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
《切韵》,中国重要韵书,隋陆法言撰,成书于杨坚仁寿元年(601年)。原书已经失传,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唐五代时该书增补本的很多写本和刻本,多是一些残卷和残页。《切韵》是以当时洛阳市音为基础,又兼顾古音及其他方音汇合而成的综合性语音系统,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的体例也成为后代韵书的范本。
《切韵》全书5卷,共收1.15万字,分193韵。分韵的标准除了韵母本身的差别以外,还考虑到声调因素,同一个韵母,声调不同也分成不同的韵。193韵的分配是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现存的《切韵》完整增订本只有两个,一个是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个是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市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切韵》是一部能把自己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完整地流传至今的最早韵书。
内容简介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杨坚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音系
综述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市的实际语音(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两地士族所使用的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汉语方言)。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声母
1、与三十六字母的比较:
三十六字母
《切韵》声母
2、与现代汉语声母比较:
【1】浊音清化:并b、定d、澄ɖ、从dz、邪z、崇dʒ、俟ʒ、船dʑ、禅ʑ、群g、匣ɣ
【2】唇音分化出f
【3】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合并为tʂ、tʂʰ、ʂ
【4】影、於、以、疑、明母合口三等字和日母少数字合流为零声母
注解:古汉语中“并”和“并”是两个不同的字,不是简单的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且“并”是清不送气音〔p〕,即声母属于帮母,而“并”是浊音〔b〕,即声母属于并母
韵母
1、总特点:分韵多
韵头:一等、二等的开口没有介音,合口有u介音;三等开口有i介音,合口有iu介音。
韵腹:一等韵腹是后元音,二等低、次低元音、四等前元音、三等有i介音。
韵尾:阳声韵有鼻韵尾m、n、ŋ;入声韵有塞音韵尾p、t、k;阴声韵有零韵尾、i、u韵尾。
2、与汉语韵母系统的比较:
《切韵》的韵母比普通话的韵母多,发展至今,合流是主流。
【1】通、梗、曾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2】江、宕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3】臻、深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4】山、咸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5】遇摄、效摄、果摄、流摄内部各自合并为一个韵部。
【6】止、蟹、假摄有分化有合并
【7】韵尾的重要变化:咸、深摄的m韵尾变为n韵尾;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消失,入声字变为阴声韵。
声调
与现代汉语比较:
《切韵》:平、上、去、入
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
参考资料
《切韵》.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1
古今字书源流.人民网.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