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
梦游(英文名:Sleepwalking)也称之为“梦游症”(英文名:somnambulism),是一种在睡眠中起身下床行走的精神障碍。在这种状态下,睡眠和清醒的现象结合在一起。
梦游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患者熟睡过程中突然且无理由地起床活动。他们的目光显得呆滞,面部表情缺乏生动。这些活动可能包括在室内外无目的地走动,或者在桌上摸索物品,有时甚至打开抽屉取物,乃至打开房门在走廊上小便,这些行为看似带有某种“目的性”,实则是在睡眠状态下的无意识举动。
梦游主要与夜惊进行鉴别。夜惊的症状包括入睡后坐起尖叫、哭喊,直视或双目紧闭,有时也可能下床行走。但夜惊伴随着强烈的惊恐、焦虑等情绪反应,以及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汗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相比之下,梦游则没有这些情绪反应和植物神经症状。
对于发作次数不多的梦游症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控制诱发因素,如学习压力、家庭不和、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晚睡眠不足等。同时,要防止梦游中发生意外,例如在患儿梦游时将其安全护送到床上或轻轻叫醒。梦游症通常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在几年内会自行消失。
命名
术语“梦游症”(somnambulism)是指涉及某种形式运动(ambulation,意为"移动")的睡眠(somnus,意为“睡眠”)障碍。世界卫生组织ICD-10也称之为"梦游(梦游走)(sleepwalking[somnambulism]);美国DSM-5则称之为"梦游",又称夜游症、神游症、梦行症、睡行症等。
历史
梦游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在中世纪,医生们认为梦游是由于睡眠时理性和外部感觉的丧失,使得想象力不受约束,导致梦游者表现出激烈的反应,如狩猎或战斗。文艺复兴时期,梦游行为被解释为体内热蒸汽逸出、想象力的力量以及睡眠时常识受损的结果。这一时期,梦游者有时被认为受到恶魔的影响,如果叫他们的名字,他们可能会突然倒下。17世纪,睡眠行为与宇宙中的同情和反感力量或个人的精神存在联系在一起,医生们继续用体液理论解释梦游,认为是体内热蒸汽和想象力的作用,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挑战传统的解释,提出梦游者可能是受到体内神秘力量的影响。18世纪,托马斯·威利斯的新脑功能理论导致了一种新的神经障碍分类——梦游症的产生,梦游被认为是大脑神经活动的症状,梦游者被认为具有特别敏锐的感知能力。现代,梦游被归类为睡眠障碍的一种,主要特征是睡眠中复杂的运动行为,研究表明,梦游者在发作时眼睛睁开,但处于一种茫然状态,难以唤醒,醒来后通常不记得发作期间的行为。这些历史发展展示了梦游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被理解和解释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科学、医学和宗教信仰的变迁。
病因
正常的睡眠周期包含从轻度困倦到深度睡眠的多个阶段,其中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以眼睛快速移动和生动的梦境为特点。人们每晚都会经历多个非快速眼动(NREM)和REM睡眠周期。梦游最常发生在深夜的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特别是N3睡眠期。儿童和年轻人的梦游发生率远高于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N3睡眠时间会减少。梦游往往具有家族遗传性。梦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疲劳、睡眠不足和焦虑。对于成年人来说,梦游可能由乙醇、镇静剂、某些安眠药等药物,以及癫痫等身体状况或精神障碍引起。而老年人梦游可能是神经认知障碍等医疗问题的一种症状。
从中医理论来看,梦游症被视为不寐的一种特殊表现。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并藏神,肝则藏血并舍魂。当气血调和时,神静魂安,自然能够夜寐安宁。然而,梦游症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方面,素禀不足或劳倦思虑过度可能导致血虚。心血不足会使神不守舍,而肝血不足则会让魂无所附,进而引发神魂不宁和梦游。另一方面,情志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郁怒愤懑、所愿不遂时,肝会失疏泄,导致气血失调,神魂不宁。如果这种情志失调持续过久,还可能化火,火迫神魂而引发梦游。此外,情志过极、化火伤阴,或热病、久病耗损真阴,使阴精亏少,也会使神魂不安,导致梦幻游行。
特别是小儿,由于他们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心神肝魂相对不健壮,心常有余而心火易炽。如果小儿任性、情志失调,同样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滞化火,上扰心神,使神不守舍、魂无所附,进而引发梦游。因此,梦游症的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阳不交阴、神不守舍、魂不附体、神魂不安以及梦幻游行。其病位主要责之于心、肝二脏。
此外,《柳宝诒医话医案》中也提到:“人身魂藏于肝,肝有伏热,则魂气不得安其舍,而浮越于上……”这进一步说明了魂不归肝则夜寐难安,夜寐不酣则魂出于肝,循经上人于目,导致动眼多梦、睡不安稳。如果神魂俱出,就会发生梦游。
医学解释
梦游在医学上被视为夜行性睡病,这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时的朦胧行走、行为或其他活动。该现象是神经系统紊乱的一种症状,可能与基因、脑部化学物质不平衡等多种因素有关。梦游通常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此时大脑对外界刺激不敏感,肌肉放松,这为梦游行为提供了条件。梦游者往往在醒来后不记得自己的行为,并可能感到困惑和迷茫。遗传因素是梦游的一个重要诱因,而焦虑、压力、疲劳和睡眠不足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梦游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流行病学
梦游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占1%~15%,而且儿童多于青少年或成人。发病年龄可发生于儿童会走路后的任何时期,但第一次发作最常在4~8岁,偶尔第一次发作在成人。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欧美国家为2%~40%,发病高峰年龄为11~12岁,儿童男女之比约为7:1。
病理生理学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包括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睡眠两个阶段,其中NREM睡眠又细分为1、2、3、4期。1期和2期被称为“浅睡眠”,而3期和4期(特别是4期)则被称为“深睡眠”或慢波睡眠。REM睡眠则是人们做梦的阶段,通常一夜中会经历5个这样的睡眠周期。梦游症可以在儿童和成人中发生,但其特征和发生机制有所不同:
在脑电图中,δ波代表睡眠波,而α波则代表警醒波。正常人的慢波睡眠主要由δ波构成,因此也被称为δ波睡眠。然而,梦游症病人在慢波睡眠期,无论是否发作梦游,δ波中都会夹杂着α波,导致慢波睡眠被不断打断,变得破碎。多种因素如过度疲劳、熬夜、饮酒、发热以及服用碳酸锂等,都会增加慢波睡眠的时间,延长这种破碎的慢波睡眠,从而增加梦游症的发生几率。此外,具有焦虑、外向、敌意等人格特质以及心理应激状态的人群,由于中枢唤醒度增加,也会提高慢波睡眠和非快眼动睡眠2期的唤醒度,进而诱发梦游症。
儿童梦游症可能与家族遗传、早年神经发育不成熟或神经损伤有关,它主要发作时间倾向于入睡后75分钟,即慢波睡眠期间发生。当唤醒达到一定程度时,儿童会表现出梦游行为。由于慢波睡眠是深睡眠状态,唤醒时潜意识浅层在操纵言行,而意识和前意识均未参与,因此事后儿童通常完全遗忘梦游经历,且梦游行为通常会在20分钟内结束。
成年梦游症的发作时间通常在入睡后的1~2小时之间,即处于2期睡眠和慢波睡眠阶段。如果梦游行为只在2期睡眠的最后10分钟开始,那么可能在入睡后65分钟发作。2期睡眠相对较浅,唤醒度高,因此梦游时的言行由前意识参与,可能伴随着梦样的心理活动,言行相对复杂。事后,成年人可能有片段记忆,不完全遗忘梦游经历,因此完全遗忘并非诊断成年梦游症的标准。梦游行为可能持续30分钟。
临床表现
梦游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首次发作多在48岁,青春期后多自然消失,成年人首次发病较为少见。梦游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23小时内,即慢波睡眠转醒期。
发作时,患者可能从床上坐起来,目光呆滞,进行一些刻板而无目的的动作,如拿起身边物体、移动身体等,持续数分钟后自行躺下继续睡眠。有时患者会缓慢起床后不停地往返徘徊,又复上床睡眠,个别患者持续时间甚至可达半小时以上。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梦游行为,如下地后绕着房子走动、进行日常习惯性动作等。梦游发作时,患者通常不说话、不回答问题,但可能会喃喃自语或作出口齿不清的回答。偶尔可见患者执行简单命令,有时口中念念有词,能够与人搭话,并避开人或障碍物。在受到限制时,患者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包括逃跑或攻击等。发作过程中可伴有梦语,整个行为显得刻板、僵硬。
处于梦游发作中的患者通常很难被唤醒,强行唤醒时可能出现精神混乱。成年人有时会提及梦境,但次日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不恰当行为,如向垃圾篓里小便等,这类行为多见于儿童。梦游期间,患者可能因跌倒、企图“逃跑”或走到危险地段而造成躯体损伤,甚至可能出现杀人或自杀行为等极端情况。企图唤醒梦游患者的人可能成为其暴力攻击的对象。
检查诊断
为了全面诊断梦游症,患者需要在临床睡眠实验室度过一两晚。在此期间,患者的头部和身体上会安置电极,用于监测睡眠阶段。同时,天花板上装有红外摄像机,就像夜视镜一样,记录夜间发生的情况。
当梦游事件发生时,摄像机镜头中的影像与脑电波波形会出现分歧。从视频上看,患者似乎处于“清醒”状态,行为正常,比如坐在床边说话或试图穿上衣服走出房间。然而,脑电波活动却显示患者(或至少他们的大脑)处于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此时,可以清晰观察到缓慢的电波,完全没有快速、狂热的清醒脑电波活动的迹象。这种分歧有助于医生对梦游症进行准确诊断。
鉴别诊断
梦游症主要与夜惊进行鉴别。夜惊患者在入睡后可能会坐起尖叫、哭喊,直视或双目紧闭,甚至下床行走,伴随有强烈的惊恐、焦虑等情绪反应,以及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汗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相比之下,梦游症患者则不会出现这些情绪反应和植物神经症状。此外,梦游症还需与夜间颞叶癫痫和REM睡眠行为障碍区分,它们之间具有一些明显的鉴别特征。首先,从发作年龄来看,梦游症常见于儿童,夜间颞叶癫痫则不受年龄限制,而REM睡眠行为障碍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其次,夜间发作时间也有所不同,梦游症倾向于睡眠的前1/3时段,REM睡眠行为障碍主要发生在睡眠的后1/3时段,而夜间颞叶癫痫则可能在夜间任何时间发作。在行为表现上,梦游症的行为从简单到复杂,可能是有目的、有指向的,且眼睛通常是睁开的;夜间颞叶癫痫则表现出高度刻板性和无目的性的动作,如异常姿势,眼睛可睁可闭;REM睡眠行为障碍则通常与梦境内容相关,表现为大幅运动,如肢体挥动,且眼睛是闭着的。最后,在对事件的回忆方面,梦游症的儿童通常无回忆,成人可能有片段回忆,夜间颞叶癫痫患者无回忆,而REM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则通常有生动的梦境回忆。
预防治疗
预防保健
在中医中,唐容川在《血证论·卧寐》中指出,不寐之症主要源于心病和肝病。对于肝病导致的不寐,他认为是由于肝藏魂,人清醒时魂游于目,而睡眠时魂应归肝,若阳气浮于外导致魂不能入肝,便会引发清醒难寐的症状。治疗方法因情况而异:阳气浮于外可用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枣仁、阿胶引导阳魂入肝;肝经有痰扰动魂而不寐,可用温胆汤加枣仁治疗;肝经有火多梦难寐,则可用酸枣仁汤、滑氏补肝散去独活加巴戟或四物汤加法夏、枣仁、虫草、彩云阁、夜合皮治疗。在临床上,梦游症的治疗大法是调和阴阳、安神敛魂,具体方法包括补血宁心安神敛魂治疗血虚神不守舍者,滋阴潜阳镇肝安魂治疗阴虚阳不潜藏者,疏肝解郁清火养阴安神定魂治疗肝郁气滞化火者,以及醒脑化痰泻火宁魂治疗痰浊阻蔽或痰火内扰者。
梦游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发作次数不多的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性护理上,需避免过度疲劳、熬夜、饮酒及可能诱发梦游的药物,如唑吡坦、米氨平、碳酸锂,并向患者说明梦游症与潜在精神疾病无关,减轻心理负担,同时移除室内潜在危险物品并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意外。对于常发梦游症的患者,可采用提前唤醒法,在其既往梦游发作前的15~30分钟唤醒,连续一个月,以破坏梦游发作的睡眠背景。慢性梦游症的成人则可考虑催眠术治疗,通过自我暗示形成条件反射,在梦游时脚碰地即能醒来。药物治疗方面,虽然尚无专门批准的药物,但临床上常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帕罗西汀、盐酸曲唑酮等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巩固睡眠。此外,针对睡眠期呼吸障碍的治疗,如使用三环抗抑郁药,可改善呼吸状况,减少破碎的慢波睡眠,从而降低梦游症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梦游症通常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在几年内会自行消失。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以考虑短期使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治疗,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使用。
治疗方法
厌恶疗法
梦游症的厌恶疗法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打破梦游者的行为定式,使其下意识的行为无法达到目的,从而逐渐消退梦游症状。这种方法虽然源于马克·吐温提出的具有伤害性的恶作剧式建议,但现代实施方式已更加温和。在实际操作中,治疗者会首先进行病因分析,了解梦游行为背后的象征性愿望补偿。然后,通过设法在梦游时唤醒梦游者,并及时中断其梦游行为,以打破其行为定式。因此,厌恶疗法的关键在于唤醒梦游者和及时中断梦游行为。
精神宣泄法
梦游症的精神宣泄法则侧重于解除梦游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感,从而根治梦游症状。梦游行为往往代表了梦游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绪,因此,寻找梦游的病因并解除其压抑感是治疗的关键。对于由夫妻间隐性冲突等心理因素导致的梦游症,精神宣泄法强调通过心理调整和沟通来解决问题。例如,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较高,往往与想念亲人有关。因此,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减少思念之情,从而有效消除梦游症状。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
梦游症.世界卫生组织ICD-10.2025-01-06
梦游症.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2025-01-06
ICD-10 Version:2019.ICD-10 Version:2019.2024-11-26
The Noctambuli: tales of sleepwalkers and secrets of the body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pmc.ncbi.2025-01-06
梦游,你了解多少.梦游,你了解多少.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