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南破布叶

海南破布叶

海南破布叶(学名:破布叶属 chungii (Merr.) Chun)是锦葵科布渣叶属的植物,乔木,高5-15米。

形态特征

海南破布叶幼嫩枝条被棕黄色柔毛。叶近革质,长圆形或有时披针形,长11-20厘米,宽3.5-6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圆钝,全缘或上部有稀疏的小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初时有极稀疏的星状柔毛,后变秃净;叶柄长1-1.5厘米,被星状柔毛。

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柄及苞片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柔毛;花淡黄色;萼片5片,狭倒披针形,长8-10毫米,两面均被星状柔毛,外面更密;花瓣狭长圆形,长3-4毫米,外面被稀疏短柔毛,内面基部有被毛的厚腺体,长约为花瓣的1/3;雄蕊多数;子房阔卵形,密被长柔毛,柱头锥状。核果梨形,长12-22毫米,宽9-12毫米,密被灰黄色星状短柔毛;果柄粗壮,被毛。花期夏秋季间,果期冬季。

生长习性

自然分布极广。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5-24℃,最低气温-6℃,年平均相对湿度70-85%,年降水量为900-1600毫米,在砖红壤、砖红壤性黄壤生长良好,在海南省多散生于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中。垂直分布至海拔1000米,而在海拔400-800米的山坡和山谷中较多。

喜温吸湿润而肥沃的立地,在低海拔荒野次生灌丛群落的沟谷低湿地上常见,多呈木状。幼树期颇喜阴,壮龄大树亦多在上层林冠荫蔽之下,常为中层树,立木不高树冠宽广,枝叶浓密;林中伴生树常有盘壳栎、大叶琼楠、多香木山杜英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云南省)、越南

繁殖方法

采种

果实由青绿转为黄褐色时即可采收。肉质浆果成熟及时采收后不能堆沤,以防止发酵变质,影响种子发芽力,应及时在清水中洗出种子,推置在通风处晾干,种子千粒重为700-750克。种子以随采随播为好,不宜久存。

播种

苗圃地宜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圃地整理好后即可播种,插种方法以条播,行距约15厘米,20-30粒/米,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早晚浇水,保持床面湿润。播种后20-25天开始发芽,幼苗出土后及时搭荫棚庇荫。苗木生长有3-4对真叶时,可撤除荫棚,经过1个月左右的炼苗期后,进行分床(分床规格为15厘米×15厘米)或移入营养杯中培育。生长良好的1-2年生苗木,高达50-80厘米时,即可出圃种植。

栽培技术

栽植

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在土层比较深厚、肥沃、湿润的砂壤土、砖红壤土等都能生长。在雨季前进行整地,即砍山、炼山,植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一般采用株行距3米×2米,造林前将穴回满表土或用火烧土作为底肥。8-9月的阴雨天气进行定植。

用裸根苗造林,起苗时必须修剪部分枝叶及过长的主、侧根,并及时浆根和包装好。这样便于运苗,保证造林成活率。种植时一定要将植穴踩实,将土回到穴平或稍低于5厘米,便于淋水和雨后蓄水保苗。

抚育

种植后在雨季末期进行1次抚育管理,因幼林期生长较慢,易受杂草蔽压,及时砍杂、松土、除草和施肥,促使进幼林生长。以后在2-3年内,每年在雨季前、后各抚育1次,并修枝整形等。

病虫防治

很少有病虫害影响,偶有发现卷叶螟幼虫卷叶和吸食叶液。可用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喷洒。蚜虫吸食叶液汁,可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木材散孔材。暗淡的褐褐色,纵切面淡棕色带红。生长轮明显,年轮界多数分明。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稍软而轻、加工容易,干燥后稍开裂。且稍变形;切面平滑略具光泽,材色不鲜明。适作梁、柱、门、窗、一般家具、器具等用材。树皮纤维较强韧,可供编织。果实可食。

保护级别

海南破布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