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国葬

国葬

《国葬》是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写的短篇小说,发表于《现代文学》1971年第43期,后收录于小说集《台北人》中。

内容简介

在文学作品中,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李浩然,曾是北伐时期的“英雄”以及抗战的“功臣”。然而在撤离大陆前夕,他遭遇全军覆没。其幸存的三员“猛将”,分别隐居香港、住进台北荣民医院或者出家当了和尚。李浩然的妇人离他归田,儿子跑到美国。最终形单影只的李将军寂然死去,当局为其举行“国葬”。当年的副官秦义方如今须眉皆白、弓背弯腰,前来祭奠。他回忆起将军早年鹰扬虎啸的模样,对比晚年家人离散、下属落寞的景象,心中满是悲怆。这部小说为国民党旧权贵们奏响了一曲哀哀欲绝的挽歌,同时也是台湾当局凄凉处境的写照。

创作背景

1.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

白先勇出生于 1937 年,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他年少时经历了诸多动荡,不到十岁便因战乱逃难至重庆,后又因各种原因辗转于香港、台湾、美国等地。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历史变迁、人物命运的沉浮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家庭背景让他对国民党将领及其身边人的生活、心态等有着近距离的观察和体会,这些都为他创作《国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2.历史大环境的变迁:20 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国共内战使得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导致了大量的人员迁移和身份认同的转变。许多曾经在大陆有着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到了台湾后却面临着生活的落差和精神的困境。《国葬》中所描写的李将军以及他身边的人物,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典型代表。

3.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到了台湾的国民党旧部及其家属,离开了熟悉的故土和文化环境,在台湾这个新的地方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自己与台湾本土的文化和社会逐渐产生了隔阂,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传承的断裂,是白先勇在创作《国葬》时所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4.文学思潮的影响:

20 世纪 60、70 年代,台湾文学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表达。白先勇在这样的文学思潮背景下,创作了《国葬》等一系列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

作品鉴赏

台北人》是白先勇在美国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成果,深刻地体现了白先勇复杂的文化认同。《国葬》作为其中最后一篇,通过年轻人、退伍老兵及将军本人,表现了台湾省社会中三种不同的国家认同形式。小说不仅通过国葬中的民俗表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通过选择北伐、抗战胜利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体现了白先勇超越政治的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桂林,美籍华人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爱荷华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以及舞台剧《游园惊梦》。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参考资料

何 华|《台北人》出版五十年——论中国古典诗歌对白先勇的影响.白先勇衡文观史.2024-09-02

《国葬》 白先勇.豆瓣.2024-09-02

旧时王谢堂前燕.豆瓣读书.2024-09-02

白先勇:在两个“梦”中,寻找灵魂的故乡.新华网.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