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鹦鹉热

鹦鹉热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鹦鹉热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咳嗽、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出现失眠、嗜睡、谵妄状态等神经精神症状。鹦鹉热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病菌的鸟类后,其致病菌随尘埃或气流经呼吸道传播致病。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染极为罕见。

1879年,德国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触鸟类后发生肺炎,1894年,此病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接触过鹦形目,因此这种疾病又被称为鹦鹉热。1930年,鹦鹉热病原体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中分离成功;1964年将鹦鹉热的病原体正式归类为衣原体属。

历史沿革

1879年,德国和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触鸟类后发生肺炎。由于不知道具体的病因,先后被称之为“肺型斑疹伤寒”和“非典型肺炎”。1894年,此病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接触过鹦鹉,因此这种疾病又被称为鹦鹉热。

1929年曾在美国引起了一场鹦鹉热暴发流行。1930年,鹦鹉热病原体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中分离成功;1964年将鹦鹉热的病原体正式归类为衣原体属。

中国关于鹦鹉热最早的病例报道见于1995年,当时由于临床检测困难,相关报道也较少。

流行病学

传染性

鹦鹉热有传染性,是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因

总述

鹦鹉热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所致。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寄生和繁殖于细胞内的微生物。感染鸟类的鹦鹉衣原体可在鸟类的细胞内繁殖,影响肝、脾、心包。而人类感染则影响肺。

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Lewithai 在柏林、Coles 在英格兰及Lillie 在美国于1930年同时发现的,曾称为L.C.L 小体。鹦鹉热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直径0.3μm~0.5μm。

形态学特征

Cps属于裂殖菌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是一类分布广泛、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病原体。Cps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其中原体(elementarybody,EB)为感染相,常存在于细胞外,形体较小,多呈圆形或梨形,直径0.2~0.4μm,吉姆萨染色呈红色,不具有生物活性,但可以抵抗环境压力,在宿主体外存活;另一种是网状体,又称始体(reticulatebody,RB),是衣原体增殖及新陈代谢活化的表现,无传染性,呈近圆形,结构疏松,直径0.7~1.5μm,因无糖原,吉姆萨染色呈紫色由EB向RB转化,即Cps增殖过程中,可形成包涵体(inclusionbody,IB),在400倍倒置显微镜下,Cps可观察到较红色细胞核深染色,呈紫色或深蓝紫色。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也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发出特征荧光的具有多种形态的IB。

增殖及致病性

感染性的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接触带菌鸟及其受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途径获得感染。当感染性的EB进入宿主体内,感染宿主细胞后在细胞质内发育增大形成RB,利用宿主细胞功能,以二分裂方式反复分裂,在宿主细胞质内形成IB,并生成新一代EB,整个周期需要48~72h。当IB内中大部分RB发育成EB,宿主细胞破裂,存在于IB内的EB从细胞质内释放出来,可再感染其他细胞。当Cps从呼吸道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在肝脏和脾脏的单核吞噬系统中增殖,随后由循环扩散至全身器官,包括肺、肝、脾、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并使其产生病变。重病患者表现为高热、恶寒、肌痛、干咳等,同时可引起脑膜炎、脓毒血症、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心内膜炎等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肺炎。但也可表现为无症状,或仅呈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道症状等。当孕妇感染Cps后可致流产或者胎儿的死亡。患者的潜伏期一般为6~17d,但少数患者的潜伏期短者3d或长达45d;传染期通常在出现症状后7~8d,重症常可达12~21d。某些鸟类受感染后,多呈隐性或慢性过程,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但仍可传播病菌,这可能与Cps的进化或某些逃逸机制有关[25,26]。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于与家禽和鸟类的经常接触者或职业人群,如家禽的饲养员和屠宰人员、养鸟及玩鸟者,其感染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

基本病因

1、病原体经上呼吸道侵入后在局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血行播散至肺等器官。

2、气管支气管因黏液作用而发炎,炎症从肺泡到肺叶,肺泡腔及间质有少量多形核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及纤维素,形成小叶或间质性肺炎

3、除肺部外其他器官如肝、脾、胸膜等也可出现病变。

传播机制

传染源

带菌或发病的鸟类及家禽、带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等可成为传染源,感染的患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接触感染病菌的鸟类后,其致病菌随尘埃或气流经呼吸道传播致病。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染极为罕见。

易感人群

人体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以30~60 岁多见。有报道称本病明显地多发于男性。伴随饲养宠物热的兴起,人禽共居现象日益增多,给本病传播创造了条件。从事鸟纲、鸟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图片来源

如何传播

这种细菌可以感染接触过受感染禽类的人。重要的是要知道,受感染的鸟类并不总是表现出疾病的迹象或看起来生病。生病的鸟和没有患病迹象的受感染的鸟都会从它们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细菌。当粪便和分泌物变干时,小灰尘颗粒(包括细菌)就会进入空气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吸入这些干燥分泌物中的灰尘。不太常见的是,鸟类通过叮咬和嘴对嘴的接触感染人类。一般来说,人们不会将导致鹦鹉热的细菌传播给他人。然而,这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可能的。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细菌是通过烹或食用家禽传播的。

临床表现

总述

鹦鹉热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由类似温和的流行性感冒到累及各种器官的暴发性中毒状态,患者常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咳嗽等表现。

典型症状

1、起病隐匿,以畏寒、发热、头痛及明显肌痛为常见症状,特别是颈及背部肌痛显著。患者还可有食欲不佳、恶心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部分患者可出现肺炎相关表现,如持续高热、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

3、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嗜睡、妄等神经精神症状。

并发症

1、患者可有心脏损害,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2、患者还可出现急性肾损伤胰腺炎等致死性并发症。

临床并发症

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住院。报告的并发症包括:需要重症监护支持的严重肺炎、呼吸衰竭、心内膜炎、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脑炎败血症

检查诊断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咳嗽、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进行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培养、X线、CT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体温、脉搏等改变情况。

2、听诊

肺部表现为呼吸音减弱或干、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升高,出现核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可稍加快。

2、血清学检查

发病2周内及恢复期(6周后)的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效价升高4倍可确诊。

3、病原体培养

可进行血、痰培养,但培养及动物接种存在危险,请酌情选择本检查。

影像学检查

1、X线

呈多样性变化,为片状、云絮状、结节状或粟粒状,示双肺浸润灶。

2、CT

表现为肺部炎症浸润伴间质性肺炎,病变侧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诊断

医生会询问患者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变化情况,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接触鹦鹉等鸟类的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培养、X线、CT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预后

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但鹦鹉热有一定的复发性。

危害性

鹦鹉热会引起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咳嗽、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肺、肝、脾、心脏等器官产生损害,甚至导致急性肾损伤胰腺炎等致死性并发症。

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通常患者可以治愈,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较好。

复发性

本病治疗后有一定的复发风险。

治疗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可有高热、剧烈头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而且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属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并且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以促进自身的痊愈。

处理

鹦鹉热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敏感。四环素类药物是首选药物,除非因大环内类失败而禁用。儿童一般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是儿童的首选药物;然而,当利大于弊时,如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或怀疑大环内酯类失效时,可以考虑使用四环素。

由于鹦鹉热很难诊断,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以确保快速恢复时间。如果怀疑鹦鹉热,症状更严重的人应该立即用多西环素治疗。

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勤打扫卫生。

4、家属要勤为卧床休息患者翻身、按摩肢体,防止患者出现静脉血栓。

5、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用过的衣物应先消毒后清洗,生活用品定期消毒。

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常规、病原体等。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宜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接触患病鸟纲是患鹦鹉热的高危因素,预防鹦鹉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接触禽类或禽类的分泌物、排泄物。

2、去正规的宠物店购买宠物鸟

3、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地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地面,避免吸入扬起的粉尘。

4、接触鸟类或粪便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参考资料

Causes, How It Spreads, and People at Increased Risk.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12-12

鹦鹉热衣原体——不可小觑的病原体.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12-12

看杀鸭子险送命,鹦鹉热不好惹.人民资讯.2023-12-14

严重可致呼吸衰竭,上海等地出现“鹦鹉热”病例,病毒专家:人传人概率极小.时代财经.2023-12-14

Disease Specific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12-12

Clinical Features and Complication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12-12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omplication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12-12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12-12

鹦鹉热.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7-14

认识“鹦鹉热”.东莞市卫生健康局.2023-12-12

HowtoPreventPsittacosi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