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果七叶树

小果七叶树

小果七叶树(学名:七叶树属 tsiangii Hu \u0026 W. P. Fang)是无患子科七叶树属的植物。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2米,树干胸高直径60厘米,树皮淡灰色。小枝圆柱形,粗壮,近顶端部分的直径1.2-1.4厘米,淡紫色,无毛,有椭圆形或长圆形、淡白色或淡黄色的皮孔。 冬芽卵圆形,淡紫色,鳞片6-8枚,覆瓦状排列,钝尖形或钝形。掌状复叶,有紫绿色,无毛,长12-18厘米的叶柄;小叶5-8枚,近于革质,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紧贴的锐尖锯齿,长13-21厘米,宽5-8厘米,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干后黄绿色或淡黄色,中肋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凸起,侧脉21-24对,以70°角与中肋叉分,在上面微显著,在下面显著,小叶脉常不显著;小叶柄紫绿色,无毛,长3-7毫米。

花序顶生,基部直径10厘米,连同长8厘米的总花梗在内共长35厘米,花序的总轴有淡黄色微柔毛;小花序长4-5厘米,稀达7厘米,有9-11朵花,斜向伸展;花梗长5-7毫米,有微柔毛。花杂性;花萼管状,长4-6毫米,外面有淡黄色微柔毛,近顶端5裂,裂片大小不等,阔三角形或钝尖形;花瓣4,白色,大小不等,外面有灰色微柔毛,前面的两枚匙形,长2厘米,宽7毫米,基部爪状,旁边的两枚长圆倒卵形,长1.8厘米,宽4毫米;雄蕊通常6,长2.5-3厘米,花丝细瘦,无毛,花药长圆椭圆形,长2毫米;花盘微裂;子房长圆椭圆形,有红褐色绒毛,花柱有稀疏的绒毛,柱头小形。蒴果卵圆形,黄褐色,无刺,有小斑点,直径3.5厘米,顶端有短尖头,成熟后3裂,壳很薄,干后厚2毫米;种子1枚,近于球形,栗褐色,直径3厘米,种脐白色,约占种子的1/2。

近种区别

小果七叶树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unge)的亲缘关系特别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小叶近于革质,倒披针形,无毛,有21-24对侧脉与较短的小叶柄,花序较长,常长达35厘米具长达4-5厘米的小花序,果卵圆形有短尖头及较薄的果壳(常厚2毫米);又与天师栗(Aesculus chinensis var. wilsonii (Rehder) Turland \u0026 N. H. Xia)相近,区别在于小叶无毛,小叶柄较短,种子卵圆形,种脐较大,均易于辨别。

生长环境

小果七叶树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为阳性树种,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中性土、钙质土上生长发育良好;生长于海拔350米至4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南部及宁明县龙州县隆安县;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分布于长顺、荔波县都匀市、惠水、贵定县、平塘萍花山。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平塘县莲花山。

栽培技术

小果七叶树一般使用播种繁殖方法繁殖。于9月下旬果熟时采收,阴干,去果壳,立即播种或沙藏在阴凉处。播时种子种脐向下,覆土厚度3-4厘米,出苗前切勿灌水,以免表土板结。苗床应盖草保湿,秋末至次春陆续发芽、出苗。注意预防日灼病、刺蛾科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小果七叶树属稀有种,分布范围较为狭窄,多呈散生状态,大树罕见,幼树不多,若森林继续遭受破坏,将陷入渐危或濒危状态。

保护措施:首先应在中国贵州荔波县翁昂小果七叶树分布地区建立自然保护点,加强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并积极开展有性无性繁殖试验,提高母树座果率,促进天然更新,逐步扩大分布范围,人工栽培时,由于种子寿命短,宜于即采即播。

本种提示

本种与七叶树A.chinensisBunge.的亲缘关系特别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小叶近于革质,倒披针形,无毛,有21-24对侧脉与较短的小叶柄,花序较长,常长达35厘米具长达4-5厘米的小花序,蒴果卵圆形有短尖头及较薄的果壳(常厚2毫米);又与天师栗A.wilsoniiRehder相近,区别在于小叶无毛,小叶柄较短,种子卵圆形,种脐较大,均易于辨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