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穗槐豆象
紫穗槐豆象(拉丁学名: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Motschulsky),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豆象科的一种有害入侵生物。
形态特征
成虫
紫穗槐豆象成虫体长2.1-2.8毫米。头部长而宽,密布刻点;表皮黑色,仅口器部分有时显褐色;额区及头顶疏生白色至淡黄色细毛,额中脊不明显。触角11节,向后几乎伸达鞘翅目肩胛部;基部4节(有时也包括第5节)红褐色,其余节暗褐至黑色;基部3-4节丝状,末节端部尖,其余节锯齿状。前胸背板圆锥形;表皮黑色;两侧密被白色或淡黄色毛,中区有时着生黄褐色毛,在基部边缘及中线处有时着生白色毛,形成较明显的中纵线。小盾片近似方形,密被白色至淡黄色毛。鞘翅长约等于两翅总宽;行纹深,行纹内刻点粗大;肩胛突出,色暗而有光泽;表皮大部呈红褐色,通常在近基缘、侧缘及翅缝处黑色;上面密被白色或淡黄色毛,在翅的基部、中部和端部散布不太明显的黄褐色毛斑。腹部及臀板被均一的白色毛;胸部腹板表皮黑色;腹部腹板及臀板表皮多呈黑色,部分个体呈红褐色。雄虫腹部第1腹板中部扁平,中央有一个由细而短的茸毛构成的白色圆形毛斑,且第5腹板端缘显著凹入;雌虫第1腹板中部不扁平,无上述圆形毛斑,第5腹板端缘不明显内凹,以上特征可区分两性成虫。足红褐色。后足腿节基部有时色暗;腿节与基节约等宽,近端部有小齿突3个;胫节具前纵脊、后纵脊及侧纵脊,端部通常有3个小齿及1个大齿,大齿长约为第1跗节长的1/4。雄性外生殖器:由腹面观,外阳茎瓣端部尖,两侧缘稍凹,基部与阳茎几乎等宽;内阳茎有1个大的楔形骨片,骨化极强,其余微刺呈毛状,组成1对带状物。阳基侧突端部稍膨大,顶端着生数根刚毛;两阳基侧突基部愈合,约在端部1/3处开始分离。
卵
卵长椭圆形,长0.5毫米,宽0.2毫米。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颜色稍变深。少数卵的一端带有1-2根透明长丝䰶,其长度约为卵长的1-1.5倍。
幼虫
初孵幼虫淡乳黄色,长0.4-0.5毫米。头部和单眼深褐色。共4龄。1龄有稀疏、淡色、较长刚毛,胸足3对。2龄后胸足开始退化。老熟幼虫无足,黄色,体长2.4-3毫米;虫体柔软,肥胖;气门圆形。
蛹
乳黄色。长2.7毫米,宽1.6毫米。复眼U形。初期为淡红色,接近羽化时复眼、触角、足腿节及胜节的端部颜色均逐渐变至深褐色。气门圆形。
分布范围
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新疆等地。
侵入历史
紫穗槐豆象原产于美洲,198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河北省,随后在1998年分别在江西省南昌市和山东省日照市发现。这种害虫主要是通过无意引入的方式,随着入境货物和动植物进入中国的。
寄主
紫穗槐豆象的主要寄主植物为紫穗槐及其变种加州紫穗槐。
生活习性
紫穗槐豆象在牡丹江市地区1年经历2代,以2-4龄美国白灯蛾在野外紫穗槐宿存荚果种子或仓贮种子内越冬。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种子内化蛹,蛹期大约8-10天。新羽化的成虫会在受害种子内停留3-5天后飞出。羽化孔边缘不规则,圆形,直径0.8-1毫米,羽化孔大多位于种荚上端四分之一处。6月中旬可见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飞行能力强,喜欢在紫穗槐花序和种荚之间爬行,受到惊扰后会掉落地面假装死亡。晴朗天气气温高时,它们的活动能力增强。成虫寿命为17-34天。成虫食用紫穗蜂蜜,啃食花瓣和幼嫩种荚皮。在室内饲养条件下,成虫对水、糖蜜水及阳光具有正趋性。成虫从羽化孔钻出后不久就会交配,交配在上午10时左右最为频繁,一般持续时间为8-39分钟。交配后3天开始产卵。7月初成虫开始产卵,卵产在前一年宿存荚果的花等与种荚间的缝隙中。多数情况下单产,偶尔也会产在种荚表面的老羽化孔中,一般每个种荚上产卵2-5粒。7月上旬可见美国白灯蛾,初孵幼虫直接咬穿卵壳底部蛀入种子,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成熟并化蛹。8月上半月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可见第二代成虫在当年成熟的紫穗槐种荚上产卵。8月下旬可见越冬代幼虫,9月中旬以2-4龄幼虫越冬,一头幼虫只会危害一粒种子。紫穗槐种子内的该虫在常温仓贮条件下,可以正常发育并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并能繁殖后代,反复造成危害。这种害虫的发生与紫穗槐的平茬密切相关。经过平茬的林分发生较少,危害程度较轻。
防治方法
监测
在紫穗槐的开花结荚期,应仔细观察花序中是否有成虫访花或产卵。也可以使用捕虫网捕捉部分成虫,或者收集前一年的旧荚,查看荚上是否有成虫羽化孔。
检验
通过肉眼观察紫穗槐荚上是否有成虫羽化孔。
过筛法
通过过筛检查混在种子内的成虫。使用孔径分别为2.2毫米、2.0毫米及1.0毫米的三个筛子及筛底,上下叠加过筛。
染色检验法
可将种子浸入1%碘化钾溶液中染色1.5分钟,再移入0.5%氢氧化钾溶液中处理0.5分钟,取出后用清水冲洗0.5分钟后,将种皮有异常变化的种粒挑出,再进行剖检。被害种子接近种托处有1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黑色圆点。
比重检验法
将种子样品放入清水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10分钟后将漂浮的种子捞出进行剖检。
X光检验
将被检查的种粒粘在9毫米×12毫米的白纸上,用X光机检查,种仁为一均匀白色实体者为健康种子;种仁颜色灰暗者为未成熟的干瘪种子;种仁内有一弓形弯曲的美国白灯蛾影像者为被害种子。
处理
在恒温条件下,可用70摄氏度的热水处理种子5-10分钟,或将种子置于60摄氏度的热水中处理10-20分钟;采用微波处理,当种温达到60摄氏度后持续3-5分钟;使用溴甲烷、硫酰氟每立方米用药30-35克,氯化苦每立方米40毫升,磷化铝每立方米9-12克,重蒸48-72小时;在低温条件下,溴甲烷及磷化铝的用量可提高到35-40克,重蒸72-96小时。以上方法均可全部杀灭幼虫。在种子含水量小于12%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发芽率。
其他防治方法
营造乔灌混交林,结合割条生产,有计划地做好紫穗槐林的平茬更新复壮,或全面采净当年的荚果加以处理;种子入库前用25%敌百虫粉剂拌种,种子与药剂的重量比为400:1;林内喷洒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杀成虫,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杀卵和美国白灯蛾。
参考资料
紫穗槐豆象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紫穗槐豆象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2024-11-23
我国紫穗槐豆象的鉴定.我国紫穗槐豆象的鉴定.2024-11-23
紫穗槐豆象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紫穗槐豆象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