的双层壳和双层底、单个油舱的最大舱容限制和布置;船舶应备有船上油污应急计划;破损稳性和剩余结构强度岸基电脑计算快速响应程序。
风景名胜
阿拉伯海沿岸的城市风景众多,主要有:印度孟买的象岛、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火车站、威尔士王子博物馆;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巴图大清真寺;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的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也门首都萨那古城;马尔代夫的中央格兰德岛等。
象岛
象岛(Elephanta lsland)是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港湾内的海岛,位于印度门东北11千米处。岛上有4座在岩石上凿出的印度教庙宇,大概建于公元450—750年间,当时该岛以“城堡城市”菩称。16世纪葡萄牙人在岛上登陆地点附近发现一尊独石圆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萄牙语大象为该岛命名。
象岛有许多洞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湿婆神庙。象岛石窟湿神庙被称作“湿婆之家”。在神庙大殿的天然砂石壁面上共凿出9块大型壁龛浮雕,每约3.35米见方,刻画湿婆作为宇亩生命活力的化身的各个不同侧面或者各种湿婆教神话,包括《湿婆三面像》《永恒的湿婆》等。
西瓦吉火车站(维多利亚火车站)
西瓦吉火车站(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原名维多利亚火车站,是孟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成于1887年,至今仍为孟买最整忙的火车站之一。西瓦吉火车站由英国建筑师F.W.史蒂芬设计,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在建筑式样上融合了印度的传统风格。2004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印度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西印度威尔士王子博物馆(Prince of Wales Museum of WesternIndia),位于孟买,建于1904至1914年间。因威尔士王子曾于1905年来印度,并为该博物馆基而得名。1921年该馆正式开馆,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该馆为英国建筑师设计,具有16世纪穆斯林建筑风格,主体结构为三层弯顶式建筑,主体部分以玄武石为建材。博物馆坐落在花园之中,环境优美。威尔士王子博物馆于1922年首次对外开放。该馆馆藏丰富,主要藏有印度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的各种珍贵文物,其中以古代文物为主,包括古代印度铜器、陶器及雕刻等艺术品。同时还藏有部分外国文物及艺术品,很多为无价之宝且保存完好。展馆分为,考古文物、艺术品及绘画、外国文物等几大部分。
巴图大清真寺
巴图大清真寺(Masjid .E.Tooba)是卡拉奇最大的清真寺,位于卡拉奇国防区,中国人称之为“海军教堂”,占地面积35312平方英尺,建筑面积5570平方英尺,1969年11月建成。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祷告大厅呈半球型,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通体洁白,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圣洁肃穆。大厅可容纳5000人同时祷告,若包括外面的平台、走廊和草坪,最多可容纳30000万人。
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
阿曼首都马斯喀特(Muscat)三面群山环绕,一面濒临阿拉伯海,地处通往波斯湾的要冲。它以阿拉伯世界的独特风光吸引着每年约20万人游客前来旅游。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落成于2001年5月,它标志着马斯喀特的宗教里程碑,它展示了伊斯兰教宗教的多样化建筑风格。高耸的5个尖塔,代表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其中主塔高90余米。可容纳16000名朝拜者。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是由现任国王卡布斯苏丹个人出资兴建的。寺内还有一个图书馆和宗教研究中心。
萨那古城
也门(Republic of Yemen)濒临阿拉伯海,是古代阿拉伯文明的摇篮之一,面积53万多平方千米,大部是山地和高原。也门萨那古城,位于首都萨那的东部,坐落于也门共和国西部海拔为2350米高的高原盆地中,198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萨那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粘土实心砖外墙装饰着白色石膏制成的华丽图案,这种风格已成为也门首都的象征。萨那古城的许多房屋至今仍然是私人住宅,其中有些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中央格兰德岛
中央格兰德岛(Centara Grand Island Resort)是马尔代夫著名的亲子旅游岛屿,全称“圣塔拉·格兰德岛”。该岛拥有马尔代夫中央格兰德岛度假村,度假村拥有112套套房和别墅。并且为游客们提供了潜水场所。度假村紧邻马尔代夫的潜水景点。度假村集阳光、海洋和沙滩于一体,加以一系列特色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度假村提供的海滩住宿和水上住宿共分为七个种类。面积从87平方米到159平方米不等,度假村中的小岛俱乐部可以为宾客提供专属会所、游泳池和更多的高档酒水选择。
相关文化
传说
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阿拉伯海的两个岛,一个是男人岛,一个是女人岛。每年3月,男人出发去女人岛上,在那里逗留到5月底,其余的9个月,男女各据一方。12世纪阿拉伯旅行家兼地理学家阿里·依德里斯在他的著作里把男人岛和女人岛安排在北冰洋。而且关于女子国和丈夫国的公民们如何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问题,有关的民族学著作也为后世提供了这方面的材料。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在其著作《地理学》一书中记述了亚马逊女人的有关事情。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女人与伽伽日人为邻住在高加索。她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完全独立生活,每到春天的时候,她们爬到与伽伽日人相隔的山上去。这时,伽伽日人也按照古老的习俗来到此地,随即与亚马逊平原女人发生交配关系。性交后出生的女孩,亚马逊女人留在身边,男孩则交给伽伽日人。
宗教信仰
阿拉伯地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他宗教。阿拉伯地区是一个多样性社会,居住着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但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地区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阿拉伯具有22个国家成员,但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
风俗习惯
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色的头中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有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面戴黑纱,黑纱上只留两个小孔,以免遮挡视线。有的国家已经抛弃这种习惯,妇女用头巾或者披肩代替黑纱,男子多穿西装。传统上,部分比较保守的阿拉伯国家对妇女比较压制,女性地位较低。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阿拉伯数字产生于印度,但经由阿拉伯人传播,所以世人皆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公元7世纪至10世纪之间,阿拉伯迅速对外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把印度人创立的数字带到了欧洲。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数字,但最古的数目大概至多到3。公元8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雕版记录。约700年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并发现该地区的数字比他们先进,于是便设法吸收了这种数字。阿拉伯数字也是由象形符号发展而来,如下图所示。早期的阿拉伯数字与现代的不完全相同,阿拉伯人将其传入欧洲后,经过许多数学家的不断努力,才变成今天的书写方式。阿拉伯数字也是由象形符号发展而来,如下图所示。
参考资料
世界地图.自然资源部.2024-06-30
Not Acceptable.UnitedNations.2024-02-21
Arabian Sea.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2024-02-21
Arabian Sea.NationalGeographic.com.2024-02-21
文化世界 | 也门——想念阿拉伯半岛上的故土. 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4-03-04
也门首都萨那遭暴雨,10座历史建筑倒塌.扬子晚报网.2024-03-04
孟买景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4-03-01
巴基斯坦.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2024-03-01
The Voyage around the Erythraean Sea.Silk Road Seattle.2024-02-21
The 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Scribd..2024-02-21
The Arabian Sea.印度地理.2024-02-21
阿拉伯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1
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 沉积学报.2024-03-04
碰了一下菇……它居然在流血?.澎湃新闻.2024-03-08
Socotra.Research Begins Here.2024-03-08
奇特之地索科特拉岛:离开大陆700万年遗失世界.环球科技.2024-03-04
吵翻了!阿拉伯国家,为何要求“波斯湾”改名为“阿拉伯湾.人文新知社.2024-02-23
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民航资料.2024-03-01
印度.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3-01
航司拟让靠窗乘客先登机;东南亚国家掀起机场扩建潮.澎湃新闻.2024-03-01
阿拉伯海.科普中国网.2024-03-01
称印度没造出像英国殖民者建造的美丽建筑,福克斯主播被印度人怒骂.观察者网.2024-03-01
马斯喀特国际机场启用—全球最开阔的机场之一.北国网.2024-03-04
也门国家概况.中国新闻网.2024-03-04
我们为何关心生物灭绝.中国科普博览.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