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所之战
龙山所之战,又称龙山之战,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继光率领明军与倭寇在慈溪市龙山所(今属慈溪市龙山镇)境内发生的战役。
嘉靖年间,倭寇为害东南沿海一带,浙江省属倭患重灾区。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倭寇屡屡进犯龙山所。四月,多股倭寇登陆后先攻观海卫镇与龙山所遭击溃,转攻慈溪县城得手。五月,倭寇再攻龙山所,被守军击退。七月,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地方参将,龙山所在其辖区内。八月,徐海残部八百多人攻龙山所,明军一万多人救援却被冲散,戚继光临危三箭射死倭酋,明军得以重新集结,倭寇退去,有了 “戚继光三箭定龙山” 一事。九月,大股倭寇又攻龙山所,俞大猷、戚继光、谭纶等率大军增援围剿,明军三战三捷,乘胜追击,倭寇从龙山所撤至缙云、桐岭皆败,倭寇逃窜至雁门岭设伏,明军追至雁门岭遭夹击,阵脚大乱,幸有几支部队拼死抵抗稳住局面,最终倭寇抢劫后从容从乐清出海离去。
龙山所之战,功败垂成,这场战斗,既是俞大猷与谭纶、戚继光的初次认识,也是他们之间的首次协作。此后,他们三人并肩抗倭,常在一起交流作战经验,探讨制敌方略,结下了深厚友谊。历经这场战斗,俞大猷、谭纶、戚继光三人深深地认识到,依靠腐朽的明军无法战胜倭寇,只有训练战斗力强大的新建陆军,才有可能将其消灭。谭纶台州市练兵,为训练新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久,俞大猷在胡宗宪、谭纶的支持下,从当地卫所、百姓中挑选一千多名精壮男子,经过数月训练,终于练成了一支威武之师——俞家军;此后,戚继光又在谭纶、俞大猷练兵的基础上,训练出威名赫赫的戚家军,为剿灭倭寇奠定了基础。
战争背景
地理因素
龙山所位于龙山镇(今属慈溪市)境内,属观海卫镇管辖,是观海卫、临山卫的门户及杭州府城的外围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朝设在各省的最高地方军事机构称都指挥使司,下辖卫、所、旗。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龙山守御千户所。当时,行政上,观海卫属慈溪县,龙山属定海区(今镇海),由于防务缘故,龙山所归观海卫。次年, 在今龙山镇龙山所村建龙山所城,永乐十六年(1418年)增建。所城高2.5丈,址广2丈,延袤3里,辟东西南北4门,敌楼20个,雉堞856个,警铺20个,护城河562丈。
季节因素
嘉靖年间,倭寇为害东南沿海一带,浙江省属倭患重灾区。倭寇从日本而来,必取道大海。当时海洋行船依靠风力,一年之中,东海多东北风利于行船的季节,一是清明节之后的农历三至五月间,二是重阳节之后的农历九、十月间。倭寇入侵的时间、地点与春夏之交、秋冬之交这两个时段的季风出现及风向变化有着极大关系。
卫所衰落
明初没有募兵制和征兵制,只有卫所军户制(世兵制)。世兵制的军士编制在卫所中,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守卫地方,一是屯田生产。整个军队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武装集团。明代的卫所兵制,乃是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参照北朝府兵制创建,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制度。朱元璋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观海卫及下属的龙山所,便是军户驻扎之处。宣德以后,伴随着边境紧张局势的步步升级,卫所制的日益废弛,军户逃亡严重。到嘉靖时,卫所军队出现了上述一碰即溃的局面,而只能募兵征战了。
战争过程
倭寇攻入慈溪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二十三艘倭船载着一千六百多名倭寇乘东北季风而来,在鸣鹤场登陆;不久,又有八艘倭船载着千余倭寇在临山、三山一带登陆,烧杀掳抢。几天后,两股倭寇合于一处,攻打观海卫镇与龙山所,被驻军击溃,于是转攻慈溪县城。当时,慈溪县城没有修筑城郭,比不得军事卫所壁垒森严,很快就被倭寇攻入,百姓惨遭涂炭。
戚继光三箭定龙山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倭寇再攻龙山所。城内守军奋勇反击,倭寇几次三番强攻,都被击退。同年七月,年仅二十九岁的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地方参将。龙山属其境内,戚继光刚一得报,赶紧驰军前往高家楼拒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月,倭寇头目徐海被浙直总督胡宗宪诱歼,部下八百多人脱逃,窜至慈溪市,以邱王村为据点,攻打龙山所。将卢镗,副使许东望、王公询,把总卢锜各率兵二千,游击尹秉衡率兵三千,前往救援。明军汇合,兵力多达一万多人,是倭寇的十多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倭寇非但没有撤退,反而组织力量进攻。他们兵分三路,每路由一头目率领,挥舞倭刀,杀入明军各部。明军稍作抵御,便溃不成军,各自逃命。戚继光临危不惧,他沉着应战,站在一块高大的石头上,挽弓搭箭,瞄准其中一名倭寇首领。“嗖”地一声响,正在激战的倭酋根本没有防备,箭矢直中胸窝,当即毙命。紧接着,戚继光射出第二支、第三支利箭,又有两名倭酋应声倒地。倭酋被歼,攻势受阻,明军这才缓过气来,重新集结。倭寇眼见攻城无望,也就引军退去,龙山所之围方解。于是,就有了传说甚广的“戚继光三箭定龙山”。
明军遏制倭寇反攻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又有大股倭寇乘秋冬季风而来,再次攻打龙山所。倭寇人多势众,十分猖獗,龙山所岌岌可危。在这万分紧急关头,浙江巡抚阮鄂督率浙直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知府谭纶,带领大军赶赴龙山所增援、围剿。其时,谭纶任台州市知府,他挑选当地千名精壮男子,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训练出一支武艺娴熟、军纪严明的劲旅,转战台州全境,打得倭寇闻风丧胆。明军声势浩大,刚一赶到,便与倭寇展开激战,三战三捷。倭寇难以占据上风,当天晚上,从龙山所悄悄撤退。明军得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追至缙云县,与倭接战,大获全胜。再追至桐岭,倭寇又败。倭寇先在龙山所撤退,后在缙云、桐岭败退,尽管如此,他们一边逃窜,一边寻找战机。逃至雁门岭一带,择一地势险要之处设伏,以待追兵。明军被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半点戒备,只是一个劲地咬着逃窜的倭寇穷追不舍。追至雁门岭,倭寇奇兵突出,前后夹击。明军没有半点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前锋溃败,中军动摇,后卫遇袭,众多士兵在狭窄的山路上叫喊着,拥挤着,四处逃窜。幸亏这支大军中,有谭纶训练的军队,还有俞大猷、戚继光所部,尚能保持作战队形,拼死抵抗,终于遏住倭寇反攻的势头,这才没有出现不可收拾的溃败局面。倭寇得势,停止反击,一边抢劫,一边撤退。惊魂未定的明军再也不敢继续追击,赶紧稳住阵脚,收拾残局,听任倭寇由乐清出海,从容离去。
战争后续
龙山所之战,功败垂成,倭寇得势后,一边抢劫,一边退却,由乐清出海,从容退去。这场战斗,既是俞大猷与谭纶、戚继光的初次认识,也是他们之间的首次配合协作。此后,他们三人并肩抗倭,常在一起交流作战经验,探讨制敌方略,结下了深厚友谊。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正月,戚继光撰有《招奠龙山阵亡兵士》一文,祭奠死难烈士:
经历慈溪龙山所之战后,戚继光感觉到浙江省的军队久不习战,必须加强军事训练。他先后多次向浙直总督胡宗宪请示,要求重新训练军队,终于获得批准。最初训练曹天佑部3000人,军力有所提高,但军纪涣散,不堪大用。嘉靖三十八年(1559),宁绍台参将戚继光赴义乌募兵,创练“鸳鸯阵”,终于训练成军纪严明的戚家军。嘉靖三十九年(1560),戚继光将练兵的军事理论汇集成册,刊印《纪效新书》十八卷本。书中第十八卷为《治水兵篇》,戚继光训练水军的军事理论在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中成型,成为浙江省水军训练作战的水军操典。
影响与评价
历经这场战斗,俞大猷、谭纶、戚继光三人深深地认识到,依靠腐朽的明军无法战胜倭寇,只有训练战斗力强大的新建陆军,才有可能将其消灭。谭纶台州市练兵,为训练新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久,俞大猷在胡宗宪、谭纶的支持下,从当地卫所、百姓中挑选一千多名精壮男子,经过数月训练,终于练成了一支威武之师——俞家军;此后,戚继光又在谭纶、俞大猷练兵的基础上,训练出威名赫赫的戚家军,为剿灭倭寇奠定了基础。对这三位抗倭名将的结识与功绩,后世史家写道:“是年,谭、俞、戚三公,聚会浙江省,同心御倭,东南之祸,始有转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欧阳祖经《明谭襄敏公纶年谱》)
后世纪念
1986年,龙山所之战所在的龙山所城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列为慈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龙山所城获评慈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24日,抗倭文化《戚继光“龙山之战”》被列入《慈溪市龙山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2017年5月27日,电影《荡寇风云》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的第二场战斗就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龙山之战。
文学作品
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中,也记录了龙山所之战。按照当年明月的说法,这场战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此役的便如书中所说: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自己的军队都跑光了。
参考资料
龙山所之战.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0
龙山之战,戚家军组建的起因.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0
试析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兴建浙江水军.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0
14个村庄被推荐为新一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你去过几个?.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0
慈溪市龙山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批后公示文字.慈溪市人民政府.2025-02-20
荡寇风云.豆瓣电影.2025-02-20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豆瓣阅读.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