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肩弧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又称为“方肩”布币,是一种中国古代钱币。它得名于布币的两肩为平直状,下端呈圆弧状。这种钱币主要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5世纪)由周王畿地区铸造,也有其他地区的少量铸造。它的特点是长銎、平肩、弧足,四周有廓,銎上有穿孔,内部常有范泥残留。平肩弧足空首布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大型布币通常长度约为10厘米,宽度约为5厘米,重量约为35克。
形制特征
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形制特征包括平肩、弧形裆部以及长銎,銎内通常留有范泥。面文铸有多种内容,如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这种钱币的主要流通区域是东周的王畿之地,大多数带有文字或符号。大型布币的特点是空首、平肩、弧足、长銎、銎有孔,面背均有一条直线,长约8-10厘米,足宽4.6-5.3厘米,厚度0.1-0.12厘米,重量约33.1-44克,多数重量在39克左右,钱文多为一字,个别有两字或四字,多半是地名。小型布币的特征与大型相似,长约6.3-7.4厘米,足距3.7-4.3厘米,厚度0.08-0.10厘米,重量约18克左右,其文字已发现并著录的有:东周、安周、安臧、邵丘等十种。
背景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周王畿地区开始铸造平肩弧足空首布,这些钱币也在周、郑、卫、宋等地流通。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势力逐渐衰弱,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导致王畿地域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周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不得不依赖强盛诸侯国的支持。随着社会动荡和土地私有化进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广泛流通。周王畿内的通货主要以平肩弧足空首布为主。《国语·周语下》记载了姬贵计划铸造大钱,但遭到反对的情况,这里的“大钱”可能指的是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这一事件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较小的中型空首布。
文献记录
云梦秦简《编年纪》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提到了秦国攻打少曲的地名。少曲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未明确提及,但在战国晚期成为韩国的一部分。少曲最初属于周地,春秋中期曾短暂归属晋国,战国时期则属于韩国。有人解释“少曲市南”四字平肩弧足空首布上的“市”为商业贸易场所,可能是位于王城的官方市场。
参考资料
银空首布.银空首布.2024-10-27
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2024-10-27
平肩弧足空首布.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10-27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周).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