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砂
解玉砂,砂也可作沙,古代又称碾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矿砂。古代切割研磨玉石,制作玉器所必需使用的工具。
解玉砂在9000年前的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上得到了较为成熟的使用,并在此后沿用数千年。20世纪末,考古发掘者首次从考古学研究角度证实了澳门黑沙海滩玉石作坊遗址中所用的解玉砂为石英砂。至晚在殷墟晚商时期,商朝人采用了另外一种硬度更高的解玉砂,并且在加工玉器之前经过筛选。
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其中分黑沙、红沙、黄沙、宝沙。黑沙硬度最高,为莫姓8-9度。解玉砂是玉器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工具,现代宝玉石加工中,磨料技术也是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
名词定义
解玉砂,砂也可作沙,古代又称碾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矿砂。古代切割研磨玉石,制作玉器所必需使用的工具。
解玉砂是玉器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工具,现代宝玉石加工中,磨料技术也是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
历史沿革
解玉砂在9000年前的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上得到了较为成熟的使用,并在此后沿用数千年。20世纪末,考古发掘者首次从考古学研究角度证实了澳门黑沙海滩玉石作坊遗址中所用的解玉砂为石英砂。此后,实验考古人员选用竹质、石质、麻绳等各类工具,辅以未经筛选的主要成分为石英的河滩砂,也成功地对闪石玉料开展了各类加工实验。
至晚在殷墟晚商时期,商朝人采用了另外一种硬度更高的解玉砂,并且在加工玉器之前经过筛选,但是该砂采自何处,矿物成分如何,迄今尚不得知。这种高硬度解玉砂在玉器表面所形成的微痕经放大观察,细腻、均匀且深刻。
物理性质
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其中分黑沙、红沙、黄沙、宝沙,也称黑石沙、红石沙、黄石沙。黑沙硬度最高,为莫姓8-9度。在史前初始琢玉时也有用过石英砂。
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解玉砂,石英莫氏硬度为7,与闪石玉硬度差异并不大,故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解玉砂会使玉器表面微痕在放大观察后呈现出类似橘皮效应的坑坑洼洼的特征。
解玉砂的使用,使其他玉器加工工具摆脱了硬度的束缚。闪石玉的莫氏硬度为6.5,只要解玉砂的平均硬度不低于6.5,便可以由其他工具携其进行玉器制作。
制玉流程
玉从石中来,在制作古玉之初,首先要把玉从石中分离出来。
首先是捣沙,这一步骤需要一位玉工拿着杵,一下一下地用去捣,目的是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
之后,要用筛子选取,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除了这些之外,需要用到的工具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接下来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浸泡,泥巴之类的杂质随着水漂流出去。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解玉砂,也叫作“磨玉砂”。
古时候制玉的工具,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这就要靠砣与玉之间的解玉砂,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捣沙、研浆这道工序就是把琢磨用的解玉砂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解玉砂,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精细自然分层。
据考,史前玉工要将玉料解切为片料,使用线割方法,线割又分为软线割和硬线割。软割早期就应出现,是用绳索、条状兽皮兽筋等,淋上玉砂,双手拉动软线反复割,日复一日,终将玉料割开。硬线割应该出现在中、晚期,用弓弦淋玉砂两人拉弓往复磨割。用弓弦解玉料的办法在良渚时期便已使用,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还能看到这种古老的办法,只是弓弦换成了钢丝。
产地记载
自北来有解玉砂记载以来,“他山之石”的解玉砂究竟是什么天然矿石,至民国初期章鸿钊的《石雅》才有了明确判断。其中说:“解玉沙者何?治玉之沙也。今都市所常用者有二:一曰红沙,其色赤褐。出直隶邢台县,验之即石榴石,玉人常用以治玉。二曰紫沙,亦称紫口沙,其色青暗,出直隶灵寿县与平山县,验之即刚玉。”章鸿钊认为“二者俱解玉沙也,而用之或不同者,则又视其坚强之度以为差”。同时,初次以现代莫氏硬度做解释,“紫沙”九度,可以治翡翠宝石;“玉则其数六有半,视石榴子石又微弱,故红沙得治玉焉”。《石雅》肯定了解玉砂为硬度高于玉的天然矿物石榴子石和刚玉,并已“验之”史料均说到了解玉砂的产地。《百宝总珍集》“碾玉邢砂出河北省”。宋应星说解玉砂的产地在“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市两邑”,李澄渊说在“直隶鹿泉区,云南省等处”。邢台、玉田县、获鹿镇都位于现河北省内。从宋初到清代,邢台都无疑是解玉砂的主要产地。《诗经》说的“它山”或“他山”位于何处无从考证,如果“他山”确有其地,似非邢台之地莫属。另有可能地方是宣宁。
《金史》中说“宣宁产碾玉砂”。金朝宣宁县属西京留守司大同府,从前辽朝的宣德县,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这一带在金代已被元军占据,故金朝有南迁之举。元代宣宁府仍属大同路,元朝“大同路采砂所”的“磨玉夏水砂”应沿用了辽金时的产地,开采的是大同路宣宁砂。
大概北宋地域内主要开采的是邢台砂,金代中后期也是,这与《百宝总珍集》说的“此砂出河北邢州,贩到此间”在时段上相一致。今凉城县仍有石榴石矿在开采利用,总储量约为五万吨,全县石榴子石开发利用企业有三家。
史料记载
1、《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说的“它山之石”即解玉砂的砂矿。
2、昆吾刀: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根据《列子·汤问篇》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3、曹丕《典论·论文》:三国时代曹丕所著,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二十二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
1、北宋《元丰九域志·河北路》记载:“那州巨鹿郡安国军节度,治龙冈。土贡绢一十匹、瓷器一十事、解玉砂一百斤。”可见,北宋时解玉砂是可以当作贡品的。
2、《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河北道》八 :“邢州,原领县九,今八:龙冈、沙河、南和区、钜鹿、任泽区、平乡县、尧山、内丘县。土产:白磁器、丝布、绵、解玉砂。”
3、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引《元丰九域志》说:“解玉砂一百五十斤,邢一百斤,五十斤。”邢即邢州,今邢台市。忻大致为今山西忻州。可见那一带是解玉砂产地。
4、南宋《百宝总珍集》最早明确说到了解玉砂的外观,更有研究价值的是记录了当时解玉砂的质量和价格:“碌玉邢砂出河北省,水晶玛瑙及诸工,若无此物不成,体似潮砂灰扑扑。此砂出河北邢州,贩到此间。价平每斤直钱四百文。如遭漏烧过者亦中使稍慢。夹新砂使价低。”这里称解玉砂为“碾玉砂”,明确玉器“若无此物碾不成。
5、《宋史·地理》载:信德府,次府,鉅鹿郡。後唐安國軍節度使治所。原本是邢州。宣和元年,升爲府。崇宁年間有户五萬三千六百一十三,有口九萬五千五百五十二。土貢重獻絹、白磁盏、解玉砂。
6、《金史·地理志》载:“宣宁,辽德州昭圣军宣德县,大定八年更名。有官山、弥陁山、石绿山,产碾玉砂。”
7、《元史志》载:“大同路采砂所,至元十六年置,管领大同路拨到民一百六户,岁采磨玉夏水砂二百石,起运大都,以给玉工磨之用。”记录了当时一个采砂场106户人家1年可采砂200石,并须送往京城大都(今北京)。
8、“玉集”句: 出自李商隐的《镜槛》。诗中主要描写了男女情事的悲欢离合的场景。沙碾:一种加工玉器的方法。根据《天工开物》记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市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借以攻玉,永无耗折。
9、清代也有详细记载,见下述李澄渊的《玉作图说》第1图的解说文。至民国,章鸿钊的《石雅》,郭宝钧的《古玉新诠》等,对解玉砂都有专述。
10、章鸿钊在著作《石雅》中写道:“解玉沙者何?治玉之沙也。今都市所常用者有二:一曰红沙,其色赤褐。出直隶邢台县,验之即石榴石也,玉人常用以治玉。二曰紫沙,亦称紫口沙,其色青暗,出直隶灵寿县与平山县,验之即刚玉也。”
11、民国末期郭宝钧有《古玉新诠》中说:“切磋琢磨程序为玉石角骨所同用,而加水加砂于治玉石尤要。中国北部,如邢台市、平山、玉田县、灵寿、忻府区等,盛产解玉砂,色赤褐色者为红砂,为石榴石之碎屑,硬度7,可以克輭玉。色青暗者为紫砂,为刚玉之碎屑,硬度9,可以克硬玉。以此解玉砂加水,介于玉璞与磨具之间,既无不可克之玉矣。”
参考资料
解玉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3
青玉卧牛丨颐和园团员青年线上讲堂.颐和园官方.2024-08-09
华侨文化交流基地——邢窑博物馆.邢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2025-04-14
石坚军 | 辽金元时期九十九泉与官山考论.微信公众平台.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