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是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写的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一,石刻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刊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书体为楷书,为“龙门四品”和“龙门二十品”之一。
《始平公造像记》记录了比丘慧成为亡父造佛像的缘由及愿望,全文皆用阳刻,逐字界格,石刻正文分纵向10行,每行20字,有方界格,石高75厘米,宽39厘米,额楷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2行6字,碑刻共二百字,其中缺二十五字。文与格栏均阳刻凸起,是石刻中所少见的。
《始平公造像记》已泯尽隶书痕迹,既有汉晋雍容方正之态,又具北方少数民族"金戈铁马"粗犷强悍之神,书法雄重遒密,端庄流逸,具龙震虎威之势,富有阳刚之美。
碑刻释文
(“□”表示缺字)
始平公像一区。
夫灵踪□启,则攀宗靡寻;容像不陈,则崇之必□。是以真□□於上龄,遗形敷于下叶,暨于大代,兹功阙作。比丘慧成,□□影濯玄流,邀逢昌运,率竭诚心,为国造石窟□□,□系答皇恩,有资来业。父使持节、光□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放,仰□颜,以摧躬□,匪乌在□,遂□亡父造石像一区,愿亡父神飞三□,□周十地,□玄照则万□□□,震慧响则大千斯□。元世师□,父母眷属,凤斋醮科仪,鸾腾兜率,若悟洛人间,三槐独秀,九棘云敷,五□群□,咸同斯愿。太和二年九月十四日□。朱义章书,孟达文。
创作背景
魏晋,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极大发展,各地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南方,萧衍时,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院数百所,僧尼十万余人。在北方,494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市之后,在龙门大造石窟,即学界所谓的“龙门石窟”。各四大石窟或石窟中的佛龛多有题记,记述造窟者姓名或愿望之类。从北魏至唐的一百五十余年时间中,造像十万余尊,碑刻和题记三千六百余块。
《始平公造像记》即为佛的题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九月十四日刻于龙门古阳洞北壁。10行,每行20字。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清乾隆始被杭州市“西八家"之一黄易发现,之后备受书坛重视。
艺术特点
此碑用笔多取方笔,斩钉截铁,一些“点”状笔画和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故显雄峻非凡。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在这些“方笔之极规”的石刻中,此碑又是方笔的代表作,可谓极规中之极规,故胡鼻山评价说“方笔雄健,允为北碑第一”。
在这种方笔基调下,相间“撇”画的左弧飞扬,使方峻中见灵活,而不死板。
结构上,以茂密取胜,其点画间几乎到了密不容针的地步,且中宫收敛,但又不显拘谨。这是为何呢?原因在它的每一笔画皆自有起止,既独立又完整,所以还是见出了疏宕。《笔法十二意》中所谓“密谓际”即是明证。此造像虽有界格为限,但字之大小斜正并不受到局限,通过舒展长撇大捺和横画的撑足,使气势极其开张。在线条的组合方面,十分讲究穿插、避让、线条走向因时而变。
此碑与其他诸碑相比有众多特别之处:(1)此碑全文皆取阳刻法,逐字界格,此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北朝甚至整个书丹系统中,多为阴刻法,这样来得省时,也不费力。而此碑全文皆用阳刻,逐字界格,甚为少见。(2)造像题记配有碑额。一般而言,造像记多为佛龛附属品,大都随意凿打,凿工多为民间工艺出身,于书法多为外行,所以这是一项可以草草了事的工作,毋需像正式碑刻的方式,配以书额。然此碑却有法度严谨的阳文楷书“始平公像一区”。(3)结尾落款。在整个六朝碑版摩崖体系中很少见到署款举动(《龙门二十品》当然包括其列),然此碑却把书者、撰文者,赫然列于其上,连同刊立时间一起,俨然构成一幅完整的北碑书法创作。也因此朱义章就和崔浩(传《吊比干碑》书者)、萧显庆(《孙秋生造像记》书者)、王远(《石门铭》书者)、寇谦之(《嵩高灵庙碑》书者)、郑道昭(《郑文公碑》书者)等一起,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关于北朝书家群体形象的简朴认识。
此碑是北碑中以方笔为主的雄强书风的典型代表,通过学习可壮其胆、强其骨、厚其力、生其势,益处良多。临习时要注意善于用锋,如起笔露锋切入、铺毫运行和敛锋收笔,气脉贯通。要注意提按的有效控制,着意于重笔的同时间以细笔辅之、着意于方笔的同时间以少量圆线辅之。
作品影响
传世的河南省龙门造像题记拓片有《四品》、《十品》、《二十品》、《五百品》,乃至《龙门会山》等等。最为有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基本代表了北魏书法风格。其中《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和《魏灵藏造像记》是龙门造像记中字数较多、书法最精者,因此被称之为“龙门四品”,《始平公造像记》则被推崇为龙门诸品之首,是北朝碑刻中的翘楚。
对此碑赞赏有加的不乏其人,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包世臣:“具龙威虎震之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始平公造像记》更是极力推崇:“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疏荡。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北碑《杨大眼》、《始平公》、《郑长》、《魏灵藏》,气象挥霍,体裁凝重,似《受禅碑》”;“太和之后……诸家角出,方重则有《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始平公》”。晚清书家赵之谦从此碑中吸取很多养料,并赞其为“北碑遗像中最佳者”。
拓本辨异
此碑清乾隆、爱新觉罗·颙琰间始有传拓。最旧拓三行“邀逢昌运”之“昌”字未损。
嘉庆、爱新觉罗·旻宁拓三行“比丘慧成”之“慧”字完好。“邀逢昌运”之“邀”字末笔中损,“昌”字左下有痕。五行“始平公”之“公”字仅损末点。六行“匪乌”之“乌(乌)”字下四点全,“为亡父”之“亡”字未损,“父”字捺笔有石花。七行“周十地”之“周”字长撇首未损,“玄照则”之“则”字完好。八行“若悟”之“悟”字未损。九行“群”字左上石花不伤字画。
原石旧拓无字处皆露细麻点,道光石经铲底,细麻点不复存。铲底后旧拓“慧”字右上“丰”部中竖起笔尚存。“邀”字左上亦损,末笔接近全泐。“昌”字左上亦泐。“公”字下横画全泐。“乌(乌)”字下存两点。“亡”字下横损。“周”字长撇首已损。“则(则)”字“贝(贝)”部右上角损。“悟”字“忄”旁左点泐。“群”字“君”部上横画已泐。后数十年之拓本“慧”字右上“丰”部全泐。“邀”字几乎泐尽。“公”字下损更多。“乌”字仅存残画。“父”字捺笔增泐。“周”字上方全泐。
艺术鉴赏
用笔
1.锋锐果敢,整峻大方
《始平公造像记》中点的形状多呈几何图形状,以类似三角形的为多。如图中“流”字的侧点,“容”字的竖点、“宗”字的撇点和“答”字的挑点,它们在形态上都类似于三角形,但又不失饱满,起笔多侧锋入纸,露锋短促有力,向右下重顿后逆锋收笔,慢慢弹出,用笔锋锐果敢,在点画上显得整峻大方。
2.逆锋行笔,笔含隶意
《始平公造像记》用笔以方切为主,在线条运行过程中以逆锋行笔。如图中“大”“寻”“不”字横的写法,起笔时侧锋入纸,向右下重顿,依靠毛笔与纸的摩擦力向右上调锋,然后逆锋行笔,顿笔后回锋。而“丘”字最后的横则为雁尾横,前半段和横的写法一样,只是到收笔时,雁尾横则像隶书的波一样向右上,含而不出,再往回收尾,笔含隶意,古朴典雅。
3.浑厚沉实,亦露亦藏
《始平公造像记》用笔方峻,和其他碑帖一样都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但它和唐代楷书在笔法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线条中段沉实浑厚,以斜锐之势收笔。如图中“师”“攀”“率”字的竖以藏锋为主,收笔时逆锋向回收笔;“下”字的竖则露锋起笔,收笔时向右下轻顿再出锋。
4.笔势圆浑,流畅不滞
《始平公造像记》及周边佛龛(2张)
《始平公造像记》为阳文碑刻,在外形上看似有些凝重呆滞,但在点画细节处,《始平公造像记》却通过点画方向的变化和某些连带的点画表现出流畅不滞的书写性。如图中“夫”字的撇向上回环以呼应捺的起笔“玳”字的撇向右上回环以顺承竖的起笔。再如图“大”“运”两字的捺,沉稳劲健,点画浑圆,“一波三折”的用笔特点在其中十分明显,甚至有些装饰性的意味。
5.用笔准确,骨力内含
《始平公造像记》用笔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点画的起收笔处,特别是写钩的时候。如图中“代”字的斜钩,起笔如竖线,向右下斜切,其势向下倾斜,行笔厚重有力,至收笔处驻笔,笔锋聚拢,腕指齐力,翻毫向上,靠毛笔所蓄之力将笔锋送出。“则”“寻”“容”字钩的写法也是如此。此外,对骨力的感受则不仅仅停留在方笔的运用上。如图中“国”“恩”“月”“愿”字的转折,虽大多是方折,很少有圆转,这应与刻工有很大关系。
结体
1.结构扁方,朴拙飞动
《始平公造像记》全文结字以方扁为主,这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必然结果。横线以舒展为主,竖线则多短粗有力,如图中“始”字本应是方形的,但由于作者巧妙的安排,“女”字旁点画厚重而倾斜,有挤压“台”部之势,而“台”中的“口”正好安置在“女”字旁右下角的空间里,使全字呈扁方形,有向右上飞动之势。又如“公”字,左上方的点以圆笔见浑穆,右上方的点方硬有形,形成一种飞动之态,呼应对比和谐,而下半部分则呈现出一种压缩之态,有向左运动之势,与上半部分呼应顾盼,自然朴拙。“灵”字的处理方式也是如此。
2.结构欹侧,变化丰富
除了扁方结体,《始平公造像记》单字结体也有纵长体势的。如图中“焉”字,一般来说应该是方形或是偏扁一些的,而《始平公造像记》则将其变方为长,横线排叠,趋势右上,点画密结,密不透风,最后四点化为一横,大胆开张,反辅为主,起到了承载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横线紧密排叠,所以整个字也就由方形变为长方形,造就出了欹侧之势。又如“崇”字,习惯写法是中间的宝盖头要包裹下面的部分,可《始平公造像记》里的“崇”字则是宝盖头紧缩,而下面“示”的第二横伸展夸张,使原本方形的字变成了长方形。再如“奄”字,撇写得开张,而却以捺作点,收缩紧凑,出人意料。
3.抑左扬右,收放有度
《始平公造像记》在结构上习惯压缩左边的部分而舒展右边。如图中“逢”字,上半部分的右面向外舒展,“走”字底的左半部分则向中间压缩,这样整个字就呈现出一种倾斜过来的梯形结构,向右呈辐射状。另外,《始平公造像记》中单个字的结构收放对比也比较大,这是因为结体时中宫往往收得比较紧凑,而一些突出的主笔舒展开来正好与这种紧凑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如“答”字,上半部分收得比较紧凑,而下半部分的撇和捺非常舒展。整个字上下之间的收放对比较大,呈梯形结构,有稳重感。
章法
《始平公造像记》全文皆用阳刻,逐字界格,在整个书丹系统中甚为少见。《始平公造像记》的章法,一个总的特点是横竖成行,端正整齐。如其碑额“始平公像一区”六字,这六字虽然横竖成行,但它们之间的间距很近,大小隔行扫描,相互伸展,搭配十分巧妙。如“像”字笔画多,但写得小;“一”字只有一笔,反而写得大。“始”字的一撇与“像”字的一捺搭配,“平”字的一横与“一”字的搭配,“平”字的一竖与“公”的搭配,都妙若天成。再如阳文镌刻的正文。界格横竖交错的线条并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粗有细,有弯有直。界格内的字与字之间的笔画配合也有伸缩。因此,界格根据格内字的结构变化而进行变化,构成了浑然一体的章法。
参考资料
文博日历丨凹凹凹凸凹凹凹,这块石头很特别.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1-06
【千年根脉 厚重穰邓】《史海拣贝》杨大眼治荆州.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5
书法欣赏与临创之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微信公众号文化随行.2024-03-25
魏碑精品赏析——始平公造像记.语言文字报.2024-03-16
始平公造像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