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崇正总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崇正总会,是旅港客家人士于1921年9月29日创建的第一个客家社会团体。赖际熙为第一任会长,现任会长为黎锦文。
1921年夏季,旅港客属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人数为136人,会议决议成立“旅港崇正工商总会”。6月11日审查通过总会章程。10月31日,赖际熙先生当选第一届会长。1926年6月20日,“旅港崇正工商总会”改称“香港崇正总会”。1929年12月10日,崇正总会会所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香港崇正总会积极团结全世界客家人共同抗日,募捐施赈,保家卫国。194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被日军攻陷之后,这些义校惨遭破坏,校舍与校具均毁之一旦,义校被迫停办。1945年秋,日本投降之后重建义校。1960年,在第18届陈树垣担任理事长期间,决议将崇正会馆改建崇正大厦。1971年,12层楼的崇正大厦正式建成。1996年5月2日,崇正总会曾给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00万元港元作为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学业优异、生活困难的学生和在教学科研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香港崇正总会百年来以“崇尚正义”为宗旨,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地客家社团群体的联系,已成为全球客属组织的核心。总会主要任务包括编撰关于客家源流与文化及人物专书、创办期刊或报章、创立越南语义学以及举办周恤事业。香港崇正总会已成为全世界创办时间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客家人社会组织之一。
创建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增强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该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地向闽粤沿海、赣州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及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迁徙。闽粤客家人在向广东省中部、南部扩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日增,势力日扩,语言习俗不与其他邻居的民系相同”,以致“引起其邻居民系的恶感,渐有斗案发生,且以恶言相詈骂”。明清方志中,出现把客民视为“异族”的情况。进入20世纪以后,对客家的误解和偏见仍时有发生。
历史沿革
建立
20世纪初,为了加强海内外客家人之间的联系和澄清对客家人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北京、上海市、广州市等地纷纷成立了“客属大同会”的组织。广州客属大同会成立后,对于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有关“广东省山地多野蛮部落,如客家人等”荒谬记载提出异议,并派饶芙裳、姚雨平赴港,与旅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客属人士李瑞琴、廖新基、黄茂林等联络,同时与上海、北京各地大同会共谋交涉事宜。9月29日召开了旅港客属人士代表大会,有136人出席,公推黄茂林为主持人。会上除了响应国内三地之大同会向有关机构提出交涉外,黄茂林先生还建议组织旅港客属团体,以便与国内各地之大同会互通消息,联络感情,共谋工商事业之发展和维护侨居地的安定繁荣。这一建议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费同,并将这个组织定名为“香港崇正工商总会”。
1921年6月11日,大会审查通过总会章程。6月15日筹备员举行第四次总叙会,公推赖际熙先生为临时会长。9月已征求会员8000余人。10月16日,依会章选举第一届值理。10月31日,举行第一届值理首次会议,选举赖际熙先生为第一届会长。至此,建会工作正式完成。
发展
1926年6月20日经过开会讨论,通过修改会章,将“旅港崇正工商总会”改为“崇正总会”。崇正会馆地址初设于永乐街,因会员的发展不够使用,后迁于德辅道中,再迁于海傍东,在数年之间三次迁移。因会址关系到长久的根基,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决定捐款购地建筑。由于胡文虎先生等客家同胞慷慨解囊,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建成了庄严华丽的会馆。在1929年12月10日举行会所揭幕典礼时,第一届会长赖济熙先生撰写了“此地据五洲四海形胜,一堂聚七闽百越衣冠”的对联,如实反映了会馆的景况和意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日军1938年10月21日占领广州市后,香港崇正总会于1938年12月成立救济难民委员会,向国内海外募集善款,从事战时慈善事业,救助前线战士和战争难民。
香港崇正总会注重教育事业,1936年,江瑞英先生辞去校长职务总会推林甫田先生继任,并将西河第一义校,选至筲箕湾设立,扩充校舍,增益设备。校主任曾育琦君,亦努力任事,教育事业蒸蒸蒸日上,且曾进行募集基金,以备自建校舍。1940年,总会改推胡好先生为校长,更扩充各义校校舍,并于九龙大埔道石破尾村增设崇正第四义校,由第一年级辨至第六年级。各子校经费,概由会长胡文虎先生筹给,计学生600余人,既免全部学费,且各给制服、鞋帽、书籍、纸笔,并依内地学制,悉以越南语投课。各教员亦热心教学,无论精神与形式,当时均马港九各义校之冠。
194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被日军攻陷之后,这些义校惨遭破坏,校舍与校具均毁之一旦,义校被迫停办。到1945年秋日本投降之后,崇正总会推举江绍淹先生为学务部主任,他煞费苦心,大力募捐经费,积极重建义校,先在深水埗区南昌街恢复了一所义校,于1947年春开学。同时着力重建其他三所义校和筹备设立崇正中学。1957年8月,崇正总会先在跑马地摩理臣山道会馆创办了崇正中学及附小,同时着手创办新校舍。
1960年,在第18届陈树垣担任理事长期间,决议将崇正会馆改建崇正大厦。经过22届、23届理事会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71年正式建成了12层楼的崇正大厦,并将崇正总会的牌匾挂在大厦上,成了客家人联络的中心和团结进步的象征。当年9月,为庆祝崇正总会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邀请了世界各地47个客属团体250名代表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与会代表决议将该灰大会定名为“世界客属第一次恳亲大会”,并决议以后每隔二年轮流在世界各地举行会议。
1988年云南省发生地震时,香港崇正总会捐赠一笔义款,交当地国际红十字会转给云南省地震灾区聊表对受灾同胞的一点爱心。香港崇正总会不仅关心和支援灾区与穷苦无靠的人民,而且还十分关注我国的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1996年5月2日,崇正总会曾给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00万元港元作为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学业优异、生活困难的学生和在教学科研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组织宗旨
香港崇正总会百年来以“崇尚正义”为宗旨,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地客家社团群体的联系,已成为全球客属组织的核心。
主要任务
一是编撰关于客家源流与文化及人物专书,赠本系同人及国内外图书馆,以及发扬光德、杜绝谬误(指某些人对客家人不正确的看法)。
二是创办期刊或报章,以提倡工商各业,开通民众智识,并以传达会务。
三是创立国语义学,因国语十有有八九与客家语相通,先在本会设所,逐渐推及港九与新界,俾客属子弟皆能免费就读。
四是举办周恤事业,如遇同乡由外洋经港,无盘川一衣食,或年老而贫病无依者,均当酌为周济。这四项任务都是急待兴办而且较容易实行的。
组织领导
重要人物
香港崇正总会就有一批著名的客家领袖为核心,如赖际熙、李瑞琴、谢远涵、古端庭、张发奎、胡文虎等,他们成为崇正总会领袖人物。
主要贡献
1.创办刊物,弘扬客家精神。崇正总会成立后,于1921年冬创办案正月刊,所撰文章皆言近意远,雅俗共赏,为社会各界所重视。2.创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崇正总会自成立后,便注意发展教育事业。3.募捐救灾,成绩卓著。崇正总会成立后,热心解危救困工作,其救济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家同胞中生活困苦者和遗到意外事件者;二是国内外有关地区或人民遭遇灾难者。如19222年潮汕地区发生海啸,飓风大作,海水泛滥,房倒屋塌,沿海居民生生命财产遭到惨重的损失。崇正总会当即决定由抚恤部及司库每用会同总会书记往各处劝募,将所捐款项交潮州会馆转给灾区人民。1923年12月,惠阳区发生大饥荒,崇正总会亦发动劝募,拨款相救。1937年以后,日寇大举南侵,到处烧杀抢劫,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在这危难关头,崇正总会到处奔走,号召海内外侨胞发扬救死扶危范精神,募捐救济。
相关活动
2004年11月,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简称“世客会”)在赣州市举行,海内外3000多名客属代表参加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罗豪才及众多政府和各界人士出席,足见“世客会”所具有的举足轻重意义。世客会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全世界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参考资料
全国台联第九届理事会名誉顾问、名誉理事.台胞之家.2024-12-04
客家社团的百年沧桑.客家社团的百年沧桑.2024-12-04
甲午进士 乙未翰林——抗战时期世界客家领袖、赣南名贤谢远涵的一段峥嵘岁月.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