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Fudan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复旦大学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是中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现任院长为张卫。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198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筹建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成立。2013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2014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获批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2015年5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为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8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2019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建设点。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分布于邯郸市、张江两个校区。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在编教职工12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41人。在读本科生527人,研究生1307人。学院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两个二级学科。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4年4月18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

198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筹建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8年,在时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章倩苓教授的支持下,由10多位实验室人员为主组建的复旦微电子公司正式落地,着手开展了复微品牌国产芯片的产业化进程。2000年,公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上市,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

2001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成立。2013年4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正式成立。同年,“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2014年11月,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正式获批建立。基地依托复旦大学建立,以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为核心。2015年5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为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2018年,“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2019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建设点。11月,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同年,“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获批启动建设,学院全面参与相关工作。

2022年,复旦大学微电子经科技部批准重组建设“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月,在教育部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目录中,复旦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唯一一个入选“双一流”的集成电路领域学科。

2024年4月18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始终坚持“引育并举”原则,大力推动“人才强院”战略,积极培育人才成长沃土,努力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素质优秀、结构优良、富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截至2023年底,学院在编教职工127人,在站博士后38人,租赁制科研助理3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41人。

人才计划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3月30日,参考资料:

学科体系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两个二级学科。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2+X”培养体系改革,全面优化“通识教育―拔尖培养―多元发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全面构建一流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自2019年起,学院在“工科试验班”招生大类下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研贯通)专业,学生将享受达到直研要求免试直研的优惠政策、产学研融合培养、出国交流机会和荣誉项目培养的特色培养计划,实现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理工融合培养。自2020年起,学院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在本科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精准化、专业化指导,不断加快推进学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研究生教育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高精尖缺”和“产教融合”为导向,推动贯通本硕博的研究生一体化培养途径,不断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集成电路领域的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学院具有完备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设有博士点2个,硕士点2个,工程博士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2022年招收各类研究生378人。学院拥有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26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余位资深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工作,并与多家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知名企业建有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积极推动工程硕博改革专项计划,与六家龙头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2022年共招收43名工程硕博专项计划研究生。

实践基地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着眼集成电路产业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力整合校企资源,推动产教融合,打通从教学培养体系到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教育的全链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培养和实践实训机会。

学院贯彻落实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求,积极推进与集成电路行业重点企业的合作,依托“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基地,采用校企双导师制,以企业提供实践实训岗位和联合开设研究课题等形式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2014年,学院整合资源,成立了“集成电路与系统创新工场”,为师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环境和设施等必要条件。2015年,学院获批设立“复旦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训基地(集成电路)”,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学院先后与集成电路领域的多家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共建了教学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育人成效初步显现。

科学研究

平台建设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深入实施复旦大学“跨越2025”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加速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科研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使命。微电子学院按照学校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学科领域研究为主干、转化应用为展翼的科技创新体系。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2018年)、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19年)、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2019年)、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年)

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学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Science》《自然》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和ISSCC、DAC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一系列科研成果和授权发明专利成功转化,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中坚力量。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在先进铜互连工艺、原子层沉积技术、高k/金属栅集成工艺、超低源漏技术、新型存储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IEEE国际固态电路峰会(简称ISSCC)被誉为芯片界的奥运会复旦微电子学院先后有15项研究成果在这一顶级学术会议中向全球发布,位列中国大陆高校前茅。

合作交流

社会服务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充分发挥地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位优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依托“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积极扩展产学研合作,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学院通过联合实验室等载体,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力争形成若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和成果。学院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强强联合,集中整合了协同单位以及长三角地区近3000台(套)设备系统,建立了灵活高效的长三角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对内可满足各协同单位预约有偿使用,对外可提供贯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等完整产业链的10种服务能力,满足研发集成电路产业中用户的实际需求。

国际会议

ASICON

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教授亲自关怀下,复旦大学和中国电子学会于1994年联合申请获批创办了“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C)”。第一届会议由复旦大学承办,于1994年10月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举办。会议创办的宗旨是加强中国微电子学术界和产业界与国际同行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学习、互动平台。

自1994年起,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每两年举办一次,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2届。2007年,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被纳入IEEE系列国际会议。作为国际认可的学术会议品牌,在中国外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成功地将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发展成为在中国召开的以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为主的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国内外均享有良好声誉。

通过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这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及时分享在集成电路设计、测试、技术和方法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门技术和最新进展,主要内容除了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还延伸至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技术。通过大会报告、专题讨论和小会交流等形式,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对于促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微电子学科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ICSICT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大学联合发起组织的“国际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固体State and Circuit Technology)”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于1986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架起中国半导体学术界和产业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桥梁,提供一个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以期促进中国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国际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会议(ICSICT)最初每三年举办一次,主要由北京大学负责技术程序工作,由中国电子学会负责会议组织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国际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会议(ICSICT)已发展成为在中国召开的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

复旦大学自2001年开始参与会议的承办,先后承办了第6届和第8届会议。之后,会议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复旦大学自2010年起又连续承办了第10届、第11届、第12届。在与兄弟高校特别是北京大学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对促进中国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适逢会议三十周年纪念,复旦大学作为承办方,在会上隆重举行了会议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回顾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前辈的杰出成就,颁发了会议30周年贡献奖。2018年,由复旦大学承办的第14届国际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会议(ICSICT)于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青岛市顺利召开。

引智基地

2014年11月,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正式获批建立。基地依托复旦大学建立,以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为核心,协同相关学科共同参与,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基地充分发挥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国家和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

近年来,基地在国际人才引进、联合办学、高端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注重与长三角区域的龙头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遵循“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着力培养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紧缺人才。基地每年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到校开展讲座,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欧洲IMEC(IMEC)、恩智浦半导体(NXP)、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政府和科研机构以及知名企业联合举办高端培训班,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TU Delft)联合举办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协办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海市媒体发布会。与此同时,基地还联合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等兄弟高校的国家示范性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共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集成电路中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任领导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3月30日,参考资料:

校友风采

学院荣誉

参考资料

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共建四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网站.2025-03-30

院系专业.复旦大学.2025-03-30

学院简介.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复旦微电子,十周年!.复旦大学新闻.2025-03-30

现任领导.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2025-03-3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 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 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5-03-30

引智基地.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师资队伍.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人才计划.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本科生教育.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研究生教育.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实践基地.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平台建设.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社会服务.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ASICON.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ICSICT.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2025-03-30

创业复旦人 | 闵昊:聚焦RFID前沿,争做细分领域的引领者.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2025-03-30

芯校友⼁闫健:做好人生选择,坚持耕耘,必有收获.复旦芯青年.2025-03-30

芯校友⼁雷瑞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复旦芯青年.2025-03-30

芯校友⼁刘晓露:选择长期价值.复旦芯青年.2025-03-30

芯校友丨程洁琼:切问近思,不忘初心.复旦芯青年.2025-03-30

芯校友丨居宁:夯实基础,深挖兴趣.复旦芯青年.2025-03-30

芯校友丨周强:迎难而上,实现人生价值.复旦芯青年.2025-03-30

芯校友⼁姚尧:不断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复旦芯青年.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