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翼龙
森林翼龙生活在距今1亿2500万年前至1亿2000万年前早白垩世。森林翼龙化石发现它主要分布白垩世的东北地区,那时那里是一大片森林,适合森林翼龙的生存。
形态特征
翼龙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而是飞行爬行纲演化而成。森林冀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睛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相对于其它巨型翼龙,完全就是一种袖珍恐龙,体长只有一只麻雀或者一只燕子般大小,翼展只有25厘米左右,体长约9厘米,对于巨型翼龙张开就是几米甚至十几米的翼展,森林翼龙没有一点空中霸王的威严。
栖息环境
森林翼龙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森林中,更多是一种树栖生活方式。
生活习性
是一种食肉动物,会以森林中昆虫、蚊子等为食,不会缺乏食物来源。北京日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和巴西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合作研究的论文,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新的翼龙化石。据悉,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翼龙化石之一。
分布范围
从2000年至今,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在辽西地区朝阳、北票市、义县等地区发现了大量翼龙化石,如中国翼龙、朝阳翼龙属、飞龙、努尔哈赤翼龙和格格翼龙等,揭示辽西地区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翼龙化石产地。此次森林翼龙化石的发现,证明辽西地区在包括鸟掌翼龙类在内的进步翼龙的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些主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
发现和命名
森林翼龙的属名“尼米科洛普特鸟”来自希腊单词:“尼莫斯”意为“森林”,“伊科洛斯”意为“栖息者”,罗马化的“翼”意为“翅膀”。种名“克里普蒂库斯”来自“克里普托斯”,意为“隐藏的”。因此,“尼米科洛普特鸟克里普蒂库斯”意为“隐藏的飞行森林栖息者”。
描述
尼米科洛普特鸟克里普蒂库斯的模式化石标本,目录编号IVPP V-14377,存放在中国北京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收藏中。化石是从具有阿普第阶年代(1.2亿年前)的九佛堂组中发现的。它是在中国东北部辽宁省西葫芦岗市建昌县姚鲁沟镇的鲁周地点发现的。它的翼展略小于25厘米(10英寸),使其比除了少数幼年翼龙标本外的所有标本都要小。最初描述该标本的王等人(2008年)得出结论,认为它是未成年的,引用骨骼融合和趾骨、腹骨和胸骨的骨化程度表明它是亚成年而不是幼年。然而,达伦·奈什在他的流行博客上提出了异议,认为由于翼龙可能是高度早熟的,骨骼融合和骨化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发生,尼米科洛普特鸟实际上可能是新翼龙属的幼年个体。这一认定在2021年的研究中正式提出,发现尼米科洛普特鸟作为新翼龙的幼年个体或幼年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