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latalea minor),英文名黑色faced Spoonbill,别名小琵鹭、黑面琵鹭、琵琶嘴鹭、匙嘴鹭。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栖息在沿海岛屿和海边芦苇沼泽等地区,喜欢在浅水区行走。因为它的嘴像汤匙一样,与中国乐器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黑脸琵鹭;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

黑脸琵鹭是体长60~78厘米,体重约1250克的中型涉禽。其全身白色,嘴基到额、脸、眼周呈黑色,扁平而长的黑色喙先端变宽呈琵琶状,腿呈黑色。繁殖期枕部(头的后部)有浅黄色冠羽,胸口也变为浅黄色。

黑脸琵鹭在琵鹭属中数量最为稀少,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2021年被列入中国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一级保护动物。

历史演化

据记载,黑脸琵鹭曾有数万只,19世纪末,英国鸟类学家拉图史(La Touche)认为黑脸琵鹭是中国东南沿海一种非常常见的水鸟,该说法在20世纪上半叶也受到鸟类学家的一致认可。它们曾在迁徙季节普遍见于中国东北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及山东省沿海,秋冬季则飞往湖南岳阳、广东省海南省及台湾越冬;而在福建省沿海的黑脸琵鹭为留鸟

形态特征

成鸟体长60~78厘米,体重约1250克,喙长约20厘米,尾长121~125毫米,翅长355~374毫米。喙呈黑色,长而扁平,先端变宽呈琵琶状,表面有横向斑纹。嘴基到额、脸、眼周为黑色且无毛。虹膜栗色。脚长约12厘米,呈黑色。成鸟繁殖期枕部(头的后部)有丝状浅黄色冠羽,前颈基部至上胸有浅黄色颈环;非繁殖期冠羽不明显且色淡,无颈环。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和胸羽为棕黄色,羽冠较长。

幼鸟羽毛似成鸟的非繁殖期羽,初级飞羽外缘端部黑色,喙偏褐色,从基端到先端逐渐变浅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

中国分布:北至辽宁省,南至海南省,西至贵州省,东至台湾省。

栖息环境

黑脸琵鹭栖息于面积广阔、视野良好的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沿海潮间带、海岛等。它们白天停栖在河口沙地附近,当水涨到腿上部或接近腹部时,就会转移到浅水水域或滩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黑脸琵鹭喜欢白天休息,清晨或黄昏时外出觅食,部分黑脸琵鹭还具有夜行性。

不同地区越冬的黑脸琵鹭每年春天会各自出发,沿固定的迁徙路线飞回繁殖地进行繁殖。在中国台湾越冬的黑脸琵鹭,会沿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山东半岛沿海)飞到繁殖地(中国辽宁庄河的形人坨和元宝坨、俄罗斯朝鲜韩国)繁殖;在中国香港及其周边越冬的黑脸琵鹭,会沿着中国东南沿海飞到繁殖地;在日本冲绳岛越冬的黑脸琵鹭,会沿日本九州、韩国西海岸飞到繁殖地,也有一些黑脸琵鹭直接从越冬地飞到繁殖地;在日本九州和韩国南部越冬的黑脸琵鹭则直接飞到繁殖地。而黑脸琵鹭秋天越冬的迁徙路线和春天繁殖的迁徙路线差别不大。

觅食行为

黑脸琵鹭主要以小鱼、虾、蟹、昆虫以及软体动物门等为食。觅食地点在浅水地带,水位不会太浅,通常在20~30厘米,最深只能到腹部的羽毛。它们觅食时,采取群体围捕的方式,用力踩水,将鱼群集中赶到一处水域,然后将喙的先端探入浅水中并张开,一边行走一边左右晃动头部,通过喙的触觉扫探鱼等食物。捕到食物后,它们就用喙将食物带离水面,将食物吞下。

社群行为

黑脸琵鹭生性温顺、机警,不会主动攻击其他鸟类,它们喜群居,每群为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有时与白琵鹭混群。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黑脸琵鹭生长五年左右达到性成熟后才能繁殖,繁殖期为5~7月,但通常会提前在3~4月就飞到繁殖地。在繁殖期内,黑脸琵鹭实行单配制(一雄一雌),且在筑巢期间会进行交配,时间一般在上午,地点一般在巢内或巢边。交配前雄鸟会用喙梳理雌鸟颊部、头部以及颈部的羽毛,雌鸟则摩擦雄鸟的头和颈,持续4~5分钟。然后雄鸟冠羽竖起,并咬住雌鸟的嘴,雌鸟半蹲下来,雄鸟先伸出右腿搭在雌鸟身上,再伸左腿踩到雌鸟的身上,交配开始,持续约10秒钟,然后雄鸟从雌鸟身上直接飞向天空。

产卵期

黑脸琵鹭会在产卵前开始筑巢,雄鸟主要负责采集筑巢材料(树枝、干草等),雌鸟主要负责筑巢,过程大约需要7天。它们喜欢成群营巢,巢与巢之间距离很近,筑巢地点通常在水边悬岩上或水中小岛上。黑脸琵鹭每窝产卵4~6枚,通常间隔1~2天产一枚卵,卵大小为4.0厘米×6.2厘米~4.6厘米×7.1厘米,重量为62~81克,形状为长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壳上有浅色的斑点。在孵化期间(约35天),卵一天需要翻动3~5次以保证受热均匀,雌雄鸟一般间隔2~3小时会交换孵化,一方在孵化时,另一方外出觅食或在巢边守护。

在繁殖期间,如果黑脸琵鹭的第1窝卵被破坏,它们为繁衍后代会再产一次卵,但由于第2窝卵产得比较晚,很难孵出幼雏,或者孵出的幼雏也很难和成鸟一块迁飞。

育雏期

育雏期间,雌雄成鸟轮流饲喂早成雏。成鸟把捕到的食物吞于胃中,回巢后,成鸟张开喙,雏鸟将喙插入成鸟的喙中,由成鸟把半消化成流食状的食物送进雏鸟的嘴中,雏鸟进行吞食。成鸟每天喂食3~4次,随着雏鸟生长,次数会逐渐增多,最高一天可喂食8次。刚出生的雏鸟浑身的毛短且软,嘴呈桔红色。出壳20多天后,雏鸟就比刚出生时大5~6倍,绒毛变长,嘴也会逐渐变黑。7月初,雏鸟长成幼鸟,成鸟开始带领它们练习飞翔,8月初,幼鸟开始更换成羽,8月下旬,黑脸琵鹭全家离开繁殖地,向南飞去越冬。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2006年冬至2007年春,在中国台湾的越冬数量达1070多只;2017年,在中国深圳湾(深圳湾)的黑脸琵鹭数量为371只;2018年1月,在中国福建调查发现的黑脸琵鹭数量为320只;2020年在中国海南岛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达108只;2020年飞到中国大连石城乡黑脸琵鹭市级自然保护区的黑脸琵鹭总数达到171只,2021年达242只,自2022年3月至6月中旬,总数已经超过300只。2020年底至2021年初的冬季,黑脸琵鹭全球种群数量达到5222只。

致危因素

黑脸琵鹭生存环境的水质污染(如过度的水产品养殖)、湿地萎缩、工业开发、填海造地,会使黑脸琵鹭的越冬、繁殖地范围缩小,鱼塘用途的改变会使其觅食区减少,渔民和游客的干扰、误食有毒生物(像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在一个主要越冬地点爆发的食物中毒导致73只黑脸琵鹭死亡)以及人为猎杀、掏蛋等会使黑脸琵鹭属的生存受到多方面威胁。

保护举措

相关知识

历史文化

黑脸琵鹭在宋朝元丰年间(1078~1085年)就有典籍记载:“鹈之属,有曰漫画者,以嘴画水求鱼,无一息之停。”据考证,“漫画”一词在中国古代就是黑脸琵鹭的别名,因其用嘴在水中捕鱼与画家在纸上随意下笔的姿态相似而得名。

吉祥物

澳门旅游吉祥物“麦麦”是以黑脸琵鹭为原型设计的。

物种对比

黑脸琵鹭与白琵鹭外形相似,在野外容易将两者混淆,故将两者列表作部分比较。

参考资料

Platalea minor.ITIS.2024-10-20

黑脸琵鹭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0

Platalea minor.IUCN.2024-10-20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4-10-26

白琵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0-01

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昨通过评审.南海网.2022-10-01

全省自然保护区系列介绍—大连石城乡黑脸琵鹭市级自然保护区.辽宁省生态环境厅.2022-10-01

【澳门旅游+】本地文创线上线下宣传“麦麦”,增澳旅游魅力.腾讯新闻.2022-10-01

白琵鹭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0-01

白琵鹭.oiseaox.2023-11-26

platalea-leucorodia.birdlife.2023-12-05

Platalea leucorodia.The IUCN Red List.2023-11-2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0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