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琴
葫芦琴。全长约60厘米,是葫芦瓜壳(民间称“格当”)截去两端作为胡琴的共鸣筒,形式与普通二胡相似,音乐圆浑、略带沙沙声。它没有自己单独的演奏乐曲,是布依族戏、八音座弹伴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在乐队中与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芦琴为“公琴”,牛骨胡为“母琴”)。
简介
纳西族拉弦乐器。流行于云南保山市。用葫芦瓜壳截去两端做成共鸣筒,小的一端蒙以蛇蜕或青蛙皮,琴筒的外测开有许多小孔,其功用与牛骨胡同。琴筒长约15厘米,琴杆木质,长约60厘米,琴杆上端或刻花纹、或雕刻成弦箱。弦轴用较坚实的木质做成。弦有丝弦、金属弦两种,葫芦琴的音质较之二胡更为圆滑、柔和。
制作
琴杆用黄杨、麻栗或枇杷等木料制作,琴筒系天然生长的葫芦。或取整个葫芦,或取大的一端。葫芦断面蒙杉松或梧桐木板。琴头呈如意形,琴杆扁圆形,代指板,不设千斤。顶端有山口。两轴,张两条丝弦,用马尾弓拉奏。全长 78、面板直径 13厘米。四或五度定弦。
类型
近年,依葫芦之大小,制作高、中、低音三种葫芦琴。音色浑厚、古朴,用于洞经音乐乐队。演奏《水龙吟》、《马倒铃》、《金门》、《锁南枝》等曲,为主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