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Systematic Thinking),就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从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是指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客观、普遍的,大系统中有小系统,小系统中有子系统,事物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如人体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组成的;社会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经济系统、党政系统、文教系统等组成的。事物本身的系统性反映到人们认识上便形成了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最佳性思维、信息性思维、控制性思维和协调性思维等。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系统思维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如果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则大体上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十九世纪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等。
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事务。系统思维要求我们综合运用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在整体关照下运用分析思维,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系统思维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分而剖之,总而概之”,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整体法、结构法、要素法、功能法。
词源定义
系统思维就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从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所谓系统,是指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客观、普遍的,大系统中有小系统,小系统中有子系统,事物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如人体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组成的;社会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经济系统、党政系统、文教系统等组成的。事物本身的系统性反映到人们认识上便形成了系统思维。
历史沿革
古代
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混为一体。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各国尽管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但直观式的整体系统思维则是基本类同,人们可以从中找到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胚胎、萌芽。古代西方自然哲学以古希腊最具特色。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从水里寻找“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毕达哥拉斯说:“自然界是依数学方式设计安排的。”侧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按规律燃烧着、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古希腊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组成万物,形成了不同层次系统的世界。这一观点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后来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前期(前7世纪至前3世纪),哲学家们致力于寻找宇宙的本原和世界整体联系,形成了许多深邃的见解。他们试图理解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认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古希腊后期(前3世纪到7世纪),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数理观的宇宙论,认为整体宇宙是一个圆球。而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层次、等级和目的性思想,并设想地上万物是由土、水、气、火等元素组成的。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古希腊的这些系统思维方式,如等级层次思维方式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被中世纪神学托马斯·阿奎纳融合到宗教神学中去,发展成为宗教等级系统思维方式。同时,元素论也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发展为初期化学系统思维,原子论见解则在文艺复兴以后发展成近代化学系统思维。然而,古希腊直观整体系统思维方式也存在局限性。虽然他们直观地构思了宇宙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因此,人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宇宙的奥秘。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系统思维方式也有着独特的贡献。自先秦以来,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界、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朴素的整体系统思维方式,如“五行说”“八卦说”等。这些思维方式注重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对立统一等观念,对现代科学仍富于启迪。总的来说,古代东西方系统思维方式都是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的体现。它们虽然朴素、直观,但却富于经验性和猜测性特征,为人类的认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
文艺复兴以后,经伽利略·伽利莱、艾萨克·牛顿而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系统分析。最基本的手段或工具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分析。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实际起源于近代传统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牛顿《论宇宙系统》一书就是把宇宙当作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来研究,开创了近代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其系统分析的主要贡献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把太阳、地球、月亮等星系简化为质点以研究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从而也克服了以往计算的困难。第二,系统分析的理论根据是艾萨克·牛顿三条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科学地揭示了运动过程的因果联系。第三,系统分析工具是几何学和微积分,并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而使古代自然哲学带有猜测性的天体研究发展成为天体力学。牛顿等所开创的系统分析被《美国大百科全书》评价为现代系统分析的先驱,这较之古代直觉的整体系统思维方式无疑是划时代的飞跃,但也带来了机械性特点。按照牛顿力学对宇宙系统的思维方式,一切复杂现象均被简化为两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一切因果关系被简化为直线因果关系。由于力学的成就,牛顿以后各门科学都仿照力学方式思维,形成了把自然界看成僵化不变的思维定势。尽管在自然科学知识上,在材料整理上高于希腊时代,而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及一般自然观上却低于古希腊。近代各门自然科学虽致力于建立学科系统,深入研究自然界的一些细节,但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又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足以科学地说明自然界整体的系统联系。并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3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6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约翰·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系统观角度来说,则是陷入机械系统思维方式。
十九至二十世纪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对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关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恩格斯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细胞学和进化论并称为十九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发现。他指出,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经验自然科学获得了了如此的发展并达到了这样辉煌的成果,以至不仅有可能完全克服十八世纪机械论的片面性,而且自然科学本身,也由于自然界本身中存在着的各个研究部门:力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之间的联系的证实,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但从哲学高度继承古希腊的辩证法和系统观,发展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的工作则开始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黑格尔从研究人类思想史中,天才地重新发现和恢复了古希腊的辩证法和系统观,并作了多处发挥。为人们“留下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灭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念。”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马克思在总结人类全部思想成果,特别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伟大发现基础上,完成了把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唯心的辩证思维方式转变为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机体的表述,关于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论断,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分析,关于开放系统思维等见解,都深刻地体现着唯物主义的辩证系统思维方式。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的革命,辩证系统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发展为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法作为科学方法,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三论”的确立才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院士对处理复杂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具有创新性的概括,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
基本内容
内涵
研究系统思维方式首先涉及什么是“思维”及“思维方式”。哲学告诉人们,思维是相对于存在而言,思维与意识、精神同义。如果从人的认识过程角度来说,思维则与理性认识过程同义,能。”也即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动过程。如果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说,人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思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恩格斯说:“思维是能的一种形式,有脑的一种职川如果对思维方式作系统理解,则人们可以把人脑的思维过程区分为思维结构和思维功能两方面来描述,这是理解思维为什么能够保持其过程延续性的一把钥匙。思维结构是思维各部分的秩序。即是说,是思维系统内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顺序,也是思维系统实现一定思维功能的内部根据,内部规定性。思维结构是思维要素的组织方式,其要素包括语言、知识、符号、公式、图象、观念、传统习惯、意志情感等思维的主观形式和思维的精神素质。其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为密切,语言既是思想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卡尔·马克思说:“思维本质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语言是通过一定的词及组成的句子,去实现意识从经验中获得的反映、映象,对直观材料进行能动的综合和抽象。在思维结构中,思维的各要素之间,或具有同化的、相容的作用,因而增强了思维能力;或存在相斥作用,以至妨碍思维能力的发挥。思维结构体现着思维方式的内部关系,思维结构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
思维功能是思维反映客观实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约·狄慈根认为,“原因是思维能力的产然而它们不是思维能力的纯粹产物,而是由思维能力和感性材料结合起来产生的。”“物的原因就是物的联系。”‘二列宁认为约瑟夫·狄慈根的见解是正确的,因为思维能力实质上也就是思维过程发现“物本身中”蕴含的“因果依存性”的能力。所以,与思维结构体现着思维的内部关系思维功能则体现着思维的外部关系,即思维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因而随着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变化和发展,思维功能也就表现着能动的适应性。
与生产方式是生产活动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一样,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是思维结构与思维功能的统一。或者说,思维方式是思维过程内部相互作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统一。一定的思维结构总是与一定的思维功能或能力相适应。“思维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外在事件的内部表征的建立。”思维“一经有了内部结构,思维过程就不依赖于环境了。”在一定感性材料基础上,这时思维过程与外界的联系可以暂时中断,而只通过心理模拟去预期事件的整个序列,心理模拟也就成为思维的要素,新的感性材料的信息一旦输入,对已有的思维结构就会发生影响,可能与已有结构信息结合血整体地改造结构关系;也可能是部分调整了原有的结构关系,即纠正已有的一些错误信息;也有可能被已有的结构信息所证伪;还可能是对已有的结构信息的彻底否定,导致建立全新的结构关系。总之,由于思维功能体现着思维与外界的联系,因而它是生动的、丰富的、变动的,随着外界信息输入的不同,又必将引起思维结构相应的变化。思维功能与思维结构之间,体现着无条件的变动性与有条件的稳定性的统一。思维方式则从总体上体现着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抽象过程中内外关系的统一。一旦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则表明着社会实践根本变革或迟或早地来临。
思维方式就其形式来说也是多样的。思维过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工具进行理论思维,是逻辑形式的思维方式。当人们在新概念的酝酿、创造、形成阶段,运用直接想象、形象、美感、灵感等一类非语言形式进行思维,去实现新概念的创生,则属于非逻辑形式的思维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常用的的一类形式。人们运用数与形的数学工具进行思维,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则属于数学形式的思维方式。当人们的思维过程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运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进行思维,以考察客观事物的系统联系,则属于系统形式的思维方式,即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也体现着人的智力的发展,“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方法
系统思维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分而剖之,总而概之”,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四种:①整体法:系统思维的整体法强调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需将思考方向对准系统的全局和整体。整体应始终被置于首位,不允许任何部分超越整体。整体应占据主导地位,统率各部分,而部分则需服从并服务于整体。②结构法: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的组合合理性对系统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结构意味着系统的各部分组织合理、联系有序、形成有机统一。系统思维的结构法要求在进行系统思维时,需关注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并通过不断优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来实现系统的整体最佳功能。③要素法:每个系统都由各种要素构成,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素被称为构成要素。为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佳功能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必须对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以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④功能法:从全局出发,调整或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以实现系统的最佳状态。这可能涉及各部分的协同优化,也可能需要在某些情况下为全局利益而削弱部分功能。
要素
在打破现状思维中,系统被模型化为一个漏斗。投入物(即输入)无论是什么都从漏斗上方投入,经过各种作用,投入物以某种方式被改变,从漏斗下方排出(即输出)。中途的各种作用包括物的媒介,信息媒介,人的媒介及环境因素等等。作用因素就是处理步骤,即处理某事的先后顺序。这种将系统想像成漏斗的做法称为系统的漏斗模型。根据漏斗模型,系统由以下八个要素组成:目的、输入、输出、处理步骤、环境、人的媒介、物的媒介、信息媒介。这些要素名称所使用的词汇本身是不重要的,它们可以用其他的词汇来代替,重要的是每个要素所代表的含义。
目的
这里的目的就是展开目的思维原则中的目的,它表示组织的任务、目标、需求、主要关心的事、机能等等。例如:办学校的目的是为“培养优秀的人才”。
输入
输入包括进行工作、变换和处理时,有关的人、物和信息。所有的输入必须是输出的一部分。系统前一阶段的输出,有可能成为新的输入。例如:已经出院的病人可能因为同样的疾病再次入院。每个系统至少需要三种类型输入(即:人、物和信息)中的两类。
输出
输出指经过处理输入后得到的人、物、信息和服务。通常有符合目的受欢迎的输出和不受欢迎的副产品,公害就属于后者。
处理步骤
处理步骤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操作、处理或变换的顺序。基本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单位操作”,或导致将输入变换成输出的、可识别的变化。
环境
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例如:心理的,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或要素运作时,其周围的状况。环境总是在变化的。通常许多环境不受来自系统的影响。但是,受系统影响的环境,可以与系统一起被确定。
人的媒介
人的媒介指在执行处理步骤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人,这时人不能成为输出的一部分。例如:学校的人的媒介就是教师。在处理步骤中,人的媒介的活动或方法包括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和智力:谈话,写作,思考,完成任务,决策,评价,学习,创造,以及做类似监视和检测装置那样的工作。人可以是输入、输出(如出院的病人)或人的媒介(如医院的护士)。经常出现重叠的情况:病人照料其它病人时,最初的病人就成了人的媒介;护士进了茶馆,就成了茶馆这一系统的输入。
物的媒介
物的媒介指在执行处理步骤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或设备。物的媒介不能成为输出的一部分。典型的物的媒介有:机械,汽车,办公用品,计算机,能源,建筑物等等。养鸡厂的鸡也是物的媒介。所有这些具体的东西,可以是某一系统的物的媒介,同时又可能成为另一系统的输入或输出。例如:计算机在会计系统是物的媒介,在计算机维修系统是输入,在计算机生产系统是输出。
信息媒介
信息媒介指帮助执行处理步骤的知识和数据。信息媒介不能成为输出的一部分。计算机程序指导,设备运行手册,维修指南等是典型的信息媒介。它们也可以成为其它系统的输入或输出。有时,专家咨询、企业法律顾问等也可以起到信息媒介的作用。
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部分(层次)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所谓系统思维方式,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建构、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研究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认识客体和正确进行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它以实体思维方式为基础,不是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质点来思维,而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进行考察。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最佳性思维、信息性思维、控制性思维和协调性思维等。
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思维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系统思维方式的其他内容和原则。整体性思维,就是从整体出发,对系统、要素、结构、层次(部分)、功能、组织、信息、联系方式、外部环境等进行全面总体思维,从它们的关系中揭示和把握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总体规律。
整体性思维的基本点有:对系统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是思维、认识系统的着眼点和基本目的,是综合分析和把握系统各组成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前提;系统整体存在于系统各构成要素、层次(部分)、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因此,只有从系统各构成要素、层次(部分)、外部环境的相关性中,即从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到系统的实体整体和各种属性整体;系统整体是有序整体,这一有序整体根源于系统各构成要素、层次、外部环境的信息有序联系,只有正确把握系统各构成要素、层次、外部环境的信息有序联系,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系统的内在有序整体;要认识和把握系统的构成要素、层次(部分)及其相关属性,必须把它们置于同系统整体的固有联系和作用中;某些系统的要素、层次(部分)内在着同质系统或新质系统的基因和全息,在条件具备时,它们就会必然滋生出相应的同质系统和新质系统的整体,这是思考和理解现代生物无性克隆技术及其克隆成果、东方落后大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根据;要根据系统的自组织和控制状况及其变化,正确把握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及其演化;依据系统论的相对性、过渡性、转化性,全面把握和理解一切事物及整个世界的纵向过程的系统整体性。
综合性思维
综合性思维是以综合为出发点和归宿,综合与分析同步进行来把握系统客体的思维原则。它的基本模式是:综合——分析——综合。在思维运行过程中,综合性思维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第一,要把握复杂的系统综合体,思维必须始终以综合为出发点和前提,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察;思维演进的过程,就是综合分析深入逻辑运演的过程;此种思维过程的终结,也就达到对系统整体的全面把握。第二,依据系统理论来物化对象系统,其思维程序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首先进行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方案;然后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再进一步综合分析的结果,形成观念形态的系统整体。这种观念形态的系统整体,就是物化意识。经确证可行,就可以通过实践将其物化为对象系统。
立体性思维
任何系统都不仅存在着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而且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多维、多层次的整体,并与环境有着多方面联系。所以,系统总是处在特定时间空间背景下的立体网络联系之中。因此人们要全面把握系统,必须对其进行立体思维。所谓立体性思维,就是主体对系统客体的多维、多层次、多变量的全方位和立体的考察和思维。要实现对系统客体的立体性思维,需从四方面着手。第一,主体对系统客体要进行全方位考察。第二,主体对系统客体各个方面的立体考察和把握。第三,开拓思维空间,进行逆向思维。第四,主体在观察和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打开思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多方面连贯思索;思维必须纵横驰骋,既提倡发散式思维,也提倡跃迁式思维,连贯跃迁系统先后过程系列。
结构性思维
任何系统都有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在诸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结合方式。结构具有三个要素。一是纳入并构成结构的不同性质的要素,即结构不同性质的组分。这是建构结构的最基本材料,也是决定结构实体的基础。二是结构组分的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结构的复杂程度。三是组分数量的结合方式和有序度。所谓结构性思维,就是主体对系统客体结构的构成要素、结构的本质和特征、结构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维。
结构性思维是现代思维的重要标志。它是深入理解和掌握系统客体、正确指导人们变革事物所必须有的现代思维原则。第一,把握系统结构是把握系统整体、系统立体的前提。第二,结构的性质和状态是由系统构成要素所内在的结合力和结构信息决定的。第三,结构是从实体方面来决定、规定系统的本质。第四,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系统功能的质和量。第五,通过结构性思维,可以拓展出结构模型法、结构分析和设计法、结构功能模拟法,使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能够认识无法直接进行变革的事物,形象地把握尚未出现的人造物,改造旧结构,创造具有新结构的事物,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最佳性思维
最佳与最优等价,实属最好的意思。最佳性思维是主体依据系统整体与其构成部分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非加和性,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于系统整体的功能和目标,以实现系统总体功能和目标达到最佳的思维。功能是指由系统性质所决定的系统整体效用和价值。也就是系统整体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
最佳性思维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在静态上,主体依据系统的总体规律和总效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系统最优的功能目标。其二,在系统动态的运行过程中,主体要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系统整体逐阶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联结形式,保障系统内在联系的有序性,从而使系统整体成为动态平衡的优化整体,以达系统整体在运行过程中的最佳总体功能。其三,在结构、功能、环境互动作用中,全面思维和把握最佳功能。其四,在主体活动中,全过程贯穿着最佳性思维。
信息性思维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系统的普遍属性。所谓信息,就是标志系统性质、状态、要素、结构、功能及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组织程度与机制的属性概念。它是系统观的基础。信息性思维是主体通过对信息意蕴的把握来理解系统的内容及其动态过程与机制的思维。信息性思维的主要之点有:(1)准确把握信息的意蕴是进行信息性思维的基本前提。(2)通过信息来理解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是信息性思维的核心内容。(3)自为系统信息及其应用引发出巨大社会效应,这是信息性思维的突出功能。
控制性思维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使人们对系统的考察由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控制。这就产生了与近代科学思维不同的现代科学的控制性思维。控制性思维是主体通过信息反馈而实现对系统客体进行动态控制的思维。确立控制性思维是必要的。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控制系统。一个在最佳状态下运行着的动态控制系统,在变居不定的外在环境影响下,要使自身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达到或保持系统与环境的相对统一,就必须强化系统内部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因此,要使系统始终保持理想的“最佳运行状态”,就要在动态中寻求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协调性思维
系统内在着协调。协调是系统整体与要素、层次与层次、结构与功能、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性思维就是主体对系统客体协调的理解和对系统客体有效协调的思维原则和思维方法。协调性思维的主要内容有:首先,“世界内在着和谐”,协调是普遍的。这就是说,一切系统都包含着协调。其次,协调是以差异、矛盾、冲突为基础的。再次,自觉协调相关系统。系统在协调中才能发展。系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协调的过程。因为协调与系统的有序度、系统的稳态、非稳态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最后,系统协调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矛盾协调。
应用
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把系统的整体结构、运行和整体最优化目标放在突出位置。决定系统性能的不是各要素的性能,而在于系统的整体结构,在于为实现整体最优化目标把各部分、各要素的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系统科学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把分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不同对象的共同性质和机理取出来加以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物质系统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系统理论受到广泛重视,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于处理复杂纷繁的大系统的诸多问题十分有用。
通常把下列问题列入大系统范围加以研究:(1)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大电力网;(2)大的交通运输网的自动化管理;(3)大型厂矿多级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4)银行的业务管理、货币的发放和回笼;(5)大企业和部门的人事自动化管理;(6)人口的发展计划和控制;(7)生态系统与环境污染的分析、管理和控制;(8)动物的神经系统;(9)导弹、卫星、航天飞船的控制系统;(10)大型数据处理中心、情报资料、档案的自动检索管理系统,等等。如何面对大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大系统的分散控制、多指标的优越控制、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最优协调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可见具有大系统综合思维对现代青年是何等重要。
从钱学森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相关理论出发,应用系统思维,或许对中医药的研究有所裨益。中医学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具有系统思想和方法的雏形,它对自然与人体,生理与心理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病因、病证、药物、方剂、治则等的认识,无不贯穿着系统思想和方法,并成功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作用
系统思维方法的建立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提供了工具。社会科学因为数学化的障碍而与自然科学分立,而系统方法通过确定系统元素及其联系建立系统整体模型,为社会科学引进数学方法提供了桥梁。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思维方法已经把高度科学性的秩序和理解力带进生物学、生理学和一些自然科学的领域中去了。系统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更能适当地处理社会文化系统的复杂性质和动力性质的基础构架。
其他相关概念
目前,人类最底层的思维方式其实只有4种:第一种是发散思维,第二种是水平思维,第三种是收敛思维,第四种是系统思维。
水平思维
水平思维(lateral thinking),又称为横向思维、发散式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摆脱已有知识和旧的经验约束,冲破常规,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观点和方案。水平思维法是针对垂直思维而言的,是指创意思维的多维性和发散性。它要求尽量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多方向、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不断寻求全新的创意。和垂直思维法不同,水平思维法就像是跳出原有的洞,再去挖一个又一个的新洞;丢下原有的塔,再去垒一个又一个的新塔。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指在解决问题时去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通常与它在认知过程中的对立面——会聚思维相伴出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德首先区分了发散思维和会聚思维这两个概念。发散思维通常发生在自发的、顺其自然的且非线性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探索出来许多种可能的想法,而这些多种想法之间有意想不到的联结。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①流畅性。在较短的时间内会聚大量关联性较弱的潜在答案,表现在答案总数上。②灵活性。能够跳出既有范畴思考潜在答案,思考过程不拘泥于某个固定模式,触类旁通,表现在答案的种类上。③原创性。对事物处理能提出新异独特的方案,表现在新异答案数上,以及思考过程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分析的周密程度(精细加工性)上。
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method)指从大量的复杂的现象中,通过归纳共同的规律,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汇集到一个中心,把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得到的方法,提炼成一个共同的方法的定性管理法。又称求同思维法,或者聚合思维法。收敛思维法与发散思维法一样,也是1967年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在《人类智力的本质》(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中提出来的,他把收敛思维法称为辅合性加工,认为辅合性加工是“从记忆中回忆出某种特定的信息项目,以满足某种需求”。因此,辅合性加工是一种聚集搜寻。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一对相反的思维方法,前者从开阔的视野向中心聚焦思考,而后者从中心向开阔的视野展开思考。收敛思维是以发散思维为前提的,没有发散思维提出的概念、方法、思想就不可能有收敛思维的结果。实践证明,创新活动过程是经过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再到收敛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过程。
相关作品
《第五项修练》是一本专题研究系统思维的著作,作者为彼得·圣吉。该书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新型的、扩展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大家不断在学习如何开创自己真心向往的成就。这本工商管理经典著作的增订扩充新版,包含了100多页新增内容,这些新内容是基于对几十家公司的实践者的访谈,这包括:BP、联合利华公司、英特尔、福特、惠普等。
参考资料
发散思维.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5
收敛思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5
第五项修炼.豆瓣.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