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民族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将现代民族志考古学资料相结合,以重现古代人类社会的文化风貌。

历史沿革

民族考古学虽然早在1900年由一位美国学者首次使用其术语,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形成的。1961年,一篇专门讨论考古学类比方法论的文章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的初步成型。

研究对象

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人类个体及实体物品两个层面。在人类层面上,研究的对象包括那些仍保持着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少数民族或群体,以及较为原始的族群。此外,还包括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状况。在实体物品层面上,则涉及考古发掘出的文化遗存、历史记录以及民间传说等内容。

研究目的

民族考古学旨在通过对现存社会的研究,加深对考古学所发现的物质遗存的理解。特别是探索物质文化模式与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系统关系。

应用案例

民族考古学的应用实例之一是对远古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起源及其制作工艺的研究。由于历史文献对此缺乏详细记载,因此可以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傣族佤族等民族的实地考察,来探究远古时期制陶技术的发展历程。类似的例子还有对于“钻木取火”这一古老技艺的观察和记录,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社区中仍有留存,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传承性。

参考资料

民族考古学知网阅读.中国知网.2024-11-02

民族考古学:融合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搜狐网.2024-11-02

小议民族考古学-百度学术.百度学术.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