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蛙
河蛙又称之为猪蛙、沼泽绿牛蛙、猪蛙、猪呜蛙。是中国近年引进的-种大型食用肉蛙良种,每亩水面年产蛙1500千克以上,纯收入2万~3万元。
简介
河蛙又名有美国青蛙(镇海林蛙 grylio)、沼泽绿牛蛙、猪蛙或猪呜蛙,体形与一般青蛙相似。个体比本地青蛙大,但比牛蛙小,最大个体500克左右。蛙体扁平,头小巨扁,鼓膜不很发达,眼小突出,前肢较小,后肢粗大发达,不善于跳跃。是美国西南部的一种青蛙,分布在南卡罗来纳州至得克萨斯州。1987年从国外引进,现已在中国各地推广养殖,集中于广东等地。
体态特征
河蛙体长8—18厘米。背面皮肤较光滑,橄榄色或黑褐色,腹面多有色斑,头窄而吻部较尖,趾间满蹼,蹼均达趾端,第四趾短,略长于第三、五趾。
分布
河蛙在野外分布于美国南部、东南部一带。
生活习性
河蛙栖息于气候温暖地区的湖岸、沼泽、水坑、河沟以及水草繁茂的静水水域。成体除繁殖季节集群生活以外,一般分散在水域活动。性胆怯,易受惊逃避,跳跃能力强。雄性浮于水面,鸣叫声似猪的呼噜声。成体食性广泛,食量较大。河蛙主要捕食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小型脊椎动物。
繁殖
一般在被有树木、水草茂密的湖岸、水塘以及其他的静水浅水区繁殖。雌性每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几万粒。卵漂浮于水面或粘附与水中植物叶片茎干上。3年可以长至成体大小。
人工繁殖技术
种蛙的选择
选用1~2年龄的猪蛙。公蛙体重在300克以上,雌蛙体重在350克以上,蛙体无损伤,无疾病,雌蛙腹部膨大,公蛙婚垫明显。
雄雌蛙的区别。雄蛙豉膜大,咽喉部位肤色呈黄色,有声囊。雌蛙豉膜小,咽喉部位有黑色斑点,无声囊。雄雌酸对比例。一般1:3、1:4、1:5均可,受精率不受影响。
产卵和受精
每年3月至9月,是猪蛙的产卵繁殖季节,性成熟的种蛙,水温在24~28℃时,最适合繁殖,繁殖要经过水上“抱对”,母蛙排卵、公蛙射精,精卵结合体外受精三个阶段。
在繁殖季节里,由于受外界阳光、温度和蛙体的性功能激素变化影响,性成熟的公母蛙均能发情。公蛙前足婚垫明显,声囊鼓起,发出叫声,有追逐母蛙求偶行为;母蛙不进食,向公蛙鸣叫处游动、跳跃,向公蛙表示有求偶的愿望。经过一番“热恋”,互相“倾爱”之后,公蛙骑在母蛙背上,用前足婚垫夹住母蛙的腹部,即进行“抱对”阶段。午夜以后母蛙卵排出体外,公蛙精液射在卵子表面,两者都落在水中,蛙卵受精卵后,形状为圆球形,直径1.1~1.5毫米,受精卵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
采卵与孵化
种蛙产卵后,将受精卵捞起转入孵化池内进行孵化。捞卵进,需将卵和卵附着的水生植物一起移入盘内。不能用网捞取,可用浅盘捞取。把卵块置于孵化池时,浅盆紧贴水面,使浅盆稍倾斜,蛙卵即流进池水中,但要保持卵的原来方向,卵的黑半部向上,白半部向下。
当受精卵放进孵化池3~4天后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池的水质要好,最好为弱酸性,孵化池要遮荫,一防阳光晒,二防暴雨冲击,受精卵的放养密度为8000~10000粒/平方米。
饲养管理
饲养场
根据猪蛙的生活习性,饲养场应选择在靠近湖岸、溪流等附近植被茂密的地方,有充裕的水源和低洼地。饵料丰富、水质应良好而无污染。方式根据条件可以选择人工围池精养或局部野外放养,但应注意严格采取防止逃逸措施以避免该物种的生态入侵。
蝌蚪池与一般鱼苗池相同,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建池,水深80—100厘米。要在池中均匀地种植浮萍植物,便于蝌蚪吸附。
蝌蚪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或茶柏消毒后,再注入新水,蝌蚪的放养密度是:10日龄蝌蚪每平方米500—1000尾;30日龄的蝌蚪每平方米100一200尾。同时蝌蚪生长速度不一致,应按蝌蚪的大小进行分级饲养。随着蝌蚪的长大,饲养密度逐渐减小。
饲料
蝌蚪杂食且贪食,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应投喂不同的饲料。刚孵化出膜的蝌蚪以卵黄囊为营养,此时期不用投喂饲料。出膜4—5天后可供给少许蛋黄、豆浆及浮游生物等,但数量不宜过多,以防水质恶化和造成浪费。不到20天的蝌蚪,如投喂鱼、番薯等大块饲料时,需调成糊状供其食用。到一个月左右时,就可用较粗的饲科喂养,如整条死鱼、西瓜皮、南瓜、果皮等,日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10%左右。为促进蝌蚪快速生长,可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如鱼粉、动物内脏等。
温度
蝌蚪耐低温而怕高温,在炎热的夏季应有遮阴设备,便池水温度不高于35℃。蝌蚪池要定期换水,以防水质恶化。
变态期
蝌蚪变态成猪蛙的幼体,受气候、饲料、水质、放养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60一80天变态。变态前,要用尼龙纱网作临时“围墙”,围在池的四周,以防幼体逃跑。
幼体饲养
幼体的饲养一般是性腺尚未成熟,体重在100克以下的个体。幼体池的面积可视生产规模而定,水深0.5—0.8米,土池和水泥池均可,其池中间或四周应有陆地部分,以利其休息、活动、捕食。要设防逃围墙。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变态的幼体100一15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克,放养80—100只;体重60—100克,放养60—80只。同时也应考虑到气候因素,夏天稍稀,冬、春季密度可适当增大。同池幼体,其生长速度不一致,应按体形大小进行分级饲养,以免弱肉强食。
刚变态的幼体饲料以小型动物(如蝇蛆、蚯蚓等)为主。投喂方法是把饲料置于饲料盘上或撤于池边固定的投饲点。平均每100只幼蛙每天投饲100—150克。幼体长到15—20克时,便可投喂小杂鱼、小虾等,平均每天投饲相当于幼体体重的10%一15%饲料。猪蛙在25—30℃时,摄食能力最强,宜多投饵料。每天的饲料可以一次投喂,也可以分两次投喂,但以后者效果较好。幼体以活饵为食,但可人工驯化其采食死饵。要求循序渐进。体重达50克以上,可同时采用灯光诱虫;以补饲料不足。
幼体可每天投饲一次,要求定时;定量、定地点。随着其增长,要及时分级饲养。要及时清除蛇、鼠等天敌,并保持池内通风阴凉,水质新鲜。越冬期水深应保持在70厘米以上,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池上覆盖芦苇、冬茅等保温材料。
成体养殖
成体养殖池基本上与幼体池相同,饲养方法也相似,但放养密度应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如体重在15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成体体形大,消耗饲料也多,除投人工饲料外,还应辅以灯光诱虫。人工饲料应选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动物性饵料,如小鱼虾、蚯蚓、蝇蛆、蜗牛及死鸡、鸭、动物内脏等,要保证饲料的供给。
防病
由于人工创造水陆两栖良好环境,河蛙一般不易生病。常见的蛙病主要有胃肠炎、对虾红腿病、腐烂病。防治法:每日清除食台残饵,常洗刷食台,交替用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等消毒,也可用漂白粉1克/﹐,每10天消毒一次。外伤药有红霉素,金霉素和磺胺等。发现病蛙要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如有病死蛙应立即捞出深埋。
驯食三种方法
一、用活饵带动死饵法用活饵的运动来带动死饵,使死饵活化。这种驯食方法可采用两种投饵法。其一,将活饵与死饵拌和后投放在饵料盘内,食盘放在池中陆地上。其过程为:开始7天,1/3死饵和2/3活饵拌和后饲喂;第8天至第14天,活饵和死饵各半拌和投喂;最后10天,2/3死饵与1/3活饵拌和投喂。其二,将活饵与漂浮的死饵拌和投放在水中饲料框内,这种方法一般需10天左右可完成驯食过程。
二、滴水带动法在饵料框上方装一水桶,打开桶上装好的水阀,使水均匀地滴到饵料框内,激活漂浮的死饵,使蛙误以为是活饵而吞食。
三、直接驯食法即不使用任何引诱物,直接投漂浮干饵喂蛙的方法。使用该法时,蛙的放养密度要加大,待蛙饥饿1-2天后,将适口的干饵投在水面上,由蛙的活动带动水的波动,从而使漂浮着的饵料活动让蛙吞食。
市场潜力
猪蛙体大肉肥,腿肉可烹制各种菜肴,美味可口,许多国家和地区视之为美味珍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皮可以加工制革;副产品可加工成饲料粉,营养价值较高,可用作其他经济动物的精饲料。
食用价值
美蛙肉白、鲜、香、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食品,已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高级佳肴,适合于各类人群。食用方法:先将活蛙放入60~70℃的热水中,将美蛙烫死后立即捞出,然后!用剪刀剪开腹部皮肉,摘除胃肠洗净后即可烹任,或者把烫死的美蛙洗净后直接烹任,保持美蛙形体完整,待食用时再摘除胃肠,如“清炖中国林蛙”、“红烧哈士蟆”。还可将林蛙制成五香牛肉干蛙肉罐头、清蒸蛙肉罐头、林蛙肉肉松等风味食品。取油后的林蛙干蛋白质和钙磷含量都很高,干蛙肉中含蛋白质79%,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如“油炸林蛙干”、“红烧林蛙干”等。
美蛙油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美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膳食,用以烹制多种菜肴,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史书“辽海丛书”中记载:哈什蟆形似田鸡,腹中油如粉可作羹,味极美,唯兴京一带有之。实践证明,食用美蛙油对提高体质、增进健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无副作用。除单独食用外,还可制成糕点、糖果、饮料等美味佳肴,如清汤美蛙油、凉拌美蛙油、拔丝美蛙油、美蛙油面条、田鸡油水晶糖、田鸡油太妃糖、田鸡油冰淇淋、美蛙油饮料、美蛙油蛋糕等。
参考资料
新农网:猪蛙的人工繁殖技术2011-07-23 22:18.www.xinnong.com.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