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之涣

王之涣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淩[líng](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祖籍太原市(今山西太原),唐代诗人,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

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于洛阳的一个仕宦之家,弱冠能文,慷慨倜傥。早年仕途不顺,直到年近三十,王之涣才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市主簿的职位,在此期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在冀州任上,王之涣创作了 《宴词》《送别》等诗。开元十四年(726年),他因在任上受人诽谤而辞去官职,携妻子归乡赋闲15年。在此期间他游历四方,写下《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天宝(742年),王之涣再次入仕,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在文安县留下了“智审黄犬”的轶事传说。最终,王之涣在文安郡文安县尉任上,染病不起,病逝于官舍,终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擅长边塞题材,诗作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擅绝句,被称“盛唐无出其右”。其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邃[suì],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诗人开朗的胸襟。王之涣创作的诗在当时被编成瑞安鼓词、脍炙人口,甚至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传说。他仅凭借传世的六首诗,赢得了享誉千年的诗坛地位。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的压卷之作,《凉州词》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人物生平

王之涣的生平不载史册,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洛阳邙山出土了《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他的生平详记才揭露于世。

出身世家

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于洛阳市(今河南洛阳),祖籍太原市(今山西太原)。王之涣的家族是晋阳“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是王隆之,官至北魏的绛[jiàng]州太守,移家到了绛州,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又随官迁至了洛阳。家族虽显赫,但到了王之涣的祖父和父亲,官职皆不过县令,只能算是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涣是父亲的第四子,同宗兄弟至少有九个,王之涣排行第七。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成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十几岁就能精通经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举上屡举不第。

仕途不顺

少年时期的王之涣,崇侠尚武,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家世也并不显赫,科举之途不通。开元十四年(726年),父母双亡的王之涣得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市主簿而入仕为官,即依靠父亲的官职荫袭了衡水县管理文书的小官。在此期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

开元十四年(726年),39岁的王之涣遭人诬陷诽谤,才高气盛的他不愿为了官职而折腰,他便辞了官职,拂袖而去,带着妻子赋闲回乡,在《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也有所记载:“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挂爵,酷嗜闲放。”

辞官游历

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涣辞官之后的十五年间,他时常四方游历,此间行文作诗众多,至今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都是期间所作。其中《登鹳雀楼》是他在开元十五年(727年),游历离家不远的山西蒲州府鹳雀楼时有感而作。

这段时间里,王之涣常与王昌龄崔国辅、郑等诗友连唱迭和,在盛唐诗人圈子中享有盛誉,也为后世留下许多美谈,《集异记》中就描述了一次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的雅集。王之涣一次远游边塞时写下《凉州词》,又题作《听玉门关吹笛》,高适为这首诗写下酬和之作《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当时文人以“行第”相称,王之涣排行第七,被唤作“王七”)

开元二十年间(732年)王之涣流寓于丘(今北京德胜门外),《九日送别》就是这段时间写下的。王之涣在蓟丘时,高适曾登门拜访却没有见到他,留下《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

二次入仕

天宝(742年),在家过了15年的闲散生活后,王之涣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再次入仕。年逾五十的王之涣补任文安郡文安县令,仍是不起眼的小职,其职能主要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他为官官风清廉、理事公正,颇受百姓称道,在文安县任职期间,还在当地留下一个有名的“智审黄狗”的故事。

与世长辞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刚刚上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在任内期间病逝于官舍。死后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为他撰写墓志铭。

主要作品

王之涣的诗作散失严重,留存至今的仅有六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据其内容及相关事件推测,大致创作时间如下:

参考资料: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题材主旨

边塞风光

王之涣擅长边塞题材,凭借想象力无穷的浪漫主义风格名动一时,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其描写西北风光的诗作《凉州词》,富有韵律之美,字字雄浑,壮烈广阔而非悲沉,被当时乐工制曲广泛传唱,也被后世誉为是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一。

人文关怀

王之涣虽出身世家,也曾为官,但其诗作始终充盈着浓厚之人文关怀。《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将乡愁悠悠道来,又暗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体恤边关战士的苦寒。明杨慎升庵诗话》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春风不度”又有皇恩浩荡不及边塞之意。

他从现实出发,观察现实而不脱离现实,展现处于博大时空中个体不懈的精神追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将意境升华,以壮丽山河之景,打开追求卓越的人生之境,堪称唐诗的精神实质。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王之涣精于绝句,叙事风格简洁而深远,慷慨而真挚。诗句中体现了极高的感受力和艺术概括力,善用夸张的修辞,塑造壮丽景致的动态感,《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字,写尽了形象、色彩、氛围等多个维度的感官表现,豪迈壮丽的盛唐气象奔流而出。

诗歌意境

王之涣的诗歌意境开阔、灵动奇绝,其诗境是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却又朴素真实的。他与李白一样,属于形象思维发达、感染力超然的诗人;却又景入理势,揽实景而追虚象,塑造了一种空而不泛、富有弹性的美感。《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言语,目与楼皆为虚指,却合前文实理,此为以情景之营造,潜藏人生哲理境界。

文学技法

王之涣善用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和意与境浑、虚实结合的文学手法。如《凉州词》韵调谐美,代表了最美之“唐音”,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山水相依间,王之涣将边塞风光与奇绝想象相结合,已经无法细究写实与虚拟性。后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作者又描写出了孤城的位置。动静转折间,波澜陡起,一座孤寂的城池坐落在连绵不绝的层峦叠嶂中,极具美感,巧妙突出了边塞之地的苍凉和孤寂。

王之涣惯用的巧妙转折,还常引出诗歌明线以外的哲思,以及情感上的超越。如《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句,一改前文之雄伟壮阔,转而顺承情感生活与理想追求,物质与精神间的哲思。

后世影响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等唐代边塞诗人一同,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边塞诗创作传统,开创了中国边塞诗的巅峰时代,被后人誉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

王之涣一生只留下六首诗,但每一首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绝和虞世南的压卷之作,流传广度和文学地位,在瀚海一般的唐诗之中,堪称冠上明珠。其中《凉州词》被称为“唐音”的典型代表,“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成为描写塞北风光的经典名句。直到今天,写到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等。王之涣所作五绝《登鹳雀楼》全篇仅20字,却至今仍是传诵度最高的唐诗之一,他笔下的鹳雀楼,也以深远的文化价值成就了“天下黄河第一楼”的地位。《登鹳雀楼》作成为中国传统登高诗中哲思意象的杰出代表,对后人影响至深,世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以不同的叙事重点,化用了《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

人物评价

在为王之涣所写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靳能评价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描写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高度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称其为唐人写鹳雀楼之翘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提到诗鹳雀楼传世而姓名湮没的诗人,盛赞王之涣:“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

清代诗人管世铭精于诗史,曾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写道:“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谓拔戟自成一队。”《读书偶得三十四则》中又再次提到这一篇的分量之重:“或谓王之涣‘黄河远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见?余应之曰:‘神来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清代学者、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登鹳雀楼》:“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国学大家章太炎,曾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评为“绝句之最”。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登鹳雀楼》的署名

《登鹳雀楼》的作者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三说:“朱斌说”“朱佐日说”和“王之涣说”。

《登鹳雀楼》诗作在出现之时,无人说是王之涣所作。直到雍熙三年(986)李昉(925—996)等编的《文苑英华》中,才出现了“王之涣所作”的说法。墓志中提到,当时王之涣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歌从军,吟出塞”的边塞诗歌,这与《集异记》中所说的“伶官唱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说法相左。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是朱斌,在同时代芮挺章编的《国秀集》中,收朱斌诗 1 首。“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与今《登鹳雀楼》内容一致。

但也有学者指出“朱斌说”的疑点重重,而提出“朱佐日说”的总共十家典籍,没有一部是唐诗总集类文献,基本上是地志类文献,皆源自范成大吴郡志》。同时,司马光沈括都对王之涣亲手题写在鹳雀楼景区上的笔墨眼见为实,沈括更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因此,“王之涣说”的可能性更大。

出生地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认为王之涣“本家太原市,宦徙绛郡”,所以他出生于晋阳。

但学者李希泌通过对王之涣家族成员生平资料的考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王之涣出生于父亲王昱洛阳市的私第。李希泌指出,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五世祖王隆之为北魏绛州刺史,王之涣祖上移家绛州也是因此。但到了他这一支只是普通仕宦之家,已自绛州迁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的私第就已迁至在洛阳,父亲王昱的私第在 “河南省孝水里”(今新安县)。

后世纪念

王之涣墓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王之涣的墓志铭(全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在洛阳城北的邙山出土。

一直以来,王之涣在盛唐诗人中享有盛名,文留千古,事迹却不载史册,《旧唐书》《新唐书》皆无记载。后人只能凭借《唐才子传》中的寥寥数语,窥见他“少有侠气,击剑悲歌”的一生。

这份墓志的发现,引起了较大关注,章太炎题跋谓:“诵其诗而不悉其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研究者通过此墓志铭与他的夫人李氏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志铭》相对比,对王之涣的生平有了新的了解。

在抗日战争中,为保护这批墓志,李根源将沉它们到小王山下关帝庙前的水池中。解放以后,这包括这份墓志铭在内的一批唐代墓志被捐献出来,其中大部分被南京博物院收藏,而珍贵的王之涣墓志则调至北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岑仲勉编著的《金石论丛》收录全文。《文物》杂志一九六一年第八期有影印件。

王之涣塑像

王之涣塑像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外黄河畔的鹳雀楼景区内。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始建于北周,元初毁于战火。1997年重修,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因王之涣在此创作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一诗而名扬天下。

人物轶事

旗亭画壁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三人到酒家饮酒,刚好遇见乐伶唱曲。恰好三人都是当时作品传唱度极高的诗人,便打赌起来:乐伶唱到哪一位的诗作最多,谁就是赢家。

第一位乐伶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伸手画了一笔。另一位乐伶唱道:“开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高适便也画了一笔。第三位乐伶唱道“奉帚平明铜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仍是王昌龄的诗。

当时负盛名的王之涣生气了,指着乐伶中最优秀的一位说:“若她开口所唱,还不是我的诗作,我就再也不跟你们争了!但如果是我的,你们都要拜服我!”二人都笑着等待。

结果这个乐伶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诗。于是,三位诗人开怀大笑,大醉而归。

智审黄狗

“智审黄狗”是王之涣在文安县县尉的时候,审理的一桩案子。

县衙来了一个妇人大喊着来报案,说她的小姑子被人杀死了。王之涣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妇人说:“昨晚我出门,留小姑子自己一个人在家缝补衣物。等我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刚一进门,就听见小姑子喊救命,屋里冲出来一个男子,我奋力把他后背抓伤,但还是让他给跑了。进屋一看,小姑子躺在血泊之中,胸口插了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连忙问农妇,可有别人看清那人的模样,农妇摇头道:“我丈夫在外做生意,家里也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大黄狗。”

王之涣当下想了一个主意,让妇人回家去。他自己命人在县衙外贴告示,告示上书:明天开庭,庭审黄狗。附近的百姓看到了纷纷觉得奇怪,第二天来观看的人很多。王之涣把大门关上,让人把老弱妇孺全放出去,只留下壮年男子,再命他们脱掉衣服,找到背上有抓痕的男子,给他定了罪。根据是:黄狗不叫,证明是附近相熟的街坊;而犯人杀人后必定会关注庭审,想来看审黄狗的结果。老百姓这才明白过来,纷纷称赞王之涣,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参考资料

中华名楼黄河明珠——鹳雀楼(组图).网易新闻.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