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庵
简介
慈云庵创建于明末。该庵于1953年拆除,后在其址改建小学。
景观
慈云庵坐落在孔城镇沙岗村桐(城)、枞(阳)、庐(江)三县(市)交界的藻青山上,相传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后历尽沧桑,兴衰反复。现殿宇坐东朝西,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所建。大殿共五座。中座金字匾额“大雄宝殿”乃赵朴初先生手迹,殿内供三尊大佛、弥勒佛、韦驮、文殊菩萨、普贤和十八罗汉。背面是海岛,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是桐城市目前唯一的一座海岛。南座是观音阁,中间供观音,两旁是善财和龙女。还供有药王和三位娘娘。北座是念佛堂和祖师殿,旁设斋堂与房。后山顶上的大殿是地藏殿。韦驮殿位于大雄宝殿下,为2004年兴建。
藻青山独立于平畴碧野中,山势平缓,树木葱茏。慈云庵居顶依势而建,殿宇错落有致,楼台飞檐翘角,回廊曲径通幽,在绿林的掩映下,更显得气势雄伟壮丽,格调清雅古朴。站在山顶上俯瞰西南,清澈的孔城河悠悠地从山脚下流出,一望无际的丘陵与平原如同一块硕大无比的翡翠尽收眼底。朝圣的香客一饱澡青山风景如画的眼福后,又能在此极目远眺,实在是一次陶冶胸襟的好机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藻青山因有了慈云庵而远近闻名(故人们把慈云庵叫成藻青山),慈云庵也因有了美丽的藻青山而吸引了更多游客。
历史
慈云庵,坐东向西,为两开三进院落,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940平方米,1985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香火日渐旺盛,香客游人不绝,是阳江市市区目前唯一保存完好又对外开放的庵堂。
慈云庵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先後重修。1922年重修时,慈云庵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规模较大,至1936年,教产充公作校舍,占地面积仅存700平方米。1949年後,古庵香火冷落,十年浩劫时期,庵堂遭受破坏,佛像、经书被毁,庵舍改作托儿所和校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後,落实宗教政策。从1983年起,逐步收回庵舍、殿堂,重塑佛像金身,至1998年12月,先後重建了前殿、大雄宝殿,新建了讲经堂,耗资八十多万元。而今古庵殿宇生辉,焕然一新。现有常住比丘尼19人。慈云庵以佛像精美著称,中殿耸立者一尊高3.2米、七层八角的朱红色樟香木佛塔,工艺精湛,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像以樟香木精雕而成,栩栩如生。大雄宝殿供奉的佛像,重2吨,高2.8米,造价四十多万元,是目前阳江市唯一的青铜佛像;佛像两旁的阿难陀、摩诃迦叶青铜像,造价达十六万元,五百罗汉塑像造价八万馀元,又有一尊1.8米高的番荔枝诞生像,很受游客的喜爱和敬仰。
自开放以来,慈云庵多次派员到阳江市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支持地方残疾事业和“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学生,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当地贫困农村进行扶贫慰问。1990年北京举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华东水灾,1994年华南水灾,1998年夏长江、嫩江市、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慈云庵尼众都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1997年2月16日,成立“慈云庵扶贫基金会”,住持越洪法师被推举为会长。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际,慈云庵举行了庆祝法会。1998年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法会。1998年9月6日,成立慈云庵佛教音乐组,先後到当地佛寺进行演唱,深受佛教四众弟子的好评。
为了加强管理,慈云庵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召开庵务会议,公布上月财务收支情况,学习国家法令和有关宗教法规,布置下阶段工作,接纳合理化建议,解决存在问题。慈云庵尼众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严守清规戒律,坚持早晚功课,勤修精进,是一个清净、文明、纯朴的道场。
慈云庵现任住持越洪法师,是慈云庵第二十一代法嗣,兼任广东省佛教协会理事,阳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一、二、三届政协常委,弥陀庵筹建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