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昀

李昀

李(1688年—1724年),即朝鲜景宗(조선 경종),朝鲜王朝的第20任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字辉瑞,是李焞李焞长子,生母为张禧嫔

李昀自幼生长于朋党之争的漩涡中,在其过程中遭遇生母被赐死的人伦惨变,因而遭到沉重打击,身体孱弱,行为怪异,即位后无法处理国政,膝下也没有一儿半女。老论派和少论派之间的矛盾在他统治期间加剧,少论以维护李昀的名义而掀起“辛壬狱事(辛壬士祸)”,对老论展开大清洗,从而取代老论掌权。但李昀在位仅四年即逝,由其弟李昑嗣位,少论专权的局面随之逐渐瓦解。

李昀死后庙号景宗,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朝赐谥“恪恭”  ),葬于懿陵。

人物生平

即位以前

朝鲜景宗(1688年—1724年)名李昀,是朝鲜王朝第20代君主,1720年至1724年在位,为李焞李焞长子,生母是朝鲜历史上大名鼎鼎、权倾一时的张禧嫔。肃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昌庆宫就善堂。朝鲜肃宗三代单传,他的仁敬王后仁显王后也一直无嗣,因此得知李昀出生的时候欣喜异常,早有意将其立为王位继承人,曾就此事以严厉的口吻对众大臣说:“国本未定,民心靡系,今日之计,不在于他。若迟徊观望,敢有异议者,纳官退去!”肃宗十六年(1690年),三岁的李昀被肃宗册封王世子,肃宗二十一年(1695年)入学,行冠礼。

李昀在世子册封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小小的风波。李焞二十二年(1696年)冬,朝鲜派使臣奏请宗主国清代,请立李昀为世子。清朝礼部沿用《大清会典》“王与王妃年五十无嫡子,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而拒绝奏请,肃宗认为“极其无理无据”,罢免了徐文重等三使臣,并再派使臣。朝鲜以“外国与内服不同,世子虽为庶出,但是诞生后即报清朝,且告宗庙,定以嫡长子,由王妃抚养,无异嫡出,臣民属望已久”为由,再次请封。肃宗二十三年(1697年),康熙帝乃允朝鲜所请,册封李昀为王世子。

李昀一出生就卷入仁显王后闵氏和张禧嫔的宫廷斗争的漩涡中,但是他对仁显王后的感情似乎甚于生母张禧嫔,史载他“事仁显王后,慈孝两无间”。仁显王后私下亦曾说过:“世子天性至孝,朝夕不离予侧,爱敬过于私亲(指张禧嫔),其往省私亲也,亦必告予,不敢自擅……闻其私亲或与之附耳密言,虽未知所言之何事,世子辄默然不应,以至被殴打涕泣而归,尤为可爱可矜。”李焞二十七年(1701年),李昀生母禧嫔张氏被赐死。大臣们担心李昀即位后会如同李㦕一般为母亲之死进行报复,西人派甚至一度请求改立世子,当时一方面李昑(后来的英祖)与李昍都还年幼,但最重要的是李昀心地纯善,行为仁孝,所以肃宗对此予以驳回。然而此张禧嫔之死对李昀影响甚大,此后不久他便精神恍惚,做出种种怪异行为。肃宗四十三年(1717年)年,肃宗患眼疾倦政,李昀作为王世子,承命代理摄政。肃宗四十六年(1720年)六月八日,李焞薨,李昀即位于庆德宫(今庆熙宫)崇政门,是为景宗。

执政时期

景宗初立,幼学(未取得官位的儒生)赵重遇上疏请重定张禧嫔名分,结果被发配到咸镜道三水郡。景宗自幼身体孱弱,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即端懿王后沈氏和宣懿王后鱼氏),却一直无子(据传是其母张禧嫔临死时狠抓其下身,致使其丧失生育能力,也有一说是肃宗经常呵斥景宗致其受惊而丧失生育能力),不得不于景宗元年(1721年)八月传旨将弟弟李昑李封为王位继承人,称“王世弟”。景宗在位仅有4年,虽有仁政但朝中依旧延续了其父肃宗末期就已激化的老论派和少论派的党争,其中“辛壬士祸”就是代表性例子。

不似人君

景宗御笔

康熙帝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八日,李焞薨逝。六月十三日,李昀即位于庆德宫(今庆熙宫)崇政门,是为景宗。康熙皇帝派遣散秩大臣查克亶(查柯丹)、礼部右侍郎罗瞻赴朝鲜,于翌年二月十一日册封景宗为朝鲜国王。 

从景宗朝的承政院日记和实录、修正实录来看,景宗的言行举止与其他朝鲜君主相比非常怪异。他虽然也听政并同大臣议事,但基本上都是回答“唯”、“允”或“依为之”,几乎从来没有发表过自己对国政的见解或指示。四年之间,他只出席过三次经筵昼讲。当时的老论大臣闵镇远记载说,景宗在肃宗丧期从未哭过,只参加过初虞祭,其他大小祭奠都不参加。景宗有时无端发笑,并且尿失禁,所坐的地方常是湿的。景宗从来没梳过头发,有人劝他梳头就加以呵斥,以致头上充满尘垢,所戴的帽子也随之逐渐肿大。大臣禀告时,一般都回答:“俞(允俞)”或“依为之”,而且声音还很小,有时不回答,过了半天才由内侍告诉大臣“依为之”。当大臣询问“何以为之”时,景宗不会回答,然后该大臣说出处理办法,他才回答“依为之”。有时甚至不听大臣禀告而胡言乱语。 

对于景宗的以上怪异举止,老论认为是景宗罹患“奇疾怪病”而导致精神失常,无法亲自裁决政务,景宗所传出的教旨不是王大妃金氏(仁元王后)借他名义所传,就是他身边的一些亲少论的宦官(如朴尚俭)借他名义所传  ;少论则认为景宗原本聪明,也没有病,即使有病也是因之前老论下毒谋害所致  ,而景宗的这些怪异举止都是因畏惧老论而装疯卖傻、韬光养晦而已。 

景宗初年,当朝的还是“丙申处分”以来掌权的老论,如领议政金昌集、左议政李健命,而新任命的右议政赵泰虽是少论,但还在果川,没来得及进京赴任。因为老论认定景宗无法处理国政,也不可能再生育,所以主张尽快立景宗异母弟李昑李昑为王世弟。据说,明圣王后(本为少论出身,但后来立场逐渐偏向老论)赞同老论的主张,欲立延君为嗣,而王妃鱼氏(宣懿王后)则想从其他王族中选一幼童为自己养子。  康熙帝六十年(1721年)八月十九日,老论派指使司谏院正言李廷上疏“请建储嗣”,领议政金昌集遂于当晚率群臣请求建储。  翌日,景宗和金大妃就决定以延礽君为储嗣(二十一日定位号为王世弟)。  二十二日,少论柳凤辉上疏反对过早建储,认为景宗还有生育的可能,并请治老论大臣之罪,但被驳回,并准备严惩,赵泰耉为柳凤辉辩护,才没有使事情扩大。

辛壬大狱

景宗二年(1722年)因为立储问题发生辛壬士祸,由于景宗有疾,一直没有子嗣,景宗元年(1721年)便有大臣上疏请立李昑(即后来的朝鲜英祖)为王储,由于当时党争极为激烈,立储问题也分为两派,老论派赞成立延礽君为王世弟,少论派则主张等待景宗生儿子再立储。最后景宗采用老论派提议,将延礽君立为王世弟。景宗下旨两天后就有柳凤辉上疏强烈反对立延礽君为王储,认为按照常理,王妃还可以生子,不可如此草率。其后,又有大臣上疏请王世弟代为听政,老论派群体赞成,少论派则大加反对,最后老论派失败,被罢黜多人,少论派上台。后来有承旨金一镜和宦官朴尚俭通谋,意图杀害王世弟,事被泄露,于是少论指使眭虎龙于景宗二年(1722年)三月诬告老论派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四大臣有弑逆企图,引起大狱,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以谋逆罪被赐死,白望、郑麟重等数十人被窜配,此次并牵扯出景宗元年李昑之妾靖嫔李氏李緈生母)遭人毒杀一事,连累达数百人,由于这次事件发生于景宗元年(1721年,辛丑年)和景宗二年(1722年,壬寅年),故史称“辛壬士祸”(也有将其分开称为“辛丑换局”和“壬寅狱事”)。

无嗣而薨

景宗四年(1724年)八月二十五日,景宗病逝于昌庆宫环翠亭,享年三十七岁。庙号景宗(경종),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代赐谥“恪恭”),葬于杨州懿陵。时有传言说,景宗是被他的弟弟李昑杀害的。

轶事典故

镇远激将

景宗即位后行为怪异,因此户曹判书闵镇远想用激将法来试探景宗真意。康熙六十年(1720年)七月二十日,闵镇远就景宗不参祭奠、不开经筵两事直言极谏,甚至说出了“祖宗三百年基业,(于)殿下之身而将不免坠绝”这种“大不敬”之语。  景宗似乎略所有动,露出惭愧之色,说道:“缕缕陈戒至此,予当体念焉。”闵镇远大喜,接着请求景宗开经筵,景宗答应,于翌日举行昼讲,读《尚书·君奭》。景宗先说了胡话,然后读书时所念汉字音不准,断断续续。翌日又开讲,仍然跟上一天情况一样。此后景宗再未开过经筵。 

兄弟友爱

王伷以爱护弟弟的美德而著称。他虽然行为怪异,但每次看到李昑,都会说:“我的弟弟啊!(吾同生也)”,欢笑不已,对李昑也言听计从,兄弟之间亲情甚笃。  李昑当王世弟时,要开书筵读书,景宗常常去诚正阁看李昑读书,左右侍从想要阻止他去,景宗就说:“我想听我弟弟读书的声音,为什么要阻拦我?”

人物争议

不育争议

景宗无子,一说是其母张禧嫔临死时狠抓其下身,致使其丧失生育能力,也有一说是肃宗经常呵斥景宗致其受惊而丧失生育能力。

死因争议

有关景宗的死因,《景宗实录》记载,景宗的治疗虽由御医负责,但有时药房提调也参与,有时王世弟也参与。去世两年前,景宗听说士人李公有名,便将其招来开药,两年来,景宗喝了一百好几十贴的柴平汤。临终之前,景宗的寒热病症状一直持续着。去世前五天,曾胸肠痉挛,之后,腹泻与腹痛持续。御医为去寒热,而开了柴胡白虎汤、六君子汤等药。胸腹绞痛后,又立刻开了豆豉汤、藿香正气散、黄芩汤等药。不过,也有人曾经给景宗蟹酱与生柿子吃,御医认为这很危险。临终前夕,药房(内医院)曾给景宗人参茶,王世弟也予以赞成。不过,李公胤却对此加以反对,景宗喝了参茶后就辞世了。 

对此,少论和南人方面一直流传着王世弟(即李昑)弑兄的说法,并成为困扰英祖王位合法性的一桩悬案。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十六日,在英祖祭拜景宗陵墓返回的路上,有个叫李天海的常汉(平民)拦驾指控英祖弑君,称英祖通过仁元王后殿中的厨房,以有毒的酱螃蟹毒死了景宗。其时英祖地位尚未稳固,因此只杀了李天海,但并未调查其幕后主使者,也没有公开澄清此事。

雍正六年(1728年)春,不少城市发现指控英祖弑兄的匿名榜,随后爆发了李麟佐之乱,声称为景宗报仇。叛乱很快被镇压。一番调查之下,发现谣言起源于端懿王后沈氏的弟弟沈维贤。原来景宗病逝时,沈维贤伺候左右,他声称景宗临死前曾剧烈呕吐(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并且死状古怪,怀疑是中毒身亡。

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生“乙亥狱事”,少论、南人中的激进派再次散布英祖弑兄的谣言,英祖借机将他们全部肃清,并命人编写《阐义昭鉴》 ,刊印汉谚两版,颁发官民,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其中对弑兄之说极力辩驳。此后朝鲜王朝再无人敢言此事。

另有说因为当时景宗违反了当时医学上有关食物相克的学说,同时食用蟹酱与柿而身体不适。英祖在医师反对之下,仍然为景宗奉上参茶,结果令景宗病情恶化而死。

暗杀疑云

有关景宗的死因,根据《英祖实录》记载,李昑元年(1725年)正月十六日,在英祖祭拜景宗陵墓归反的路上,有个叫李天海的人当众指控英祖弑君,称英祖通过仁元王后殿中的厨房,以有毒的酱螃蟹毒死了景宗。一番调查之下,发现谣言起源于端懿王后沈氏之弟沈维贤。原来景宗病逝时,沈维贤正在左右,他声称景宗临死前曾剧烈呕吐(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并且死状古怪,怀疑是中毒身亡。此说法广为流传,并且在英祖执政期间多次成为逆党起兵的口号(为此,英祖于1775年命人撰写《阐义昭鉴》,刊印汉谚两版,发放给大众,澄清下毒事件,力证自己的清白)。

另有说因为当时景宗违反了当时医学上有关食物相克的学说,同时食用蟹酱与柿而身体不适。李昑在医师反对之下,仍然为景宗奉上参茶,结果令景宗病情恶化而死。亦有一说是老论派为免少论派成功废除延礽君,所以先下手为强。

但暗杀说法被朝鲜英祖完全否定,而今看来,此说的可信度也值得怀疑,毕竟景宗的身体确实一直十分孱弱,而且当时已是延礽君在代为处理国事了,似乎没有必要暗杀自己的兄长,况且景宗无子,李昍又早死,当时仅剩延礽君一个弟弟在世,景宗薨逝后王位也只能传给延礽君,延礽君又有何理由暗杀兄长?而且据实录记载,景宗与英祖兄弟感情颇深,景宗薨逝后英祖可说悲痛欲绝。景宗死时颇年轻,只有36岁。他的陵墓位于今日首尔特别市城北区石串洞的懿陵。

家庭婚姻

景宗曾娶过两任王妃,无子嗣。

端懿王后沈氏,本贯松柏,青恩府院君沈浩之女。李焞十二年(1686年)五月二十一日生于汉城好贤坊。二十二年(1696年)丙子册封王世子嫔,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李淏潜邸)。肃宗四十四年(1718年)二月七日去世于昌德宫之长春轩,终年三十三岁,葬杨州惠陵。景宗继位后,追封为恭孝定穆端懿王后。

宣懿王后鱼氏,本贯咸从,咸原府院君鱼有龟之女。肃宗三十一年(1705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汉城崇姚坊。肃宗四十四年(1718年)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李焞四十六年(1720年)进封王妃。李昑即位后尊为敬纯王大妃,英祖六年(1730年)六月二十九日去世于庆熙宫之鱼藻堂。终年二十六岁,葬懿陵。谥为敬纯孝仁惠穆宣懿王后。

主要作品

《列圣御制》中收录景宗所作8首诗,分别是《春帖五首》、《赐闵参判(闵镇厚)夫人》、《岁在庚寅菊秋上澣题》、《去夜晒雨》。另有《辞禅位疏》、《请上尊号疏》、《君子小人相反论》、《赵普论》、《自鸣钟记》、《舟水说》、《春宫时赐宾客闵镇厚书》、《端懿嫔祭文》、《延龄君祭文》等17篇文章。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李昀(朝鲜)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1-05-18

朝鲜景宗-族谱新闻-族谱网.族谱网.202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