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邓镜波学校
九龙邓镜波学校(Tang King Po School, Kowloon),创立于1953年,矗立于香港九龙城繁华的马头围道,是一所享誉盛名的天主教男子中学。校园广阔,占地面积达17,000平方米,由天主教慈幼会精心管理,并荣幸地获得香港政府的大力资助。
学校秉承天主教“敬天爱人”的崇高理念,深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教育殿堂。在此,预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被奉为圭臬,旨在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与良好品行,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诱惑,健康成长。
历史沿革
创校时期
1952年,邓镜波先生与慈幼会协商,捐献港元100万元用于建设学校,并向香港政府申请拨出马头围山东麓的土地。1953年7月23日,时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了学校的启用仪式,邓镜波先生和慈幼会会长毕少怀神父出席了这一重要时刻。学校最初设立的职业部包括洋服、印刷、革履等课程,小学部也逐步建立起来。
发展历程
五十年代初期,教育领域迎来了变革的浪潮。1954年,为了响应时代需求,学校毅然决定停办英文文化中学部,预示着教育重心的调整。次年,教育普及的步伐加快,学校不仅保留了日间职业部与小学部,还创新性地增设了夜间小学六年制义学,为更多学子点亮了知识的灯塔。1956年,慈幼会的善举在学校西南隅矗立起第三座校舍,标志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中文部与英文工业部的成立,丰富了教育内容与方向。然而,同年邓镜波先生的离世,让全校师生沉浸在深深的哀悼之中,但他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六十年代,学校继续蓬勃发展。1964年,西部扩建的大礼堂成为学校新地标,可容纳千余人的空间见证了无数重要时刻。1968年,中文部设立大学预科班,为学生铺设了通往高等教育的坚实桥梁。1969年,学生会的成立及应用电学工场的增设,则彰显了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与实用技能培养的重视。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学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近礼神父接任校监兼校长后,图书馆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职业部的转型则预示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加注重实践与未来的职业准备。八十年代,随着陈瑞祺纪念楼的落成,学校硬件设施再上新台阶,香港大学预科班与电脑班的开设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了一批批科技与创新人才。
九十年代,学校环境与教学条件显著改善。空调的安装、学科分流改革以及教师考绩制度的推行,无一不彰显着学校对教育质量的执着追求。张冠荣硕士的荣誉奖章与学校多项变革,共同绘就了学校发展的辉煌篇章。
进入千禧年代,学校改革步伐未减。成绩编班、双班主任制、视听室升级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习体验。五十周年校庆的盛况,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随着新教学大楼的落成与自我评估文化的建立,学校正稳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尽管过程中偶有挑战,如小卖部纠纷引发的法律诉讼,但学校始终秉持初心,勇往直前。
教育理念
九龙邓镜波学校,植根天主教“敬天爱人”精神与中国道德传统,践行若望·鲍思高神父“预防教育法”,旨在培育优秀公民与虔诚基督徒。学校注重全人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及奖项激励,激励学生探索多元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学术成就
九龙邓镜波学校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著称。中三级学生初中成绩评核试派位率实现满额佳绩,中五级学生香港中学会考合格率高达73.4%,而中七级学生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合格率更是攀升至78.6%,彰显了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超过七成中七毕业生成功迈入大专院校深造,展现了学生们的卓越潜力和学校良好的升学指导。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2006年度,该校中三学生在英语达标率上远超全港均值,中文亦保持领先,数学达标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98%,凸显了学生在基础学科上的坚实功底。此外,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校外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竞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九龙邓镜波学子全面发展的风采。
校友与学生组织
九龙邓镜波学校星光熠熠,校友中不乏杨鸣章神父(明爱总裁)、歌手关智斌及税务学会会长傅子刚等杰出人士。校内活跃着学生会、领袖生联会及慈青善会等多个学生组织,它们不仅是活动策划与执行的主力军,更在维护校园秩序、营造良好学风上功不可没,展现了学子的领导力与责任感。
历任校长
九龙邓镜波学校历任校长均具备深厚教育背景和丰富经验。现任校长冯定华神父,身为该校杰出校友,自2003年起执掌校务,以其卓越领导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邓镜波学校.一站式升学及学校咨询平台网.2024-08-28
【香港】邓镜波学校.亿米国际教育网.2024-08-28
邓镜波学校.邓镜波学校官网.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