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苕溪

南苕溪

南苕溪发源于东浙江天目山的水竹坞,干流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

简介

东苕溪干流余杭街道以上称南苕溪,干流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发源于东天目山的水竹坞,南流经里水库至桥东村,与东天目山南部各溪聚汇后,东流经临安区市区,尔后进入青山湖,出水库东流至余杭镇。

南苕溪源头被称为太湖源,号称“小九寨沟”。此处以“乱花渐欲迷人眼,源头风光惹人醉”的独特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成为令人仰慕而向往的胜地。

名称由来

苕溪之名源于光绪《浙西水利备考》和《杭嘉湖三府总图》中称“南苕、中苕二水道汇入苕溪”。据南宋咸淳临安志》称,南苕溪为南溪。乾隆杭州府志》有“临安虽山县,而溪流达乎四境,苕溪历县界七十三里”的记载。

历史

南苕溪古可通航。南宋《咸淳临安志》载:“溪多滩,退水涨可用二十舟。”清末至民国初年,一度通航兴旺。1964年青山水库建成后,上游竹筏放运中断。1997年青山航道开航,自青山镇大园里经余杭区瓶窑镇,连通大运河,可通60吨级船舶。

以前南苕溪溪道多湾,叉道丛生,桀骜不驯,变迁频繁,一遇洪水,殃及民众。史志文献记载,12-20世纪的780年中,大的洪灾20余次,平均35年一次。仅光绪年间就有4次大水,先后将杨岭乡的千家村和董家村夷为溪滩(即杨家滩)。1922年“壬戌水灾”,又将甘棠堰上螺蛳塘村全部冲毁,南苕溪主流由竹林桥改道至思古桥。

建国后,治理南苕溪成为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1964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库,1973年兴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库,并建成小型水库43座以及大批山塘,有效地调节了洪峰,增强了抗旱力。尔后,对南苕溪全线进行治理,拉直100多个大小弯兜,建成防洪大堤35公里,配套堰坝17条,水闸27座,渠道61公里。20世纪90年代末又开始整治城镇周边的水环境,完善、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整治后的南苕溪,堤坝以浆砌块石整齐地修一新,在临安区市区四个亲水平台拉近了市民和苕溪水的距离,堤岸上白玉扶栏,造型别致的亭台、假山、路灯点缀其间,还有大片如茵的草坪,南苕溪临安城镇段容颜大变让人刮目相看。

风景名胜

南苕溪多风景名胜,沿溪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宋代苏轼对锦溪(南苕溪)赞誉有加,有诗为证:

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

五百年间异人出,尽将锦绣裹山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