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字恒元,百济西部人,黑齿氏,先为百济大臣,后为李治武则天时期边关大将。

黑齿常之最初担任百济的达率兼风达郡将。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平定了百济,黑齿常之带领他的部落投降,但很快因担心苏定方的残暴行为降而复叛,龙朔三年(663年),他接受招抚,归顺了唐朝。仪凤三年(678年)九月,他跟随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征讨吐蕃,因功被升任为左武卫将军,并担任左羽林军的检校职务,同时担任河源军副使。调露二年(680年)七月,吐蕃侵扰河源市地区,黑齿常之率军迎击,成功将其击退,因此被升任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垂拱二年(686年),突厥侵犯边境,黑齿常之率军进行抵抗,并因此功绩被进封为燕国公。垂拱三年(687年),突厥的阿史那·骨笃禄等人侵扰昌平区,朝廷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以反击突厥。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奋勇作战,大败突厥军队。永昌元年(689年)九月,酷吏周兴等人诬告黑齿常之谋反,导致他被捕入狱。同年十月初九(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身亡,终年六十岁。 圣历元年(698年),黑齿常之被平反昭雪,追赠为左玉钤卫大将军,并在次年按照礼制安葬于洛阳邙山南官道北。

人物生平

归顺唐朝

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的人,身高超过七尺,既勇敢又有计谋。他的家族源自扶余氏,被封于黑齿之地,因此后代以此为姓。他的家族世代担任达率,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在本国是二品官职。

起初在百济时,他担任达率兼风达郡将,相当于唐朝的刺史显庆五年(660年),当苏定方平定了百济后,黑齿常之带领他的部落投降。之后,尽管苏定方俘虏了百济的左王和太子隆等人,并且放纵士兵进行劫掠,导致许多青壮年男子被杀害,黑齿常之非常害怕,便带着身边十几个人回到自己的部落,集结流亡的人们,在任存山坚守,筑起栅栏加强防御。仅仅十天内,就聚集了三万多投奔者。面对苏定方的进攻,黑齿常之率领勇士们顽强抵抗,使得官军战败。随后,他成功夺回了二百多座城池,这让苏定方无法继续征服,只能撤军。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军队彻底平定了百济的复国运动。李治派遣使者前去招降,黑齿常之带领他的部众向刘仁轨投降。刘仁轨派遣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带领他们的部众去攻打任存城,并提供给他们粮食和武器。孙仁师对此表示怀疑,他说:“这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怎么能轻易相信他们呢?”刘仁轨回答说:“我认为这两个人都很忠诚勇敢,而且有谋略,很重视信义;他们之前可能是因为跟错了人,但现在正是他们立功报效的机会,我们不必怀疑他们。”于是提供了粮食和武器,并分派了一些士兵随他们一起去,最终他们成功攻下了任存城。

麟德初年,黑齿常之声望显赫,被任命为折冲都尉,镇守熊津城,深得军心。咸亨三年(672年),他因战功卓著晋升为忠武将军及带方州长史,后更任沙泮州刺史,获封上柱国。他秉持公正,深得天子赏识,转任左领军将军兼熊津都督府司马,并封为浮阳郡开国公,享有两千户食邑,声名大振。面对边境动荡,黑齿常之被委以洮儿河道经略副使重任。他英勇明智,力大智深而不自矜,常于细微处见真知,待人宽严并济,赏罚分明,军纪严明。李治对其赞誉有加,给予高官厚禄。在西道驻守期间,他功勋卓著,尤其在李敬玄指挥下,于赤水市战后力挽狂澜,后接任左武卫将军及大使之职,继续守护边疆。

屡破吐蕃

唐朝初年,唐朝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多占据优势,唯一的例外是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内相对和睦。然而,唐高宗即位后,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逐渐增多且规模越来越大。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占了西域十八个跌州,并联合金玉国攻陷了龟兹的拨换城;这迫使唐朝撤销了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国等地的驻军。在此之前几年,吐蕃还攻灭了吐谷浑并占据了其领土。这些军事行动严重威胁到了唐朝对该地区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唐军出动了十余万人进攻吐蕃,但最终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仪凤三年(678年),唐朝派遣了十八万大军逼近吐蕃。黑齿常之也率领自己的部队随同李敬玄刘审礼一同出征。然而,由于唐军主帅李敬玄胆小怕事且消极防守,导致唐军处于不利局面。关键时刻,黑齿常之审时度势,率领勇士们井陉之战,夜袭吐蕃军营,使唐军化险为夷。李治得知此事后,表彰了黑齿常之的功绩,提拔他为左武卫将军,并兼任左羽林军校检,还任命他为河源军副使。同时,因指挥不当的李敬玄被贬为衡州府刺史

不久后,唐高宗派遣监察御史娄师德作为特使出使吐蕃,双方达成了和解。之后的几年里,吐蕃没有再侵犯边境。黑齿常之和娄师德因此成为了抵抗吐蕃入侵的重要将领。尽管与唐朝达成了和解,吐蕃并没有放弃对河陇地区的争夺,并在调露二年(680年)重新发起了进攻。噶尔家族利用短暂的休战时机清除政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年七月,噶尔·钦陵率领吐蕃军再次进攻河源市地区。黑齿常之率军迎击,成功将其击退。因此,黑齿常之被提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并获得了赏赐。

黑齿常之认为河源军位于敌军进攻的关键位置,计划增加守备兵力,但担心军需补给的成本。于是他建立了七十多个烽火台和堡垒,并开垦了五千余顷的农田,每年能收获一百多万石粮食。在开耀年间,赞婆等人驻扎在青海省地区,黑齿常之率领一万精锐骑兵突袭并击败了他们,烧毁了他们的粮食储备后返回。黑齿常之在军队中服务七年期间,令吐蕃极为畏惧,不敢轻易引发边疆冲突。

在黑齿常之的努力下,唐朝河源市防线更加稳固,成为抵御吐蕃的重要力量。吐蕃见河源防线难以突破,便将主要攻击方向转向了西域和剑南道两个方向。不久,吐蕃在生羌的引导下占领了茂州的安戌城,并留下部队驻守。

此时,吐蕃驻守河源前线的将军噶尔·赞婆率领三万部队屯田于良非川。李治决定对吐蕃采取军事行动。黑齿常之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夜间突袭吐蕃营地,取得了重大胜利,斩杀了两千人,并缴获数万头羊马,噶尔·赞婆等人逃走。之后,黑齿常之焚烧了吐蕃的粮仓,然后撤军。

嗣圣元年(684年),黑齿常之升任左武卫大将军,仍然兼任左羽林军校检。在他的治理下,边境平静,边防稳固。他被提升为左鹰扬卫大将军、燕然道副大总管。垂拱末年(688年),黑齿常之平定了徐敬业叛乱。他因此被授予了右武威市大将军和神武道经略大使等职位。之后,他又被调任为怀远军经略大使,负责防止边疆地区的动荡。

大胜突厥

垂拱二年(686年),突厥侵犯边境,朝廷命令黑齿常之率兵抵抗。当他到达两井时,突然遭遇三千多名敌军。黑齿常之看到敌军正忙着下马准备穿戴盔甲,立刻率领二百多名骑兵冲锋在前,直接冲击敌军,使得敌军丢盔弃甲四处逃散。不久,更多的敌军赶到。到了傍晚时分,黑齿常之命令士兵砍伐树木,在军营中点燃大火,制造出烽火般的景象。这时,东南方向突然刮起大风,让敌军误以为有援军到来,于是趁着夜色慌乱撤退。黑齿常之因此功绩被晋封为燕国公

阿史那·骨笃禄等人的军队在两井之战被黑齿常之击退后,并未停止进犯,继续骚扰山西省河北省地区。垂拱三年(687年),他们进攻了昌平区(今属北京);同年七月又侵扰了朔州市(治所在善阳,今山西朔县)。武则天于是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左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为副大总管,率领军队进行讨伐。双方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遭遇,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奋勇作战,大败突厥军队,并乘胜追击四十多里,突厥军溃败逃往岭北沙漠(蒙古大沙漠)以北。

当时,中郎将爨宝璧上表请求彻底追剿剩余的敌军,朝廷诏令黑齿常之与爨宝璧会合,互相声援。爨宝璧认为胜利在望,为了贪图功勋而擅自行动,没有与黑齿常之协商,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遭诬自杀

自从武则天镇压了李敬业的叛乱后,她开始怀疑全国很多人图谋反对自己。为此,武则天鼓励人们告密,并启用了一批以残酷著称的官吏,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政治氛围。

永昌元年(689年)九月,酷吏周兴诬告黑齿常之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谋反。结果,武则天下令将黑齿常之逮捕入狱。同年十月初九(即公元689年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身亡。

平反昭雪

圣历元年(698年),黑齿常之被平反昭雪,追赠为左玉钤卫大将军,并于次年以礼安葬于洛阳邙山南官道北。

军事思想

黑齿常之指挥作战,在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能够主动地攻击敌人,出其不意,使自己转危为安。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亲自率敢死之士作井陉之战。这些使黑齿常之能够先后击败过苏定方、噶尔·钦陵、阿史那·骨笃禄等名将,成为当时唐朝最著名的军事将领。

黑齿常之非常善于指挥夜战,仔细分析一下他指挥的战例,大部分都是以夜战取胜,如承凤岭、良非川、两井等。夜战即能有效地掩护自己,又能以少数兵力有力地打击敌人,做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在百济时,黑齿常之能够迅速地收拢3万人,收复失地200余城,其能力可见一般。因为当时百济已经灭亡,军心全无,如果不善抚众,是很难取得这么大战果的。

主要影响

综述

黑齿常之的生活跨度从7世纪3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他的足迹遍及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以及中国的广大地区。自显庆五年(660年)百济覆灭起,他亲身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包括尝试复兴百济抵抗唐朝、在百济故土为唐朝效力、以及作为外籍将领保卫唐朝边疆等。其生涯可概括为四方面:首先,黑齿常之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不仅显示了中原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也见证了当时中朝文化交流的频繁。其次,他在百济消亡后参与复兴活动,说明在7世纪60年代初,百济灭亡初期,唐朝与原百济民众之间的对立十分激烈。尽管唐罗联军成功摧毁了百济,却未能彻底掌控其故土,期间日本也插手干预,影响了唐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第三,黑齿常之归顺唐朝后被安排在百济故土任职,这与唐朝对该地区的治理策略紧密相连,并反映出随着朝鲜半岛局势演变,唐朝政策的相应调整。到了龙朔三年(663年)之后,百济故地渐趋稳定,复国梦想日益渺茫,唐朝与百济的冲突基本结束,唐朝的战略重点重新聚焦于高句丽。最后,黑齿常之象征了唐朝一个独特的群体——外籍将领。高丽和百济的平定深刻改变了这一群体的构成,开启了朝廷倚重东北地区和三韩地区外籍将领的新篇章。黑齿常之长期活跃于唐朝西北和北部边疆,为维护这些地区的安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复兴百济

黑齿常之诞生于百济的一个显赫家族,并在百济文化中成长。在显庆五年(660年),随着百济国家的覆灭,他投身于百济的复兴斗争之中。尽管百济已不复存在,黑齿常之仍能领导部队抵抗唐朝著名将领苏定方,并成功夺回多座城池。然而,面对无法改变的劣势和百济复国梦想的破灭,他明智地选择了向唐朝投降。这一决策实际上有助于百济旧地的民众迅速脱离战乱,迎来了和平与稳定。

唐朝靖边

尽管黑齿常之出身于百济,但他长时间在唐朝任职,并参与了许多七世纪后半期的重要战役。他致力于保卫唐朝边境,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是抵御吐蕃后突厥汗国的侵略。在七十年代,吐蕃势力迅速扩张,对唐朝西北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此时的唐朝对吐蕃的应对主要以防守为主。同时,一些东突厥贵族试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复国,并多次骚扰唐朝北部边境,尤其是在永淳元年(682年)成立的后突厥汗国更是频繁进犯。总体而言,唐朝在这两个方向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常常处于劣势。然而,黑齿常之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河源市地区驻防期间令吐蕃望而生畏,成功遏制了吐蕃在青海省地区的扩展。在与后突厥汗国的战斗中,他也为唐朝赢得了少数几场胜利,并在逆境中创造了转机。这些成就在当时的情况下尤为难得,值得高度赞扬。此外,黑齿常之还参与了平定李敬业叛乱的行动,对维护唐朝内部稳定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评价

常之以私马恕官兵,与将士均赏赐,古之名将,无以加焉。(《旧唐书》评)

吾观二人(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唐朝宰相刘仁轨评)

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新唐书》评)

府君少而雄爽,机神敏绝,所轻者嗜欲,所重者名训。府君禀质英毅,资性明达。力能翘关,不以力自处智能列子,不以智自闻。每用晦而明,以蒙养正,故其时行山立,具瞻在焉。至于仁不长奸,威不害物,赏罚有必,劝沮无违,又五校之大经,三军李元吉,故士不敢犯其令,下不得容其非。(黑齿常之墓志)

人物争议

关于黑齿常之击败苏定方并攻取二百多座城池的说法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根据《旧唐书》的描述:“苏定方派兵攻打,黑齿常之率领敢死队奋力抵抗,官军战败,于是黑齿常之收复了百济的二百多座城池,苏定方无法讨平,只能无功而返。”

而在《新唐书》中的说法则是苏定方“攻而不克”。《黑齿常之墓志》以及高丽官方修订的历史著作《三国史记》中并未提及黑齿常之击败苏定方或收复二百多座城池的事情。《旧唐书·刘仁轨传》中提到的是“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苏定方撤军后纠集溃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鬼室福信。”《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提到了“黑齿常之收复了百济的二百多座城池”,但《黑齿常之墓志》和《三国史记》中并没有相关记载。《三国史记》仅提到“唐军一走,叛乱漫延开来,响应的有20余城”,但并没有提及黑齿常之的具体事迹。

史料记载

轶事典故

起初,黑齿常之有一匹所乘的良马,被部下的军士损伤,副使牛师奖等人请求鞭打他,黑齿常之说:“怎么能因私人的马而鞭打官府的兵呢!”始终没有追究。黑齿常之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将士。等到他死后,当时的人都甚为惋惜。

人物关系

相关文物

民国十八年(1929年),《黑齿常之墓志》在洛阳邙山一带出土,全称《大周故左武威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赠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黑齿府君墓志文并序》。墓志略呈正方形,志文界格,高70厘米,宽73厘米。志文为楷书,计41行,满行41字。这方墓志建国前由苏州市方面移交给当时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博物馆,后来江苏省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署办公,则此方墓志转藏于南京博物院至今。此志铭文和史书互相印证,可补正中韩关系之史实,是具有丰富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唐初墓志精品。1932年,李根源购此石于洛阳市,20世纪50年代初捐赠苏州文管会,1958年被南京博物院所收藏。

参考资料

“丽景门,例竟门”之为治各种不服 女皇杀心大起.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8-07

..2024-03-08

..2024-03-08

新唐书 卷一百一十 列传第三十五. 国学导航.2024-08-08

龙朔元年苏定方东征高句丽失利原因再探.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8

藏品赏鉴 | 黑齿常之墓志——劲爽秀达 洞达疏朗.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8

《黑齿常之墓志》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