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平
祁海平,1957年出生于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研修班,1992年调天津美术学院任教。现任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获天津市“德艺双馨”奖、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天津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优秀领导干部、天津美术学院突出成就奖、天津美术学院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
研究方向
油画表现语言研究、中国文化精神之抽象艺术。
艺术主张
祁海平喜欢简约单纯的方式,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以黑白两色的矛盾变化,构成博大而幽微的视觉交响,演绎万物的生命形态。通过连续的书写和各种线条的交织,呈现出时间的流动和重叠交错的空间关系。绘画对于他来说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心性的流露和冥想的外化,也是一种体验的方式,因此他更多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始终保持着自由挥写的状态,能动的驾驭着不断生长变幻的画面,在偶然中达到必然,在没有形式中完成形式。
专业获奖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
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
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艺术奖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油画作品展播优秀作品奖(中央电视台“中国油画人物志——祁海平”专题介绍)
天津市美展金奖
重要参展
2015年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后学院——八大美院教师邀请展
2014年在场——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3年国风——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展(北京大都美术馆)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暨中国油画百年回顾(广州美术馆,北京大都美术馆)
2012年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1年道法自然——2011中国抽象艺术展(上海MOKA当代艺术馆)
2010年重构——中国当代抽象艺术TOP展(北京今日美术馆,浙江美术馆)
中国表现——当代名家邀请展(宋庄北京当代艺术馆)
2009年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中国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现代抽象油画邀请展(德国波茨坦)
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5年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形而上2005——黑与白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
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中国美术馆)
大河上下——1976——2005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
世纪风骨100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展(北京世纪坛美术馆)
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0年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文化论坛2000·中国风景绘画展(芬兰TIKANOJR艺术博物馆)
1999年“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
1997年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科研成果
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天津市教委二十一世纪初教改项目,主持“油画系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部分,结题论文《油画系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获天津市教改优秀论文奖。“精神与物质的沉思”、“神灵光辉之飘逸”、“苍茫写意”、“华丽的诗文”、“野蛮与天真”、“物我两忘的东方境界”、“沿着自我心灵的轨迹”、“中国境界的追求”等多篇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油画》《彷徨架上》等刊物书籍。个人专集:《祁海平》(当代艺术品评丛书)、《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祁海平》《中国美术大事记2008推荐艺术家祁海平》。
作品收藏
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天津美术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大剧院、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上海MOKA当代艺术馆、北京大都美术馆、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房集团公司、天津泰达现代艺术博物馆。
教学课程
本科:自由绘画、素描写生、油画写生、油画语言训练等。
研究生:油画表现语言及创作研究。
艺术评价
水中天(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对祁海平的评价极高,认为他以写实绘画为基点,在中国书法和西方音乐之间漫步。长期研习传统书法,进行“现代书法”创作,并从音乐中感悟到精神的魅力,找到了一条通向心灵的途径。在绘画创作上,他自觉地将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意境和趣味融入油画创作,形成文人韵味。九十年代中期,他在抽象系列作品的创作中获得“解脱”,画面的主体不再是现实生活的空间,而是画家思绪情感自由活动的天地。他运用绘画的基本元素,“创造黑白两色的各种抽象形态,传达现实的体验与心灵的激情。”生活中一切“自然的印迹和人们随意涂抹的线条”为他的绘画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油画作品中的笔意,足以使人产生“心手遗情,书笔相忘”的联想,从而进入主客合一,神与物化的境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祁海平格调。与同时代许多青年画家的抽象性作品不同,他不以简易的剪贴方式处理既有的文化符号,而是以使人感动的情味,表现人在流动不居的自然中的感触。温暖的黑、白、灰节奏在画面上自由运行,它们的出现与组合既是有力度的,又是柔和而润泽的,像用蘸满水墨的大笔挥写的书法,很少素描或版面的细微层次和明晰的形体边界。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接近中国书法趣味的托贝、菲利克斯·克莱因、马瑟韦尔等人的风格有所不同,祁海平追求着更加繁富的内涵。他使宏大庄严与玄奥幽冥并存,在庄严的节奏之间,常常闪烁着急促的音节,使人想起沉重的岩层间不可思议地闪动金光的矿苗。从祁海平的作品看,他在绘画过程中产生的冲动和激情之外,他确实把他的文化经验、人生体悟带入绘画创作之中。而这些情感思绪中,有许多因素绝非工具材料或者工艺过程所能包涵。水天中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遥远的文化记忆,一种深层的心灵震动,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祁海平-造型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