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璞子

王璞子

王璞子(1909-1988年),名璧文,字璞子,后以字行世。生于正定县。我国著名古建专家。

人物经历

1928-1930年他在中法大学学习,1933-1937年在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建研究。此后从事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并兼古建专业课教学。

1952年起在河北省宣化市政府建设科任工程师。

1956年调入中央二机部第一设计院任工程师。

1957年调入故宫博物院,在工程队、古建部任工程师,从事古建保护与研究。

1979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被评为国家文物局先进工作者,1988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研究项目

王璞子先生毕生从事古建保护与研究,他的研究涉猎很广,涵盖关于古代建筑的诸多方面,其中又以元大都和古建筑法式的研究见长。

元大都的研究在北京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承前启后之重要阶段,上可溯源辽金,下可联系明清,具有纲举目张之作用。在元大都及北京城的研究中,关于中轴线问题一向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即为元大都的中轴线;另一种则认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为元大都中轴线的东移。王璞子先生是东移说的代表。另外,又对辽金及明清城市和宫室加以研究,形成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法式之于古建,犹如文法之于语言。今人观古代建筑,仿佛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实为其法式规定之比例关系使然。王璞子先生早年即从事古建法式研究,其石桥、石闸、石涵洞做法的论文,至今仍是研究石作技术的重要文献。自20世纪50年代起,王璞子先生一直致力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的研究。我国古代营造术书流传不多,最重要者首推《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梁思成先生将之称为研究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王璞子先生对《工程做法》的研究,不仅突出了理论性,而且还增加了实用性,为明清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基础性工作。

社会任职

王璞子先生还曾任中土集团建筑学会会员、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会员和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

主要作品

《清初太和殿重建工程》 《科技史论文集》第二辑 1988年

《清官式建筑方圆亭做法》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年3期

《〈工程做法〉述评》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1985年

《漫谈宁寿宫建筑艺术》 《紫禁城》 1984年3期

《三宫六院》 《紫禁城》 1984年1期

《清官式建筑的油饰彩画》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3年4期

《太和门的被毁和重修》 《紫禁城》 1983年2期

《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3年1期

《午门建筑艺术》 《紫禁城》 1983年1期

《紫禁城的总平面布局》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0年3期

《太和门》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3期

《燕王府与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1期

《故宫御花园》 《文物》 1959年第7期

《凤凰咀土城》 《文物》 1958年8期

《南苑建置考略》 《中和月刊》五卷九期 1944年

中国建筑》 1943年

《陈设》 《中和月刊》二卷六期 1941年

《中国园林建筑》 《中和月刊》一卷七期 1940年

《中国建筑之特征及其演变》 《中和月刊》一卷二期 1940年

《谭塑》 《中和月刊》一卷八期 1940年

《元大都寺观庙宇建置沿革表》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六卷四期 1937年

《明代建筑大事年表》 1936年

《元大都城坊考》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三期 1936年

《清官式石闸及石涵洞做法》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 1935年

《清官式石桥做法》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五卷四期 1935年

《辽金燕京城坊宫殿述略》 《科技史文集》 11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