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
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是具有海洋文化特质的古代文化遗迹,因分布在沿海的沙滩、沙堤和沙洲上而得名。沙丘遗址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群岛均有发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对 沙丘遗址的研究和发掘已有60余年历史。
简介
香港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主要发现在能够躲避寒冷东北风的南边、西南边的海岸,和东边有陆地阻挡的东岸(如大屿山岛)的沙丘上。目前已调查发现沙丘遗址近百处,经过发掘的已达30余处,如深湾、大湾、芦须城、榕树湾、龙鼓滩、东湾、大浪湾、横岭头、龙鼓洲、涌浪、围头、昂船洲、沙嘴头等等。沙丘遗址中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物中有大量磨光石器和打制石器,以及石片、石核等,石器选料有花岗石、凝灰岩、石斑岩、石英岩、流纹岩等等。
打制石器类型有盘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磨光石器有石、石刀、石镞、石锤、石磨棒、石网坠等等。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装饰品,其中以石环和石管为最多,且往往成组、成套出现。夹砂陶器也是香港沙丘遗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盛行绳纹、划纹、编织纹、弦纹、叶脉纹和贝印纹等。文化层中和发现一些大型哺乳纲的遗骸,有主、马、牛、海豚和鹿等,其中尤以猪为多,应该是古人类的猎获品。另外发现了大量贝类软体动物门,有腹足纲和蚌类等,这些都是当时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经过研究表明,香港沙丘遗址的具体年代基本可确定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至青铜时代。
其他相关领域
文化科技人文 烹 钓鱼 休闲娱乐计算机网络军事 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