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叶杨

大叶杨

大叶杨(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opulus lasiocarpa Oliv.)是杨柳科杨属植物。乔木,高可达20米,树冠塔形或圆形;树皮暗灰色,枝粗壮而稀疏,芽大,卵状圆锥形,叶卵形,比任何杨叶均大,先端渐尖,上面光滑亮绿色,下面淡绿色,叶片柄圆,有毛,通常与中脉同为红色。雄花花梗具柔毛;苞片倒披针形,光滑,赤褐色,先端条裂;果卵形,密被绒毛,种子棒状,暗褐色,4-5月开花,5-6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湖北、四川省陕西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以鄂西和川东林区为多。生长在海拔高1300-3500米的山坡或沿溪林中或灌丛中。

大叶杨材质疏松,供家具、板料等用。对研究杨柳科分类系统中有一定意义。木纤维洁白,为优质造纸原料;生长较快,是高海拔水湿地有发展前途的用材种。花可以入药,具有止血功能,主治外伤出血、便血、血。

形态特征

乔木,高20多米,胸径0.5米。树冠塔形或圆形;树皮暗灰色,纵裂。枝粗壮而稀疏,黄褐或稀紫褐色,有棱脊,嫩时被绒毛,或疏柔毛。芽大,卵状圆锥形,微具粘质,基部鳞片具绒毛。叶卵形,比任何杨叶均大,长15-30厘米,宽10-15厘米,先端渐尖,稀短渐尖,基部深心形,常具2腺点,边缘具反卷的圆腺锯齿,上面光滑亮绿色,近基部密被柔毛,下面淡绿色,具柔毛,沿脉尤为显著; 叶柄圆,有毛,长8-15厘米,通常与中脉同为红色。雄花序长9-12厘米;花梗具柔毛;苞片倒披针形,光滑,赤褐色,先端条裂;雄蕊30-40。果序长15-24厘米,轴具毛;蒴果卵形,长1-1.7厘米,密被绒毛,有柄或近无柄,3瓣裂。种子棒状,暗褐色,长3-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近种区别

本种叶形在杨属中最大,先端通常渐尖,易于识别。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高1300-3500米的山坡或沿溪林中或灌丛中。在中国桑植县天坪山生长于海拔1000-1400米地带,在石门壶瓶山生长于海拔1500-1700米地带;在桑植天坪山百步滩与四川杜鹃、多脉青冈、茶条果、亮叶水青、桦叶荚混生,在石门壶瓶山海拔1000米处,与米心水青冈光叶水青冈血皮槭紫茎等温性混生。喜光,喜温凉湿润山地气候和土层深厚、腐殖丰富、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或黄棕壤。能耐低温。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于湖北、四川省陕西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以鄂西和川东林区等地。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大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加拿大纽芬兰岛,美国South Dakota,美国阿拉斯加州,美国佛蒙特州北部,美国新泽西州,蒙古等地均有分布。

主要价值

研究:有学者认为,大叶杨有两性花。杂性花及雌雄同株现象;且有较发达的花被。认为该种是杨属中最古老的原始的树种之一。据此。该种在杨柳科分类系统中将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边材前白色,心材窄小,淡红色,年轮清晰,纹理直,气干容重0.486克/立方厘米,材质轻软,可供家具、乐器、箱板、火柴杆盒用;木纤维洁白,为优质造纸原料;生长较快,是高海拔水湿地有发展前途的用材种。

其他品种

灰背杨Populus glauca Haines

长序杨Populus pseudoglauca C. Wang \u0026 P. Y. Fu

堇柄杨Populus violascens Dode

椅杨Populus wilsonii C. K. Schneid.

短柄椅杨(变型)Populus wilsonii C. K. Schneid. form. brevipetiolata C. Wang \u0026 S. L. Tung

长果柄椅杨(变型)Populus wilsonii C. K. Schneid. form. pedicellata C. Wang \u0026 S. L. Tung

椅杨(原变型)Populus wilsonii C. K. Schneid. form. wilsonii

栽培技术

造林地要选择在海1000米以上山地、低丘地。该种生长快,枝叶开扩,造林密度不宜过大。行距2米×3米或2米×2米。加强抚育管理。4-8年可郁闭成林。大叶杨生长快,于形直,育容易,管理方便。

繁殖方法

播种

大叶杨果实成熟期比响叶杨要晚,在中国湖南天坪山是6月上旬成熟,熟时蒴果开裂。种子随风飞散,采种要在蒴果未开裂前进行,即由绿色转黄绿色时可以采集,采回果穗置于无风干燥处,果实开裂,种子脱出,种子易丧失发芽力。随采随播为宜,若行春播,需用缸子密封干藏种子千粒重约0.5克。种子细轻,圃地要选择松疏、肥沃的沙壤土,细致整地,苗床要平整均一。播种时最好在苗床上铺一层细土,撒播,播种时用细沙或草木灰与种子混和,用手搓揉种沙,使种毛脱落,利于播种均匀和提高发芽力。每亩播种量1-12千克,播后覆草,10-16天种子发出土,及时揭草,用一股管理方法,一年坐苗高2米左右,可出圃造林。

扦插

插穗处理:将穗条用200毫克/升的吲哚-3-丁酸和911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2小时,浸入深度2厘米左右;在移栽时用生根粉溶液沾根后栽入圃中。枝插株行距为30厘米×40厘米,根插为50厘米×60厘米。插后调查成活率与保存率。

扦插方法:插穗制备,将插条剪成长度为20厘米的插穗,每根留3-5个芽,下端剪口离芽位1厘米,剪成马蹄形,上剪口离芽位2-3厘米,剪成平口,剪口平滑,每100株1捆。根条在扦插前,剪掉坏损的根,使根条保留好的须根,根条长30厘米,每100株1捆。

埋桩

伐桩分为4个级别,即地径10厘米以下、10-20厘米、20-30厘米和30厘米以上。在萌发后用土埋桩。

嫁接

选取1年生、芽体健壮的枝条作为嫁接穗条。以前1年扦插成活的山地杨为砧木,采用芽接法处理,接穗为生长点5厘米以下的单芽和生长点10-15厘米以下的单芽。要求嫁接手固定,技术操作相同,嫁后及时扯草、除萌、解绑。

参考资料

大叶杨-植物百科.植物智.2024-08-05

大叶杨-名称分类.植物智.2024-08-05

大叶杨-中国植物志.植物智.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