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心悸

心悸

心悸(palpitation)是指患者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有不同的描述,如“心慌感"、胸部"扑动感""落空感"“重击感"和“漏跳感”等。发作时心跳速率可以正常,也可以快或慢,同样心搏节律可正常或不正常。

心悸的病因包括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症、β-受体亢进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常通过心悸发作的诱因、特点以及既往病史等要点进行诊断。常见检查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心悸的治疗常通过药物(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普洛尔、胺碘酮等)治疗以及非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起搏器置入及外科手术)等治疗。

定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有不同的描述,如“心慌感"、胸部"扑动感""落空感"“重击感"和“漏跳感”等。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

病因

心悸的病因很多,除心脏本身病变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心悸,还有生理性和功能性心悸。

心脏搏动增强

心脏搏动增强引起的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生理性

病理性

心室肥大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引起的左心室肥大,心脏收缩力增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回流量增多,增加心脏的负荷量,导致心室肥大,也可引起心悸。此外脚气性心脏病,因维生素B1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也可出现心悸。

其他疾病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过缓或其他心律失常,均可出现心悸。

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均可发生心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引起心悸。

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等,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病人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感觉。

心力衰竭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均可以出现心悸。

心脏神经官能症

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除心悸外尚常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或心尖部隐痛,以及疲乏、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且在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β-受体亢进综合征

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易在紧张时发生,其表现除心悸、心动过速、胸闷、头晕外还可有心电图的一些改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段下移及t波平坦或倒置,易与心脏器质性病变相混淆。采用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可以鉴别。β-受体亢进综合征,在应用普萘洛尔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显示其改变为功能性。

 更年期综合征

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系列内分泌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心悸也是其中一个症状。

其他

胸腔大量积液、急性高原病胆心综合征等,也可出现心悸。

发生机制

心悸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心律、心肌收缩力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出量增加,心脏搏动增强产生心悸。某些疾病因代谢增强或交感神经应激性增高,致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而引起心悸。

心动过速时,由于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减少,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速率增快,使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而产生心悸。心动过缓时,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量增加,心肌收缩力代偿性增强而导致心悸。期前收缩时,于一个较长的间歇之后的心室收缩,强而有力,引起心悸,加之提前的心脏搏动距前一次心脏搏动间歇较短,似连续心跳,也会感到心悸。

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应激性增强,去甲盐酸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引起心悸;再者,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心悸。

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心悸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在焦虑、紧张、情绪激动及注意力集中时更易出现。

临床表现

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心悸,常见于器质性病变;剧烈运动之后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产生心悸,常见于机体的一种生理性心脏搏动增强;若心悸发生在饮酒、喝浓茶、咖啡或应用了如盐酸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素片等药物后,则常见于生理性心脏搏动增强;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常见于心律失常

伴随症状

检查诊断

诊断要点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时注意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注意患者精神状态及体温。通过病史采集,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即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

实验室检查

患者心悸伴有多食、消瘦、易激惹等症状,怀疑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应测定血清T3、T4甲状腺吸碘率。患者心悸伴有头晕、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既往合并糖尿病病史,怀疑有低血糖时,应进行血糖检测。患者阵发性心悸伴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大汗、手抖等症状,怀疑嗜铬细胞瘤时,应行血、尿儿茶酚胺检查。怀疑贫血时,可查血查规,必要时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器械辅助检查

器械检查:心电图。心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性质。若静息时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可嘱患者适当运动或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就诊科室

根据症状及伴随症状推断心悸时可就诊心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血液科、神经内科以及妇科。

鉴别诊断

心悸鉴别诊断如下:

治疗

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I类药又分为A、B、C 三个亚类。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此,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不良反应,以便随时应急。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起搏器置入及外科手术等。

其他治疗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用于终止多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药物治疗前或同时采用,如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

流行病学

心悸患病率在不同调查中差异较显著,常由心悸定义、诊断方法不同而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心悸较常见;在心脏专科患者的症状中心悸占16%,仅次于胸痛。大多数心悸患者有窦性节律或轻微节律异常,如短暂的室上性期前收缩/偶发的室性期前收缩;而房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速也不少见。有人研究190例心悸患者,心律失常引起的占41%(房颤/房扑占16%,室上速占10%,室性心动过速占2%),结构性心脏病引起的占3%,心身疾病占31%,焦虑症/恐慌症占15%~31%,系统性疾病占4%,药物、 违禁药、兴奋剂占6%。男性、有心律失常病史、心脏病史、心悸持续大于5分钟,是心脏病引起心悸的独立预测因素。16%患者即使用记录器全面评估,仍无法确定病因。总体来说,老年、男性心悸患者多源于心律失常,青年、女性患者多源于心身疾病。

参考资料

​中医谈“心悸”.巩义市中医院.2023-11-26

palpitation.ICD-10 官网.2023-10-22

palpitation.ICD-11官网.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