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猎德街道

猎德街道

猎德街道,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地处天河区西南部,三面是主干道,一面临江,东起华南快速干线,与员村街道相依;南到珠碧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到广州大道中,与越秀区五羊相接;北至花城大道,与冼村街道相邻,面积3.6平方千米。猎德街道因大部分原为猎德村地域,故名。猎德村名取自西汉著名思想家杨雄在其著作《法言义疏·学行》中有“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的句子。猎德的意思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的意思。

历史沿革

猎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网交错,土地肥沃。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极少数人海外谋生。猎德盛产阳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产地和集散地。除了水果,还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建国前土地私有。建国后,经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阶段,土地转为集体所有。计划经济时期,猎德人坚持为城市服务,为广州市提供了大量的蔬菜及农副产品。80年代改革开放后,猎德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耕作自主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收入增加。90年代,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猎德村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1994年起,因建设珠江新城,猎德全部田地被征用,村利用征地补偿款,在还是荒凉之地的珠江新城兴建“美居中心”。“美居中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利雅湾、高德中心大厦等项目的启动,继续推动猎德经济持续发展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猎德村没有马路,没有电和自来水。从猎德到广州市,靠走路或乘船。村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用的全是猎德涌水。建国后,政府修建了猎德大道。尤其在90年代中叶珠江新城开发后,一批现代化宽阔的市政道路迅速修建起来。至2004年底,途经猎德的市政道路共有21条之多。地铁5号线猎德站正在兴建中。猎德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1961年猎德涌上架起了开村以来的第一座水泥桥。同年,通电、通自来水。80年代末至90年代有了村自建路。80年代先后划出空地给村民建房,90年代配合珠江新城规划建设及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城市整治需要,再次划地建拆迁安置房。90年代村建的房屋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建成花园式的农民住宅小区。1990年将全村的明渠改成下水道。1999年8月到2003年先后两次整治猎德路,1996年到2003年先后三次共民出资过百万元对猎德涌进行整治。同时,加强环卫保洁,进一步加强治安保卫度,猎德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休憩之地。

建国前,猎德村缺医少教,文化卫生落后。没有医院,只有一间民集资办的小学。文体活动不多,只有龙舟、舞狮、粤剧等几项。建国后,村重视教育,对已改为办公的猎德小学每年都有教育投入,2003年投入达200多万元。村委会尊师重教,奖教奖学。1988年普及初中教育,次年普及了高中教育。1998年3月至2003年12月,对青年村民进行素质培训,开办了三期村民素质教育学习班,共有青年村民400人完成高中学业。

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1958年猎德大队建立保健室,并设立专职卫生保健员。1968年培养了“赤脚医生”,大队办起农村医疗保险。90年代初成立卫生所,猎德卫生所现有医护人员21名,村每年支出药费过百万元。

建国后,特别是90年代至今,猎德村文化活动开展活跃,村委重视,群众踊跃参加。1994年成立村文化活动中心,活动项目近20个。1998年8月,村出资一万多元购置乐器,成立猎德乐社。猎德在市和区的体育、曲艺、歌咏等比赛中多次获奖。龙舟与舞狮更是村民的骄傲,在赛事中屡获殊荣。村委会破除旧习,锐意创新,率先成立猎德女子龙舟队。龙舟大旗舍弃姓氏,打起“猎德”大旗,可谓天河区第一家。

猎德村现有900多年的历史,世代以农业为生。随着广州市城区东扩,1994年6月30日广州市公布规划珠江新城建设后,村全部农田被国家征用,猎德周边已城市化,自身成为“城中村”,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范围,村民成为城市居民,猎德村将成为历史。1997年4月,天河区开始撤村改制工作。2002年11月14日,天河区政府同意猎德村撤村改制。同年11月26日,猎德村成立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实行撤村改制。从此,猎德人将沿着新的轨迹,再续辉煌。

2007年,猎德村作为广州市第一条整体改造的城中村,进行旧村改造,原址复建村民回迁房共37栋,历时3年,在2010年9月,村民终于可以在亚运前入住新屋。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猎德街道辖猎德、利民、远洋明珠、誉城苑、南国花园、华海6个社区。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猎德街道辖7个社区:猎德社区、远洋明珠社区、南国花园社区、利民社区、誉城苑社区、华海社区、广粤国际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海清路13号。

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猎德街道常住人口有22522人。

截至2011年末,猎德街道常住人口2.25万人,户籍人口1.63万人。2011年,猎德街道出生151人,人口出生率9.26‰,人口自然增长率6.50‰,计划生育率96.3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625万人。

根据天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猎德街道常住人口50063人,占天河区常住总人口的2.23%。

2021年6月13日,天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猎德街道常住人口为50063人。

经济

1979年,猎德办起天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猎德光达珠绣品厂。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猎德逐渐发展成广州市著名的水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船运水果来出售。1994年珠江新城征地后,猎德的水果市场因此而消失。

从2000年起,位于珠江新城的村属企业———四座美居中心陆续落成,成为广州大型综合家私城,是村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2011年,猎德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78.34亿元,其它服务业总产值174.44亿元。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猎德街道有市第二少年宫、广州歌剧院、市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多家大型文化场所;有文化站1个,为省特级有文化站,常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有文化站辖图书室,文化室6个。截至2011年末,猎德街道有社区全民健身路径9条。

医疗卫生

猎德街道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卫站、消毒站。

社会保障

2011年,猎德街道向38户低保户、7户低收户和23户边缘户共发放救济金38.5万元,节日慰问金2万元;“4050”社会资助人员参保73人,收缴社保费60.20万元;办理老年人社会保障卡195张,发放长者保健金52.8万元;办理医疗保险670人,养老保险264人。2011年,猎德街道举办招聘会3场,47家企业现场提供岗位1080个,应聘人数660人,达成意向139人;登记失业781人,完成就业659人,就业率达84.35%;公益性岗位安置130人,完成率130%;农民工岗前培训120人,完成率100%;岗位技能培训61人。

交通

猎德街道主要交通干线有猎德大道、临江大道、华夏路等。

文物古迹

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广府祠堂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10座,多始建于清代。在整村改造时,聂氏宗祠无法一一保留和重建,猎德村在今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猎德”牌坊,异地重建祠堂区,形成祠堂群。

风景名胜

西浦大街沿猎德涌西岸伸向村内,长400多米,西浦大街两侧一边是现代商场、酒店,车水马龙,另一边则是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

花城广场占地56万平方米,是广州市开放式市民活动广场。花城广场为“羊城新八景”的“塔耀新城”景区组成部分。

海心沙公园面积17.6万平方米。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和11月27日闭幕式在海心沙公园举行;园内有城市之心、百万花海、星光大道、金鸡湖喷泉、白云之帆、环心园等景点。

参考资料

猎德街申报国际化街区试点.广州市人民政府.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