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清波
段清波,男,1964年2月生,芮城县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考古,他是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段清波于2019年10月13日晚间因病逝世,享年55岁。
人物生平
段清波,生于1964年2月,系山西芮城人。17岁时,段清波考入西北大学考古专业。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1988年,段清波从西北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2007年,他又获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8年11月,34岁的段清波被委以重任,出任秦始皇帝陵考古队队长。此后10年间,段清波带队对秦始皇陵地区300万平方米的区域展开考古勘探工作。他从接手秦陵考古之初就非常注重陵墓整体布局与规制的调查勘探,并且始终将秦陵放在中华文明发展变迁视阈下研究。
在秦陵考古期间,考古工作者新发现近20座两周王陵陪葬坑;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首次发现陵园城墙内外长达近8000米的廊坊市建筑,发现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发现了陵区内地位仅次于秦始皇的高级贵族“中”字形大墓;发掘出土了大批石质甲、石胄、石戏陶俑及青铜大鼎,文官俑、青铜水禽等珍贵文物。
2006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对我国现存历代长城资源进行一次调查,共涉及全国15个省份。其中,段清波被任命为陕西长城资源调查队项目领队,并完成了《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等考古报告。
2009年,段清波回到母校任教,带出研究生48人。2018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科获得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成绩,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
2019年8月27日,段清波被评为西北大学“师德标兵”,他领衔的文化遗产学院,被评为西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段清波同志从事考古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秦汉文明研究、历代长城研究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揭示了秦始皇陵多元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秦朝政治体制特征,归纳出以汉文明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文化特质,提出了从“宇宙观”“社会治理体系”“核心价值观”三观视野下认知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新理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曾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进行了考古勘探,新发现近20座两周王陵陪葬坑,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首次发现陵园城墙内外长达近8000米的廊坊市建筑,发现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发现了陵区内地位仅次于秦始皇的高级贵族“中”字形大墓,发掘出土了大批石质铠甲、石胄、石戏陶俑及青铜大鼎,文官俑、青铜水禽等珍贵文物。
培养人才
段清波共培养研究生48人,其中23人就职于省市级文博单位及高校。在段清波接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3年间,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较以往同期翻了3番。2018年,在全院师生努力下,考古学科获得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成绩,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
学术著作
主要著作
1.《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秦俑――帝国的卫士》百家出版社2003年
3.《中国古陶器》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4.《中国古金银器》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5.《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合)科学出版社2000年
6.《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合)文物出版社2005年
7.《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2)(合)文物出版社2006年 8.《秦始皇帝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地质出版社2005年
发表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要田野工作:主持汉唐西渭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简报编写;从1998年开始,担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长,主持秦始皇陵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及主持报告编写;现主持陕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
逝世
段清波在2016年被诊断出患有肾癌,并接受了肾脏切除手术。2019年5月,发现他的癌症已转移到肺部。他在2019年7月再次接受手术,但于2019年10月13日在西安市去世,享年55岁。
参考资料
著名考古学者段清波逝世.国家文物局.2024-08-15
斯人远去︱2019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者.澎湃新闻.2024-08-15
55岁秦陵考古权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逝世.澎湃新闻网.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