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味子

五味子

五味子(学名: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别名山花椒,乌梅子,习称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落叶木质藤本。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五味子野生于海拔1200-1700米针阔混交林中,山沟、溪流两岸的小乔木灌木丛间。

五味子长可达8米。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肾形,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五味子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的功效。除药用外,五味子还可用于生产果酒、果汁饮料和保健品等;其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种仁含有脂肪油,榨油可作工业原料、润滑油;茎皮纤维柔韧,可制作绳索。此外,五味子茎和叶具有清香的气味,鲜红色的果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五味子为果、药兼用资源,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被列为三级保护物种。

历史记载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云:“生齐山山谷及代郡(今安徽贵池及大同市)”《本草经集注》谓:“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市冀州(今山东省河北省境内),味过氧酸,其核并《别录》似猪肾。”《纲目》云:“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红北产者黑,人滋补药,必用北者为良。”《本草图经》载:“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故名五味子。”

形态特征

五味子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8米。全株近无毛,皮捻之有花椒气味。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皱纹,片状剥落,稍有棱角。

叶互生,膜质,宽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14)厘米,宽(2)3-5(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边缘具胼胝质的疏浅锯齿,近基部全缘;侧脉每边3-7条,网脉纤细不明显;叶柄长1-4厘米,两侧由于叶基下延成极狭的翅。

花芳香;单性,雌雄异株。雄花花梗长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狭卵形、长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6-9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毫米,宽2-5.5毫米,外面的较狭小;雄蕊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无花丝或外3枚雄蕊具极短花丝,药隔凹入或稍凸出钝尖头;雄蕊仅5(6)枚,互相靠贴,直立排列于长约0.5毫米的柱状花托顶端,形成近倒卵圆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长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圆形,长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圆形或卵状椭圆体形,柱头鸡冠花状,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属体。

果实与种子

聚合果长1.5-8.5厘米,聚合果柄长1.5-6.5厘米;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径6-8毫米,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1-2粒,肾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淡褐色,种皮光滑,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五味子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亦有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山东省。在长白山区,从海拔10米到海拔17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中均有分布,最适垂直分布带为海拔10-1600米区域内。

生长习性

五味子喜光耐阴,光照不足易引起生长缓慢、结实率下降但不致死亡。五味子生长期间,郁闭度20%左右为宜。五味子具有耐寒性,可在零下35°C条件下安全越冬;生长适温20-25°C,高于30°C生长缓慢。五味子喜湿润环境,但不耐低洼水浸,怕干旱;喜肥;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五味子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不同株系间杂交结实率高。花粉为中型花粉、花粉发育整齐、饱满花粉比率高、花粉量较大。五味子以虫媒传粉为主,在花期未见有蜜蜂属访花,其传粉昆虫包括鞘翅目、缨翅目、双翅目昆虫等,以鞘翅目昆虫为主,具有非专一性的特点。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五味子以种子繁殖为主,分为春播和秋播,秋季播种一般在10月下旬进行,春播一般在5月上旬进行。采集成熟、穗满、粒大的五味子果实搓籽,清水漂洗后,取沉于水底的种子进行层积处理后,条播或撒播。

扦插繁殖

五味子的插繁殖可分为春插、夏插和秋插。春插利用1-2年生休眠枝进行扦插;夏插利用半木质化枝条进行扦插,但由于温度过高,枝条易蒸腾失水而引起萎焉死亡;秋插利用当年木质化的枝条进行扦插,但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形成不完善,不利于越冬。所以五味子的扦插育苗一般都采用春插,在早春植株萌动前,剪取壮实的枝条,斜插于苗床,保持苗床湿润,约15-20天生根。

嫁接繁殖

五味子种内嫁接具有很好的亲和性,采用就地嫁接育苗方法成活率较高。五味子在根颈部位易产生地下横走茎,为防止嫁接苗以后变成自根苗,嫁接时必须在砧木苗根状茎以下剪砧;接口要低于地表面。

压条繁殖

在春季萌芽前,将五味子枝条部分埋入土中,使枝条生出新根后,秋末或第二年春,剪下栽种。

栽培技术

种子处理

五味子果实成熟采收后,挑选籽粒饱满、粒大、无病害的五味子果实,在温水中浸泡72小时,搓去果肉,选出种子。再用水选法去掉粒,存放于通风干燥处,干燥后层积处理90-120天,见胚根稍露即可播种。

选地整地

五味子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靠近水源的沙壤土或腐殖土地块栽植。地选好后,整地、翻地、耕细作。越冬前在选好的地块按一定行距挖栽植沟,挖好后先放一层表土,然后分层施入腐熟或半腐熟的有机肥,踩实,回填。栽植沟回填后形成高于地面的栽植带。

田间管理

五味子在人工栽培时必须设立支架,使植株保持一定树形,枝和叶能够在空间里合理分布,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便于田间作业管理。

五味子是喜肥植物,水肥不足影响生长,苗期生长慢,要常除草施肥。年追肥一般3次,第一次为5月下旬开花前,以提高座果率;第二次为6月末,以利花芽分化;第三次在8月上旬,以促进果实生长和提高株体营养。五味子生根能力弱,喜湿润,应勤浇水,干旱季节和花期更要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应注意防涝。

修枝整形

合理修剪病虫枝、瘦弱枝、过密枝和老枝,可促进通风透光,调节营养分配,控制不必要的消耗,以满足五味子生长和结果的需要。3月中下旬,在五味子芽苞未萌动之前,应进行一次全方位修剪;7月中旬再复剪一次。

病虫害防治

五味子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草莓炭疽病、叶枯病、根腐病等。可选用代森锰锌、粉锈宁、波尔多液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结合修剪,及时清理患病的枝、叶、果,带出园外妥善处置,减少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五味子常见的虫害有柳蝙蝠蛾女贞卷蛾科康氏粉蚧、黑绒金龟子等。可用敌敌畏辛硫磷、氯氧氯氟醚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酸平,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五味子以果实入药,味酸、性温,归肺、肾、心经,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久咳虚喘,梦遗滑精,尿频尿失禁,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病失眠。

食用价值

五味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如钙、磷、铁,维生素a、B、C,16种氨基酸和丰富的抗衰老物质。可以加工制成五味子果酱、五味子口服液、五味子果糕、五味子嫩叶茶、五味子食用色素、五味子香精等一系列产品。五味子幼芽嫩叶食疗价值也很高,是餐桌上的美味山野菜。此外,东北地区山区的居民利用五味子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独特风味,会在入冬前采割五味子茎蔓晒干,代替花椒用作调料。

经济价值

五味子是经济效益显著的经济藤本植物,开发利用价值很高。有以五味子提取物木脂素、五味子多糖、五味子醇为原料的一系列保健品;还可用于加工风味独特的果酒和果汁饮料;其叶、果实还可提取芳香油;种仁含有脂肪油,榨油可作工业原料、润滑油;茎皮纤维柔韧,可供绳索;其枝蔓、根状茎和花、叶都具有强烈香气,可制作调味剂和化妆品。

观赏价值

五味子是木质藤本植物,茎和叶具有清香的气味,形态婀娜多姿,一串串鲜红色的果实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绿化家庭庭院、公园、居住小区的良好植物。

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五味子药理学作用主要为调节免疫、抗疲劳、抗抑郁、镇静催眠、护肝等。木脂素是五味子最主要的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五味子中已分离出上百种木脂素,其中含量最丰富、活性最强的是五味子素和五味子乙素

调节免疫

五味子多糖和木脂素是五味子调节免疫作用的主要成分。五味子多糖可以增加小鼠白细胞数量,促进溶血素生成和淋巴细胞增殖,刺激巨噬细胞增加其吞噬能力。其次,五味子多糖富含的葡聚糖甘露聚糖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识别受体,增强细胞因子分泌保护机体。五味子木脂素中的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分子分泌充当免疫调节剂。

抗疲劳

游泳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氧气,并产生大量DL-乳酸。五味子多糖可延长小鼠负重游泳的时间,所以从游泳时间延长来看,五味子多糖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此外,五味子多糖可能通过增强乳酸脱氢酶活性,清除肌肉中过多的乳酸,从而减少运动中乳酸的生成,达到延缓疲劳产生的效果。

镇静催眠

五味子多种成分被证实可使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增加其睡眠只数、延长睡眠时间。

抗抑郁

五味子中木脂素成分是改善抑郁障碍的有效成分之一;五味子乙素对长期双侧卵巢摘除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有治疗作用。

改善肝脏损伤

五味子及其种仁乙醇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兔、大鼠和小鼠肝损害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五味子仁醇提取物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肝脏损害有保护作用,小鼠注射四氯化碳后,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五味子醇提取物治疗的小鼠,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均明显减轻。

物种对比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r & E. H. Wilson)习称南五味子,常被误认为五味子作为中药五味子代用品。

其地理分布与五味子不同,生于海拔600-3000米的湿润山坡边或灌丛中;形态与五味子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华中五味子的叶为纸质,叶通常中部以上最宽,叶背侧脉及中脉被柔毛,叶柄带红色;花梗纤细,长2-4.5厘米,花为橙黄色;种子长圆体形或肾形,种脐斜V字形,种皮褐色光滑,或仅背面微皱。

参考资料

..2023-01-19

五味子.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1-17

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植物智.2023-01-17

..2023-01-26

..2023-01-29

一种北五味子的种子处理方法.patents.2023-10-24

..2023-01-28

..2023-01-19

..2023-01-29

..2023-01-26

..2023-01-28

..2023-01-28

..2023-01-28

..2023-01-29

..2023-02-04

..2023-02-05

..2023-02-04

..2023-02-05

华中五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植物智.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