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陛石
丹陛石,又被称为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一块被精心选材和制作的长方形大石头,石头上则雕刻有不同的花纹、祥云、寿山、瑞兽等图案,通常被置于宫殿前的主路上。丹陛石作为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存在。
“丹”指“红”;“陛”指“宫殿前的台阶”。因为古代宫殿的台阶表面多以红色作为装饰,所以称为“丹陛”。
丹陛石的形制形成可追溯至秦朝,而截至2024年,现存留的丹陛石则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也有一部分是民国之后形成的现代雕刻。清朝的丹陛石不仅保存最为完整,且龙凤造型发展最为成熟,其中清朝的清东陵留存有13 块丹陛石,最为著名的属定东陵的丹陛石。
名称
丹陛石得名于其构成部分,其中,“丹”指红色,“陛”指宫殿前的台阶。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代宫殿的台阶,这些台阶的表面常常装饰以红色,因此被称为“丹陛”。
历史沿革
起源
根据记载,《战国策·燕策三》中提到:“至皇帝,秦舞阳色变振恐。”而《旧五代史》中也记载:“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由此可知,丹陛石的形制在秦朝已经完善,作为皇权的象征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并且这一传统延续了千年。
发展
截至2024年,现今存留的丹陛石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也有一部分是民国之后形成的现代雕刻。
明
在明初,位于北京的天地坛作为合祀天地之所,对于雕刻“云石”和“龙石”并没有限制,但不应出现“凤石”。在明孝陵恩殿遗址的丹陛石中,自下而上分别雕刻有“天马行空”、“日照山河”、“双龙戏珠”的图案。在明十三陵明长陵祾恩殿“三台”的丹陛石上,最下面一块雕刻有“海马及升降龙”图案,中间一块及上面一块各有“升降龙”图案。而太庙享殿“三台”的丹陛石,自下而上分别是“海马”、“海狮”、“升降龙”。
这些享殿的丹陛石均没有出现与“凤”相关的图案。因此,按照古代“明堂之制”,嘉靖帝所建大享殿也不应出现与“凤”相关的丹陛石。但从嘉靖帝在营建陵寝、更正祀典中的系列举措来看,特别是自明世宗清永陵开始,祾恩殿崇基石栏出陛间出现了“左升龙右降凤”的丹陛石。
清
到清代,丹陛石的龙凤造型发展最为成熟。清初时期的四块丹陛石,采用了古拙朴实的工艺,技法风格粗糙,呈现出豪放的艺术风格。整块石头的雕刻则运用了隆浮雕和高浮雕相融合的手法。清朝末期,园运衰微。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表现出质量的粗糙,另一方面,在石雕上,技法拙劣、造型呆板,难以言喻的生硬。清定陵、咸登帝陵和清惠陵同治帝陵的丹陛石,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而慈安太后普祥峪定束陵和慈禧皇太后菩陀峪定束陵的丹陛石圈案,则打破了以往龙右凤左的横圈布局,改为凤在上能在下。这种突破传统布局的丹陛石在清代是独具特色的,其反映了在清代陵寝规制上雨太后垂熊聆政的政治格局的变革。清朝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期,这一时期的丹陛石数量最多,保存相对完整,特别是清东陵。
形态特点
以清东陵的丹陛石为例:
构图形式
整体而言,清东陵的丹陛石形状均为竖向长方形。方形具有无方向性的静止特点,使丹陛石整体呈现出安定的秩序感,达到了庄严而稳固的效果。中间画面采用均衡对称的构图原则,以宝珠所在的中心线构成龙凤的均衡对称,实现了视觉上的秩序与平衡。对称性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性,强化了整体的庄严肃穆感。
在龙凤比例关系与形体动势的均衡而不平均的处理下,整体呈现生动活泼且富有运动感。同时,龙凤与其他辅助纹样之间主次分明,凹凸有致,增加了秩序感与层次感,呈现了一种整齐有序却不呆板的艺术效果,突显了皇权的神圣、严谨、不可侵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分别象征帝王和后妃,通常采用龙右凤左、龙正凤偏的构图形式,表达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清东陵的丹陛石中,龙凤组合的构图形式同样延续了这一传统。尤其是定东陵丹陛石上“凤在上龙在下”的构图形式,从构图内涵上展现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格局。
造型语言
孝东陵丹陛石上的龙身曲线起伏变化不一,呈现出三波九折的形态,展现了向前的动势,突显了龙身弓腰挺背的威猛气势。相比之下,定陵丹陛石上的龙身曲线呈现规律性,表现出拘谨受束缚的效果。
举例来说,孝东陵丹陛石上的凤整体以两个C型朝向龙,形成包容、融合的感觉,整体曲线协调运用,展现了凤的优雅。而相较之下,清孝陵丹陛石上的凤,双翅用线直曲结合,呈现粗犷豪放的造型特点,突显了满族文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清东陵丹陛石的龙凤在构图、造型等方面体现了整体设计思想:突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权威,并通过内涵表达统治者彰显功绩、求吉纳福的思想。
象征意义
"丹陛"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以前普通人是无法在皇家丹陛石上行走的,只能从它的两侧走过,因为它代表着帝王的权力。
研究价值
以清东陵的丹陛石为例:
历史价值
清东陵的丹陛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的遗物,贯穿了整个清王朝发展的始末,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石头不仅为后世的石雕和龙凤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由于材质坚实、细腻,不易磨损,保存相对完好,作为龙凤传承的载体,为后世对清代龙凤造型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翔实的实物资料。
每一块丹陛石的龙凤造型在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以及匠人的精雕细琢下,以“器以载道”的形式,被赋予了精神内涵。龙凤被视为一种全时态象征,见证了大清长达二百多年的兴衰,清晰地反映了清王朝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人文、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的特征,展现了生命力和灵性。不同陵寝内造型各异的龙凤因具有个体的“思想性”,呈现出艺术的显著特征,即具有社会和政治功能。
丹陛石上的龙凤造型通过点、线、面等造型语言和雕刻技法生动地记录了顺治及其先祖推翻旧王朝、建立大清朝的丰功伟绩,乾隆的卓越功绩和作为皇帝的威猛气概,慈禧和慈安太后两朝听政的历史史实,以及清朝末年国势衰微的社会景象等。这使得丹陛石成为了反映“建造者”个人思想或社会现实的“纪念碑性”建筑构件,突显其社会功能,体现其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清东陵作为清代统治者的皇陵,处处体现了封建王朝丰富的文化内涵。龙凤作为华族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图腾文化,传承了古老的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和精神象征。清东陵的丹陛石上的龙凤图腾不仅延续了明朝的造型特征,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融入了满族文化的元素,呈现了满汉文化融合的新特征。
这些丹陛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时代意识形态的体现,象征着高度集中的皇权。不同的造型特征反映了清朝早期社会的淳朴与政治的清明,也呈现了晚期社会政治腐败和国力凋敝的景象。这些丹陛石既美化修饰了“建造者”争权夺利、崇尚奢华的一面,也流露了“建造者”对墓主人的感激和祝福之情。
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龙凤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形成了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在形象上,龙凤是自然界中多种动物组合的综合体,各部位的搭配展现出和谐自然之美;在造型表达上,通过流动、飘逸的线条呈现出矫健雄壮和优雅灵动的龙凤形象。整体造型生动活泼,富有运动感,蕴含着隽永的节奏与韵律感,呈现出浓郁的装饰效果;在雕刻手法方面,清东陵的丹陛石融合了当时社会石雕雕刻的优秀工艺。
早期的线条粗犷,浅浮雕呈现出古朴豪放、憨态可掬的龙凤造型。中期则表现为细腻流畅的线条,使龙凤造型更加精美考究且富有灵动性。而晚期采用了立体化的高浮雕手法,注重各造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雕刻手法展现了明清时期龙凤艺术的多样性和演进过程。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已被开发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供游客游览。
相关研究
作为规模最大、最完备的皇家陵寝建筑,清东陵引起了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它巧妙地配合山川形势,遵循着严格的皇家规范进行布局和建造。选材精良,技艺成熟而精湛,皇家思想中融入了儒释道的思想。各种建筑构件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富含文化内涵。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清东陵潜藏着深厚的内涵,其许多石雕艺术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目前,关于清东陵的研究主要分为历史、民族、考古、旅游、艺术和建筑等六大类。对丹陛石的研究可分为建筑和艺术两大类,而对龙凤造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和艺术领域。清东陵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丹陛石多以栏杆隔绝,如故宫博物院的丹陛石四周便都用栏杆围起来。而园寝的丹陛石的保护,则需要守墓人的介入,如康熙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爱新觉罗·允礼的墓坐落在易县一个小村庄,位于清西陵的东北地区方向,这里便有一对夫妇专门为园寝守墓,虽然每人每月只能拿到700元的补助。园寝遗址的重点保护对象包括石碑及附件、石狮、丹陛石、宝顶等。
参考资料
不宁静的清东陵 为何盗墓案频繁.人民政协网.2024-01-22
探索祈年殿的前身.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22
《如懿传》皇帝踩这样的石头登基 网友:咋似攀岩.百家号.2024-01-22
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最长守墓时间达800多年(图).央广网新闻.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