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祯
李应祯(1431—1493)明代官员、书法家。初名,字应祯,以字行,更字贞伯,号范庵。南直隶长洲(今苏州市)人。景泰四年举人,选授中书舍人,迁南兵部郎中,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人称李少卿。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托忒克·端方,自成一家。
个人简介
李应祯,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入太学,成化间以善书选为中书舍人,诏命写佛经,抗疏谓只闻有九经,不闻有佛经,弘治初历太仆少卿,人称李少卿,工书法,善楷、行、草、隶诸体。真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书法平正婉和,后潜心研究古法,并变其法,功力不凡,自成一家。博学好古,篆、楷俱入格,真行草隶,亦清润端方,如其为人。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明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人有求者多怒不应,以故传世少。卒年六十三,卒之日,无以殓,友人买地以葬,有《苏州府志》。
书法特色
李应祯真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少卿书真行草隶,皆清润托忒克·端方,如其为人。”篆、楷亦俱入格,尤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他是祝允明的岳父,文徵明的书法老师。22 岁时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征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征明评应祯云:公难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又云: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味,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文征明和婿祝允明曾从其学书,在创新上颇有成就。其传世作品很少,有《缉熙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应祯的尺,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枉问帖》纸本。纵22.6厘米,横41.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一封书信,用笔厚重遒劲,气势开张,颇有后世碑学气息。
生平经历
成化十四年(1478),升任南京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丁继母忧,没有上任,服除,补任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
成化二十二年(1486),升任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
弘治元年(1488),升任南京尚宝司卿。
弘治四年(1491),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致仕。
弘治六年(1493)七月九日,病逝于吴城通闤坊。
诗作选摘
东禅
松杉满院风,瓜豆一篱绿。
不闻车马过,时得高人宿。
日暮还独归,怅望城东曲。
春日山村晚步
寂寂柴门草色新,深深云树鸟啼春。
夕阳西下东流急,不见沙头唤渡人。
和丘时雍太守
解印归来草结庵,逢人便欲口三缄。
鬓将半秃宁忘世,骨未全消尚畏谗。
别墅贮春常载酒,晴湖泛月不张帆。
年时种得梅千树,要看花开雪满岩。
人物评价
朱祐樘:学优才赡,慎直行方。
李应祯书法
《国朝献徵录》:性峭介,与众寡合,好面折人过。
参考资料
李应祯所有作品.李应祯所有作品.2024-09-09
国朝献徵录卷之七十二.国学导航.2024-09-09
青史斑斑 | 寻迹文徵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2024-09-09
【法书欣赏】明 · 李应祯书法名作《缉熙帖》.搜狐网.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