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鹃
噪鹃(黑枕黄鹂普通亚种:Eudynamys scolopaceus),为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噪鹃原产地在孟加拉国,经种群扩散后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诸岛、斯里兰卡、印度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省和四川东部方向的部分秦岭山脉至淮河等地。噪鹃多活动于平原的人类活动区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如村庄边的疏林,在野外如山地的大森林或丘陵也有踪迹,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
噪鹃目前主要可分为5个亚种,即噪鹃指名亚种(E.s.scolopaceus),噪鹃华南亚种(E.s.chinensis),噪鹃海南亚种(E.s.harterti),噪鹃马来西亚亚种(E.s.malayanus)和噪鹃塔劳岛亚种(E.s.mindanensis)。
噪鹃体长37~43厘米,雄鸟约重175~242克,雌鸟约重190~240克,属中型鸟类。雄性和雌性形态略有不同,雌鸟(见形态特征处图)上体暗褐色,略具金属绿色光泽,并满布整齐的白色小斑点,斑点较细密且略显黄色,常呈纵纹状排列;雄鸟(见摘要图)通体黑色,具蓝色光泽,身体下部光泽较浅。
噪鹃可以通过将鸟蛋寄生在别的鸟巢之中调节寄主鸟类数量,还可以帮助人类来进行环境监测,具有生态及科学研究方面的多重价值。
噪鹃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稳定,因此被评估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无危物种(LC)。同时也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形态特征
噪鹃的嘴、脚均较一般杜鹃粗壮,跗蹠裸出无羽;尾与翅几等长。雄鸟大体黑色而具蓝色光泽;雌鸟大致褐色而满布白色斑点,下体并杂以横斑。雌性成鸟上体暗褐,略有金属绿色反光,头部较淡而显棕色;整体满布白色点状斑,在头部常集成纵纹状,至尾部及飞羽上转为横斑状;颏至上胸黑色,满布白色粗点斑;胸部以下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主要为白色,具不整齐的黑色横斑,在肛周横斑较细。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淡蓝色强金属光泽,身体下部光泽较浅;腋羽转为黑褐色。幼鸟整体暗褐色,上体略有蓝色强金属光泽;翅、尾上覆羽有白点斑;下体自胸以下满布白色横斑。4月龄以下的雏鸟白斑多呈棕色;虹膜深红色。嘴白至土黄色,基部较灰暗;脚淡绿色(雌鸟)或蓝灰色(雄鸟);幼鸟颏褐色;上嘴铅灰色,下嘴污白色。其鸣叫时会发出嘹亮的“kow~wow”声,辨识度极高。
大小量度(见下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噪鹃原产地在孟加拉国,经种群扩散而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诸岛、斯里兰卡、印度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省和四川东部方向部分秦岭山脉至淮河等地。在噪鹃的各个亚种中,噪鹃华南亚种(E.s.chinensis)分布于中国南方至中南半岛及加里曼丹岛一带;噪鹃海南亚种(E.s.harterti)分布于中国海南岛;噪鹃指名亚种(E.s.scolopaceus)分布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及拉克代夫群岛等地;噪鹃马来西亚亚种(E.s.malayanus)分布于印度东部、孟加拉国经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爪哇及小巽他群岛一带;而噪鹃塔劳岛亚种(E.s.mindanensis)分布于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的塔劳群岛及桑义赫群岛一带。
栖息环境
噪鹃一般多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山脚平原地带林木茂盛的地方,也多活动于平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区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如村庄边的疏林,在野外如山地的大森林或丘陵也有踪迹。但它常隐蔽于大树顶层密集的叶簇中,若不鸣叫,就很难发现,受惊时立即飞扬远去。
生活习性
噪鹃华南亚种(E.s.chinensis)为夏候鸟,在夏季繁殖;海南亚种(E.s.harterti)为留鸟,活动范围较小,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而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现的噪鹃为迷鸟。
觅食行为
噪鹃的食物比一般杜鹃杂,包含野果、种子等植物质及昆虫等。在中国华南一带常见其在大榕树啄食榕果,在野芭蕉果蕾上啄芭蕉肉。有记载表示噪鹃嗜吃毛虫,一般食物组成为植物果实和种子(常见无花果、浆果、中国樱桃、灯台树及金樱子),兼有毛虫、尖头蚱蜢等其他昆虫。
巢寄生行为
噪鹃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常见的寄主有家鸦,家八哥和棕背伯劳;在中国噪鹃巢寄生多记录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其寄主有黑领椋鸟、喜鹊、黑脸噪鹛和红嘴蓝鹊,在四川省也记录过噪鹃寄生红嘴蓝鹊的案例。
一般情况下,交配并求偶之后,就会筑巢产卵,抚育后代,但噪鹃采取的策略不同,它们会将自己的鸟卵产在别的鸟巢里。红嘴蓝鹊就是被它们选中的寄生鸟类之一。红嘴蓝鹊和它们的栖息地环境相同,食谱有重叠,产卵期也相同,孵化期也相近。当噪鹃要产卵时,它们就会四处寻找符合要求的巢穴,趁机将其中一枚鸟蛋吃下或者推入树下,然后将自己的鸟蛋放入其中。不知情的红嘴蓝鹊会将噪鹃的鸟蛋当作自己的孵化,然后喂养噪鹃幼鸟。
求偶行为
在求偶季节(一般在每年5月份之前),雄性噪鹃会不断地鸣叫,清脆而响亮,叫声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以向雌性噪鹃表达求偶意愿。雌性噪鹃听到雄性个体的叫声后,会与其交配。
生长繁殖
噪鹃的繁殖期一般为3~8月,产卵时会四处寻找符合要求的巢穴,将自己的鸟蛋产在别的鸟巢里,由别的鸟代孵代育,具有明显的巢寄生特征。一般情况下,噪鹃会在寄生的巢穴内产1~2枚蛋。噪鹃的蛋孵化期并不长,只需13天左右便可孵化出壳,且幼鸟生长发育较快。此外,噪鹃幼鸟并不会杀死寄主的亲生孩子,它们会一起被抚育,除非噪鹃父母将寄生的蛋全部移除,或者寄生的蛋没有成功孵化,很多时候能够看到噪鹃和别的早成雏同巢的画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噪鹃分布范围广,并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即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分布区域和种群规模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保护举措
噪鹃隶属中国“三有”野生动物,非法捕捉20只以上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禁止食用“三有”类野生动物和其他非保护类野生动物。而根据IUCN评级标准,噪鹃属于无危物种,故而其他国家并无明确保护举措。
主要价值
生态作用
在自然界中,噪鹃可以通过将鸟蛋寄生在别的鸟巢之中这一行为调节寄生鸟类数量。当红嘴蓝鹊、八哥等鸟类过多时,噪鹃就更容易找到寄主,红嘴蓝鹊、八哥等被寄生的后代存活率就会偏低;相反噪鹃偏多,被巢寄生的鸟类种群数量就会减少,两者的种群数量会相互制约。另外,由于噪鹃属于杂食性动物,会觅食昆虫,使得当地树木虫害减少;而且喜欢吃植物果实,一部分植物果实经过噪鹃消化道之后再被排泄到外界,起到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功能。
科学价值
噪鹃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环境的监测。某地迁徙或繁殖的噪鹃数量突然减少迁徙路线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栖息地遭到破坏,致使生存空间缩小、食物匮乏。噪鹃多活动于树木茂盛的地方,人类可根据其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的变化等来监测环境。
参考资料
噪鹃.物种2000.2024-08-27
中国鸟类志上卷·第二册 赵正阶.原创力文档.2022-10-07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IUCN.2022-10-07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2-10-07
西藏札达及米林发现噪鹃--《动物学杂志》2016年01期.知网空间.2022-10-07
South China birds[M].亚马逊.2022-10-07
噪鹃.国家动物标本库.2024-08-30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豆瓣读书.2022-10-07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噪鹃.《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2022-10-07
Eudynamys scolopaceus .Avibase - the world bird database.2022-10-07
鸟类——城市生态环境的指示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03期.知网空间.2022-10-07
四川鸟类资源概况.中国知网.2022-10-07
云南双柏发现噪鹃多重寄生红嘴蓝鹊.中国知网.2022-10-07
Brood parasitism in Asian cuckoos: different aspec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uckoos and their hosts in Bangladesh[J]..NTNU open.2022-10-07
中国的寄生性杜鹃及其宿主多样性(英文).维普网.2022-10-07
The Bird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he West River or Si Kiang in South-East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Nidification and Seasonal Movements.WileyOnlineLibrary.2022-10-07
保护“三有”类野生动物需精准施策.江苏法制报.2022-10-07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鹤岗市人民政府.2022-10-07
Why birds matter: from economic ornithology to ecosystem services[J]. .SpriingerLink.2022-10-07
Why birds matter: avian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