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廓尔喀军团

廓尔喀军团

大英帝国的陆军序列里,最英勇善战的并非沙漠之鼠第七旅,或者格罗斯特联队,而是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雇佣兵,这些肤色黝黑,善用弯刀的山地部族世代为大英帝国提供最优秀的战士。他们视死如归,勇悍狰狞,在帝国的各次战役中屡建功勋,他们的威名远振,以至于英阿马岛战役中,只要听说对手是廓尔喀营,阿根廷军队就望风而逃。他们个子不高,但非常凶狠,据说战斗中,他们的牛腿弯刀一旦出鞘就必须见血,这就是尼泊尔特有的廓尔喀雇佣兵。廓尔喀战士引以为傲的特有武器为廓尔喀刀。此种弯刀锋利异常,是廓尔喀战士的杀敌利器。他们因为有山岳民族的尚武习惯,因此最擅长山地作战与游击队形式的战斗。在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中,英国曾派出廓尔喀部队加入地面作战。

印度新加坡也有廓尔喀军;他们曾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三次印巴战争

组建

全球最凶悍的5个雇佣兵集团之尼泊尔廓尔喀雇佣兵

19世纪初,英国入侵尼泊尔,发现廓尔喀人忠诚耐战,于是就招募这些山民建立一支殖民武装,1857年印度次大陆起义时,要不是廓尔喀联队为英军浴血奋战,英国对南亚的殖民统治就不可能延续到20世纪。在英国人的调教下,来自山区的廓尔喀人心里产生比印度人更高贵的想法,在镇压印度独立运动时也下得了狠手,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中,廓尔喀雇佣兵用机关枪向和平示威人群扫射长达一个小时,数以千计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死于非命。

1947年印度独立时,根据英印尼三方《加德满都协定》,印度瓜分了80%的廓尔喀部队,规模达到18个联队(相当于步兵营),成为印度武装部队最著名的部队,印军习惯把他们称为"托马"。据称,廓尔喀人是反应迟钝、感情冷漠的民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他们成为杰出的士兵,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仍能泰然处之,极为冷静。虽然廓尔喀人不具有锡克人的那种热忱,但其脾性中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韧性,每当感受到生活中的真正乐趣,廓尔喀人便感到由衷的高兴。与众不同的是,当对生活感到厌倦时,他们没有那种牢骚满腹、吹毛求的恶习。当受到挫折或面对艰苦时,他们又若无其事,谈笑如常。

由于廓尔喀士兵大多为生活所迫。世代当兵为业,不少廓尔喀人毫不掩饰地说:"我到印度当兵就是为了钱,没有其它目的。"为保住饭碗,他们一般能逆来顺受,盲目服从,认为"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理所当然。据说,廓尔喀士兵没有命令绝不乱动,即使一天不吃饭,命令他坐着,他也不会离开。他们具有山民的性格,平时沉默寡言,但是惹起性子来,就无法控制。一旦发起脾气,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不顾死活地和你拼命。

1999年5月下旬,穆斯林游击队占领了泰格尔山,直接威胁印度在克什米尔的统治。为了夺回阵地。印度武装部队一支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廓尔喀步枪联队从山的侧背向顶峰发起进攻。他们的处境实在艰难,士兵沿着陡峭且毫无掩护的山坡一米一米地向上攀爬,每人还得背着重达25公斤的行军包。居高临下的游击队甚至懒得向这些士兵开枪,他们等到廓尔喀士兵费力地爬到半山腰之时,就向山下扔石头,用这种"滚石战术"把廓尔喀人打得尸横遍野。但廓尔喀人有着死战不退的传统,在他们的战争辞典中只有"战斗"和"战死"两个词。最后在炮兵掩护下,11名擅长攀登的廓尔喀人组成敢死队,继续向主峰突击。敢死队匍匐在地面,利用炮击留下的弹坑作为掩蔽所,他们一边躲避,一边灵巧地使用手榴弹还击敌军的机关枪。尽管击队火力猛烈,敢死队员还是在一米一米地向前挪动,终于接近了敌军阵地,白刃战随即展开。经过5个小时的搏斗,泰格尔山回到印度武装部队手中。11名敢死队员用尼泊尔土语报告:"长官,11个廓尔喀人上战场,11个廓尔喀人凯旋归来。"

廓尔喀介绍

尼泊尔中部城市,廓尔喀王朝发祥地。位于加德满都西北80公里,海拔1,500米。县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居民多为古隆人和马嘉人。十八世纪曾为尼泊尔王朝的首都。加德满都至博卡拉的公路通过此地。产稻、玉米、小麦、粟、蔬菜等。有印度教女神庙。

英国部队历史

英国廓尔喀部队是由来自尼泊尔山区的廓尔喀人及英国陆军联合组成。这样的组合虽然令人不解,但这支充满神气色彩部队却以其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而闻名于世。

在阿富汗战场,廓尔喀兵的保护让哈里王子(右)感到很安全,他们间的关系很融洽。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廓尔喀雇佣兵

前不久,英国哈里王子因行踪被媒体曝光,不得不提前从阿富汗前线回国。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待在英勇善战的廓尔喀兵中间感到很安全,因为这些廓尔喀兵佩有锋利的廓尔喀军刀,当弹药用尽时,会挥动廓尔喀军刀攻击。让哈里王子大加赞赏的廓尔喀兵,其实就是英军派往阿富汗的廓尔喀部队--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最令人生畏的雇佣军队。

英军精锐王室看重廓尔喀兵是英国从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尼泊尔招募的雇佣兵。1814年,尼泊尔王国的廓尔喀战士奇袭了英控克什米尔,英国人以3万人对付尼泊尔1.2万人,经过两年奋战才实现和平。这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廓尔喀兵宁死不屈的勇猛精神却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战后,英国与尼泊尔签订条约,开始招募廓尔喀兵。

1815年,英军编制中有了第一支由廓尔喀兵组成的战斗营,在此后发生的所有与英国有关的冲突中,都有廓尔喀兵参战的身影。廓尔喀兵无限忠诚地为英国效劳,他们毫不留情地镇压反对英国殖民者的亚洲同胞,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1982年的英阿冲突中曾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尔维纳群岛),至今仍战斗在阿富汗、伊拉克战场上。

在过去的200年中,廓尔喀兵的足迹踏遍阿富汗、巴勒斯坦埃及北非朝鲜和伊拉克等地。另外,他们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曾在科索沃东帝汶等地服役。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前,廓尔喀兵也曾长期驻扎香港,号称是驻港英军的"拳头部队"。

征兵

英国军队共有67名征兵代理人,每个代理人都要负责招募一定数目的士兵。这些被代理人选中的青年,将进入下一阶段的选拔,称为“山选”。在这一轮筛选中,身体和智力的测试将更加全面,淘汰也更残酷。在参加“山选”的大约6000名青年中,只有700余人能参加为期一周的最后测试,最终将有230余人加入英国军队。

军费

随着时代变迁,雇佣廓尔喀人的花费水涨船高。在英国,有2.5万廓尔喀老兵定居,政府每年拨款8700万英镑(1.34亿美元)用以支付他们的养老金和遣散费,这笔钱相当于尼泊尔国内生产总值的4%。

印度每年为廓尔喀退役人员和战争寡妇提供2.39亿美元,印度驻加德满都武官帕斯博拉上校坦承:“是的,照顾12.4万余人是很大的负担。”

雇佣兵装备

制服

廓尔喀兵加入英军后,穿着标准的英国陆军制服。战斗装备是DPM迷彩战斗服,阅兵时服装在温带地区是深绿色,热带地区是白色,但士兵皆配有黑色漆皮腰带,军官则佩戴十字型腰带。阅兵时,士兵则戴着黑色无边帽或廓尔喀软帽,穿其他制服时则戴绿色贝雷帽

廓尔喀弯刀

廓尔喀弯刀本名叫“库克锐”,原本是尼泊尔山民手中的生产工具,人们之所以将其叫做“廓尔喀弯刀”,是因为它是尼泊尔的廓尔喀士兵随身必备的武器。这种军刀不仅是尼泊尔的国刀,也是廓尔喀士兵的荣誉象征。英军廓尔喀兵团也因此被誉为“弯刀勇士”。

廓尔喀弯刀造型与众不同,全长45至50厘米,刃厚近1厘米,刀身前宽后窄,刀头向下弯曲,整体呈圆弧形,刀柄为鱼尾形状。廓尔喀弯刀像狗的后腿形状,刀背既厚且钝,但刀锋却异常锐利。这种充满神奇色彩的军刀,虽不能当作掷刀使用,但在肉搏战中却非常有用,是廓尔喀人最喜欢的近距离作战武器。

清代

廓尔喀人曾于清乾隆两度攻入西藏自治区(因与西藏盐税银钱纠纷与白教活佛夏玛巴唆使),意图抢掠遍布各地的喇嘛庙中的财富。第一次被满清驻藏军队将领巴忠与噶伦丹津班珠尔议和后撤回(每年300个银元宝,重32两)。然而第二年,廓尔喀以更大规模入侵扎什伦布寺,几乎没有遭遇当地藏兵或者满清驻军的抵抗,得以大肆抢掠。尔后,爱新觉罗·弘历命清朝大将福康安同参赞大臣多拉尔·海兰察率领清兵支援当地藏兵,将之驱返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甚至还反攻至廓尔喀首都阳布外二十公里的热锁桥,迫使廓尔喀向清朝五年朝贡一次。此一关系稳定后,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的1908年廓尔喀彻底为英国所控制-英国禁止廓尔喀向清代朝贡,廓尔喀因此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个藩属国,廓尔喀之役爱新觉罗·弘历十全武功之一。

近代

近代廓尔喀人英勇善战的形象,主要来自英军的廓尔喀部队。这支部队在十九世纪初,是受聘于东印度公司的佣兵,而后成为被英国征召加入驻印、缅的英军,之后逐渐演变为英军的一支常备部队。他们在二次大战及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等二十世纪的战役中都有表现。

至今,英军仍留有一个总数约3,700人的廓尔喀佣兵旅,获选加入此部队的廓尔喀战士将分别至英国新加坡和汶莱,以及1997前的驻港英军,香港人称之为「廓尔喀兵」。英国哈里王子参军期间也曾接受廓尔喀部队的训练。印度和新加坡也有廓尔喀军;他们曾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三次印巴战争

现状

截止2011年英军有4个廓尔喀兵步兵团,大概3700人。廓尔喀步兵团中只有极少数英国军官,其余大多数都是廓尔喀军官。

印度每年也要招募2000名廓尔喀雇佣兵,几乎是英国的10倍(注:英国只有230余人加入英国军队)。对于加入两支军队而言,仪式是一样的。每名廓尔喀士兵都要向一面外国国旗和一个外国政府宣誓效忠,承诺听从他的外国指挥官的命令并英勇杀敌。但是有一项例外——如果敌人是印度教教徒,廓尔喀士兵就不能使用武器。这是尼泊尔政府于1947年提出的一项警告。

2011年,廓尔喀雇佣兵还在科索沃、格尔吉尔和东帝汶服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