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九省通衢

九省通衢

“九省通”是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的别称。

江苏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位居古淮河废黄河)与中国大运河的交点,与运河相伴相生,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明清两朝,淮安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尤其是1415年清江浦开埠后,由于南北运河运力不同,江南物资船运抵清江浦改为车马陆运,大量的北方人士乘车马抵清江浦换乘船只南下,清江浦成为转运的枢纽城市,因而有“清江浦区,九省通衢”之别称。

2014年以来淮安市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现“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

历史溯源

明清时期,帝国对江南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天下财赋,半出江南。”为了能让这些财赋源源不断、安安全全地运抵皇都,明清两朝将漕运总督府和河道总督府设在淮安,一个负责水陆运输,一个负责治水。淮安由此成为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明清两朝将国家的两个部委设在淮安,可见淮安在这条南北“生命线”上的重要地位。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督陈瑄疏浚沙河故道,淮安市由此诞生。陈建立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厂房工棚达23里,集中了6000多精良工匠,在其后55年间共造船27332艘。明、清时期,每当漕运时节,“帆墙衔尾,绵亘数省”,入京漕粮一年达600万担,居天下强半。

可无论这些驻淮的河道、漕运大员们如何治理,以淮安为界,大运河的南北漕运能力是非常悬殊的。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抵清江浦后,无法继续北上,只有改为车马陆运(乾隆间在淮安设马号,北达京师,计程“一千八百六十四里,为站有十八”);大量的北方人士乘车马抵淮安市,换乘船只优游南下。清江浦“南船北马”局面再度形成,并且更加繁盛。“船一靠岸,千车万担”(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清江浦的石码头被称为“九省通衢”而名扬全国。此时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关、邮驿之机杼,进入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与扬州市苏州市杭州市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诗词选集

清江

清·范冕

袁浦名邦记胜游,依稀风景似扬州。

洋桥东接西流水,越闸南通北草楼。

斗姥宫前都府巷,魁星阁下状元沟。

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

当代发展

黄河北徙之后,漕运改海运,运河失修,淮安市的水上交通优势渐失。一些有识之士便动起了陆路交通的念想——修筑铁路。根据考证,清江浦是晚清时洋务派首选的修建铁路之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原来依靠运河成为“九省通衢”的淮安一直没有建成通达全国的铁路,在近代衰落下去。

近年来淮安市不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力争打造新的“通衢之城”,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2014年,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于当年开工,串联淮安市区。

2015年,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相继开工建设,两条客运专线预计于2019年建成,将在淮安市交叉,使淮安接入全国高铁网络。宁淮高铁、临淮客运专线、淮蚌高铁等也相继列入规划。

2007年,淮安港苏北运河第一个开通港口集装箱运输,目前已形成淮安新港、南港两个规模化的集装箱专用作业区、4个千吨级集装箱泊位、10万平米专用堆场。淮安港年吞吐量占江苏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四分之三份额,在全国内河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淮安涟水机场通航,2015年正式成为一类开放航空口岸,可开通国际航线。

淮安积极建设物流中心,打造成立足苏北,辐射鲁南、豫东、皖北地区,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参考资料

南船北马见证漕运繁荣.江苏文明网.201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