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永苏
甄永苏,1931年出生于开平市,195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微生物药学和肿瘤药理学家。1954年至1962年,甄永苏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理系、抗菌素研究所肿瘤研究组;1962年至1978年,他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药物研究所。1978年至1985年,甄永苏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979年10月,甄永苏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作访问学者。1981年至1982年,甄永苏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作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研究室主任。
甄永苏长期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国早期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甄永苏已发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英文发表共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并主编《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等专著。
人物经历
甄永苏于1931年11月10日出生在开平市(原开平县)勒冲乡龙凤里。
1949年,顺利地考进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并确定了从医的专业方向;
1954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被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在病理学家杨简教授、王文教授指导下,从事实验肿瘤学和实验病理学方面研究。
1958年,甄永苏被选派参加抗菌素研究所的筹建,负责肿瘤研究项目,在更大的规模上开展抗肿瘤抗生素研究。
1954-1961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以前为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系、抗菌素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2-197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1981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与实验治疗学系,访问学者。
1979-198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作客座教授。
1985-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研究室主任,兼国家微生物新药筛选实验室主任。
1986-至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0月16日,甄永苏与长江学者邵荣光教授等应邀到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考察指导工作,省微生物研究所陈桂云书记等接待了甄永苏院士、邵荣光研究员一行12人的专家团,并进行座谈交流。
2013年,甄永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陈有海、中科院广州健康院院长裴端卿等人组成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2014年4月,经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科协批准,藏诺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设立,甄永苏成为公司签约院士。
2015年5月21日,甄永苏参加了“五四青年论文报告会”暨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并做了“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报告。
2015年08月,武清区已聘请甄永苏为区政府特聘顾问。同年10月22日,甄永苏以肿瘤药理学专家的身份参加甄永苏以肿瘤药理学专家的身份参加第七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论坛;并就精准医疗、抗体药物研发、基因细胞治疗、生物经济发展等主题做精彩演讲。
学术贡献
科学研究
肿瘤化疗新靶点与生化调节药物的研究
他提出了以“核转运”作为靶点研制新型生化调节剂,利用核苷转运抑制剂增强抗癌药物疗效的新策略。首次证明核苷转运抑制剂双达莫(潘生丁)可增强抗代谢药的抗肿瘤作用,指出抗代谢药与核苷转运抑制剂联合使用的重要性。
他在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对双嘧达莫(潘生丁)的敏感性与细胞生长期密切相关,两性霉素B可使不敏感细胞恢复敏感性。他提出了以“核苷转运”为靶点,研制新型药物。建立了检测方法,筛选了天然来源的样品,发现绿茶多酚、丹酚酸A、大黄素以及霉菌产生的C3368-A、C3368-B等有抑制核苷转运活性,可增强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并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抗药性。为研制用于治疗肿瘤的“生化调节剂”开辟了新途径。由于在该领域的出色工作,他被聘为第8届(美国,1994)和第9届(奥地利,1997)“嘌呤和嘧啶人体代谢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并分别在会上作关于“天然来源的核苷转运抑制剂”以及“核苷类抗生素云南霉素的抗肿瘤作用”的报告。
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的研究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1979-1981年间他在美国从事杂交瘤与单克隆抗体(单抗)研究,回国后率先开展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863课题。他主持研制了多种单抗,将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以及力达霉素等分别与单抗制成偶联物,证明偶联物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在裸鼠体内显示特异性分布以及对移植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他曾应第28届日本癌治疗学会学术会议(东京,1990)的大会主席邀请,出席会议并报告。他针对单抗导向药物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研制小型、高效偶联物的方向。他将单抗与力达霉素连接,构建了高活性的偶联物;动物试验证明使用小剂量即可显示疗效,表明通过降低剂量,有可能减少单抗所致的不良反应。他利用抗体Fab片段与力达霉素首次制成小型、高效的偶联物,经动物试验证明有显著疗效,其分子量小于国外报道的用抗体片段制成的小型免疫毒素,在导向药物的分子小型化方面达到了新水平。
抗肿瘤抗生素研究
抗肿瘤抗生素是微生物来源的抗肿瘤物质。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极其丰富多样,抗肿瘤抗生素是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他于1955年开始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国早期开展本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新的筛选方法《精原细胞法》,曾应第13 届国际化疗学术会议(维也纳,1983)主席的邀请,出席会议并在关于抗癌药物筛选模型与方法的专题会上做报告。他主持筛选了近10万个微生物菌株样品,找到抗肿瘤抗生素30余种,对以下6种进行了研究开发。
①博来霉素:他领导的研究组从中国土壤中找到了相关的产生菌,并确定其产物的抗肿瘤效果;与生产单位合作于1970年研制成功争光霉素,于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
②平阳霉素:是国内外首次开发的、优于日本博莱霉素的抗肿瘤抗生素新品种。他研究证明,平阳霉素的肺毒性比博莱霉素低,抗肿瘤作用强,为开发平阳霉素提供了重要依据。平阳霉素的临床研究证明,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宫颈癌、绒毛膜癌、食管癌等有较好疗效,于1978年通过鉴定投产。
③光辉霉素:从中国土壤微生物中找到的抗肿瘤物质,经研究开发,在临床治疗睾丸胚胎癌等有良好疗效。于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
④博安霉素:他研究证明,博安霉素对在裸鼠异种移植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1986年在第14届国际癌症学术会议上,他作了“博来霉素A5与博莱霉素A6(博安霉素)对人体癌瘤疗效的实验研究”的报告,被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博安霉素属于国家一类新药,经临床研究确定,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瘤等有疗效。
⑤力达霉素(抗癌抗生素C1027):是他利用自行创建的“精原细胞法”进行大量筛选所发现的新型烯二炔化合物。研究证明它在体外试验对癌细胞有极强杀伤作用,其活力明显高于阿霉素;动物体内试验有显著疗效。
⑥云南霉素: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云南省放线菌生态分布及资源前期开发》的课题,采取新的筛选路线与方法,发现了新结构的抗肿瘤抗生素云南霉素。
主要论著
1、作者:甄永苏,李学汤,杨简;五种抗肿瘤药物对小鼠各种组织损害作用的比较,出版于1965年的《药学学报》09期(09);
2、作者:甄永苏,赵仪英,薛玉川,吕婉瑜,杨小平;抗肿瘤药物初筛方法——精原细胞法和噬菌体法的比较研究,出版于1979年的《科学通报》08期(08);
3、作者:甄永苏,薛玉川,邵荣光;烯二炔类新抗生素C1027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出版于1994年的《中国抗生素杂志》(2):164-168;
4、作者:甄永苏,邵荣光;新烯二炔类大分子抗肿瘤抗生素C1027的分子构成与活性关系,出版于1995的《药学学报》05期(5):336-342;
5、作者:甄永苏,甄红英,薛玉川;抗肿瘤抗生素C1027抑制血管生成及其抗肿瘤转移作用,出版于199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9):657-660;
6、作者:YS Zhen,CQ Qi,JL Hu,YC Xue,WJ Chen;Antitumor Activity of Yunnanmycin,出版于1998的 《Springer US》431:575-579;
7 、作者:李顺强,江敏,甄永苏;抗癌抗生素力达霉素与抗IV型胶原酶单链抗体的基因工程组装融合蛋白,出版于《药学学报》2000, 35(7);
8 、作者:王维刚,张胜华,李毅,等;以Ⅳ型胶原酶为靶点的细胞内表达单链抗体的抗肿瘤作用,出版于《中国科学》30(02):123-65;
9 、作者:刘小云,甄永苏,力达霉素构建的小型化单克隆抗体免疫偶联物的抗肿瘤作用,出版于2001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3(6):563-567;
10、主编《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等专著
社会任职
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江门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历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单克隆抗体(抗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药学专业类)主编。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研究室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获奖荣誉
获奖记录
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甄永苏主持研制了6种抗肿瘤抗生素,博来霉素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平阳霉素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争光霉素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并被选入国家基本药物。有关抗肿瘤生化调节剂和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研究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荣誉称号
1986年获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8年、1993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评价
甄永苏是中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在抗肿瘤抗生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六十余年来,您怀着对科学探索的求知愿望,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发掘出一个又一个来源于大自然的宝藏;您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以非凡的毅力与恒心,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不懈求索。(中国工程院评)
甄永苏坚守在抗肿瘤药物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线68载,不懈求索、潜心耕耘,硕果累累、贡献卓著,是真正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当代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评)
甄永苏是中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研究的中坚力量。疾风知劲草,智者必怀仁。甄永苏勇敢坚定、胸怀大爱,坚守着对造福肿瘤患者和推进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初心,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探寻追索科学真理。(《北京教育》评)
面对失败,甄永苏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经过总结和思考,对以往采用的初筛方法——亚甲基蓝试管法提出了质疑。“行百里者半九十”是甄永苏的座右铭,激励了他一生,而具有这种精神品格的人,必将百折不挠,玉汝于成。(中国科学报评)
甄永苏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长期从事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研究,是我国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在抗肿瘤抗生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工程院评)
年轻的甄永苏充满工作热情,希望很快就能发现新型有效的抗肿瘤抗生素。他经常翻阅专业期刊,时刻关注国外的研究动向,尽可能全面掌握国际同行的研究进展,开拓思路,增强信心。在困难时期,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想方设法突破技术难关。(南方日报评)
参考资料
甄永苏.中国工程院.2024-05-03
甄永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前沿不懈求索.中国工程院.2024-05-17
甄永苏.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5-17
五邑籍院士简介.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2024-05-17
甄永苏.中国工程院.2022-01-22
李晓红院长祝甄永苏院士九十岁寿辰贺信.中国工程院.2024-05-03
药生所举行庆祝甄永苏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科研工作六十八载座谈研讨会.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5-03
志存高远 静水深流.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5-03
甄永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前沿不懈求索.科学网.2024-05-03
李晓红院长祝甄永苏院士九十岁寿辰贺信.ysg.ckcest.cn.2024-05-03
粤籍院士甄永苏:推进医药研究是科学家的社会责.广东组织工作.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