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鸮鹦鹉

鸮鹦鹉

鹦鹉(学名:Strigops habroptila),中文别名鸮面鹦鹉,英文俗名Kakapo,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夜行性鹦鹉,为新西兰的特有种。鸮鹦鹉体长58~64厘米,体重0.95~4千克,是最重的鹦鹉。通体淡黄绿色,面部分布着鸮形目独有的面盘羽毛排列,有独特的感受器——羽须;喙大而灰,短腿大脚;翅膀较短。鸮鹦鹉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寿命45~60年。它们也是唯一一种多配制(一夫多妻制),实行求偶场交配“制度”且由雌鸟单独育雏的鹦鹉。

鸮鹦鹉曾经广泛分布在新西兰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群岛,如今主要分布在新西兰鳕鱼岛(Whenua Hou/Codfish Island)、安克岛(Anchor Island)、小巴里尔岛(Te Hauturu-o-Toi/Little Barrier Island)。它们栖息在原始森林或潮湿低地中,多以叶、茎、根、种子、果实及花粉为食,为草食性动物。鸮鹦鹉为夜行性动物,日间栖息于大树庇荫下或地上,晚上才在它们的领域活动。

鸮鹦鹉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在一项对鸮鹦鹉的基因测序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部分鸮鹦鹉经长时间的近亲繁殖后有害突变被清除,这个发现对濒危动物保护和物种延续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自2002年,鸮鹦鹉就被列入了新西兰威胁分类系统(NZTCS即New Zealand Threat Classification System),保护级别为国家级关键受威胁物种(Nationally Critical-Threatened)。2018年,鸮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保护级别为极危(CR)。2019年,鸮鹦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演化历史

鸮鹦鹉是鹦鹉家族中唯一不会飞行的成员。新西兰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天堂,这里历史上除了少数地区有蝙蝠这一原生小型哺乳动物以外,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哺乳动物涉足,于是哺乳类的生态位为大型鸟类所替代,鸟类制霸了陆地。又因为飞行对鸟类而言是一种大量耗能的运动,在没有哺乳类捕食者的情况下,鸮鹦鹉便逐渐失去了飞行能力。

1848年,动物学家Gray将鸮鹦鹉归入鹦鹉科中的鹦鹉亚科。而1849年,动物学家Bonaparte将鸮鹦鹉归入鸮鹦鹉科,这也是首次提出鸮鹦鹉科,并同时将鸮鹦鹉属和啄羊鹦鹉属的物种与其他鹦鹉划分开来,但这并不被当时的学界认可。2011年,生物学家Worthy等人证实Gray的分类错误。如今在大多数分类系统中,采取了Bonaparte的分类建议,将鸮鹦鹉归为鸮鹦鹉科鸮鹦鹉属的唯一物种。

另外早期的鸟类学家认为鸮鹦鹉与澳大利亚的地栖鹦鹉(Pezoporus wallicus)、夜鹦鹉(Pezoporus occidentalis)有一定亲缘关系。但在1994年,Leeton等研究人员通过Cytb基因序列否定了上述观点。随后,Worthy等人证实三者存在一定相似性(例如都长有绿色羽毛)源于相似的生态栖息环境。而得到证实的是,鸮鹦鹉和同样特产于新西兰的啄羊鹦鹉属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鸮鹦鹉总科(该超科位于鹦形目系统发育树的最基部,即二者为鸮鹦鹉超科的最原始类群)。据推测,在距今约8200万年前,新西兰从冈瓦那古陆分离,之后鸮鹦鹉超科的祖先便和其他鹦形目祖先分隔,走上了独立的演化道路。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鸮鹦鹉和啄羊鹦鹉属发生分化。2013年,在单型种鸮鹦鹉中检测出MHCⅡ类β第二外显子。

形态特征

鸮鹦鹉是一种肥大而浑圆的鹦鹉,体长58~64厘米,体重0.95~4千克。鸮鹦鹉通体淡黄绿色,背面具有深褐色或黑色斑纹,但幼鸟通体颜色较淡。其脸呈圆形,为灰色,具极似鸮形目鸟类的脸盘。喙部较大且弯曲,呈淡灰蓝色。喙部两旁有较长的羽须,用以在黑夜中感知物体。由于无需飞行,鸮鹦鹉的翅膀较为短小,同时其羽毛柔软蓬松。腿粗壮,爪子硕大,用以行走和攀援。

鸮鹦鹉雄鸟和雌鸟存在一定的差异。雄鸟通常体重在2千克左右,雌鸟在1.5千克以下,是现生鹦鹉中最重的物种。另外和雌鸟相比,雄鸟的头部更宽,脸庞更圆,喙部更宽,蜡膜和鼻孔更大,腿和爪子更强健。

分布信息

分布范围

鸮鹦鹉是新西兰特有物种,曾经广泛分布在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群岛中,但如今这些地区的鸮鹦鹉已灭绝。在1980年至1997年间,所有在斯图尔特岛上的鸮鹦鹉被运往离岸的、无捕食者的岛屿,以保护它们免受引进的哺乳动物和食肉动物的伤害。该物种如今生活在鳕鱼岛、安克岛、小巴里尔岛。

栖息环境

鸮鹦鹉主要栖息在原始森林或潮湿低地中,这些地方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根据已发现的鸮鹦鹉化石可知,该物种以前出现在具有中高降雨量的阔叶林中,并且冬季的气温较为温和。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鸮鹦鹉昼伏夜出,日间栖息于大树庇荫下或地上,到了晚上才在它们的领域活动。虽然它们视力不佳,但喙部两旁长有羽须,这是它们在黑夜中感知物体的重要工具。

觅食行为

鸮鹦鹉主要是草食性,主要食用原生的叶、茎、根、种子、果实及花粉等,甚至是一些树木的边材。它们采食的植物种类较多,已知共有25种,且通常随季节变化,有蕨类、罗汉松科菊科兰科等。

另外其消化系统与其他鹦鹉不同,它们能够在喙中的砂囊研磨食物,并用喙将叶片或蕨叶最具营养的部份挑选出来,难以消化的纤维部分则会留下,而大多数鸟类用来研磨食物的砂囊较小甚至退化。

防御行为

鸮鹦鹉在面对危机或生命受威胁时会保持全身僵硬,一动不动,同时利用一身保护色,隐藏自身于附近的环境之中。

生长繁殖

生长

鸮鹦鹉寿命长但成熟时间晚,平均寿命可达60岁以上,并且成鸟存活率现在每年超过98%。雄性要到5岁以上才开始求偶,而雌性在10岁左右才进入发情期。

鸮鹦鹉的早成雏晚成雏,出壳时裸露无羽毛,眼睛也未睁开,须由亲鸟哺育。出生一段时间后,鸮鹦鹉雏鸟会长出灰白色绒毛。

繁殖

鸮鹦鹉通常2~5年进行一次交配繁殖,并且繁殖与否取决于食物是否充沛。在繁殖季节(1~3月,即南半球的夏季),雄性鸮鹦鹉会离开日常生活区域,前往山顶或山脊等地势较高处建造圆盘形的凹坑求偶场,直径最大者约有10米。雄性鸮鹦鹉还会为它们的凹坑建立引导道路,并小心清除凹坑和道路旁的植被。

雄性鸮鹦鹉在求偶场中发出嘹亮的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当雌性鸮鹦鹉进入求偶场后,雄性鸮鹦鹉身体左右摇摆,并发出“哒哒”声。随后雄鸟背对着雌鸟,伸展双翅,并倒退着靠近雌鸟,之后的交配过程可持续40分钟以上。

鸮鹦鹉是唯一一种一夫多妻制且由雌鸟单独育雏的鹦鹉,在交配结束后,雌鸟便离开独自养育后代,雄鸟则继续求偶。雌鸮鹦鹉在地面或树洞中筑巢,一窝产1~4枚卵,孵化期不到30天。雌鸟白天孵卵,晚上则离巢觅食。

研究表明,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孵化出雄性的比例就更大,进而使得鸮鹦鹉雌雄比例不均衡。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化石纪录,鸮鹦鹉一度是新西兰境内最常见的三种鸟类之一,但自从新西兰的人类活动日渐频繁后,鸮鹦鹉的个体数目便开始大幅下降。十九世纪早期,鸮鹦鹉在北岛已经罕见踪影,在南岛的栖息地也局限于西部的多山地带,因此难以被观察到。二十世纪以来,鸮鹦鹉更为罕见。1960年起,当地的野生动物服务处开始找寻鸮鹦鹉。他们在新西兰西南部原始森林里发现了9只雄性鸮鹦鹉,此后,又陆续发现了少量的鸮鹦鹉。

鸮鹦鹉是全球最接近灭绝的物种之一,但随着其复育计划的成功,该物种在超过半世纪只余不足50只个体的情况下,终在2009年三月期间突破100只。至2018年4月,鸮鹦鹉数量提升至149只。

致危因素

人类滥捕滥杀:新西兰当地的毛利族土著会捕猎鸮鹦鹉作为食物或将其羽毛作为制作斗篷的材料,甚至将它们的骨头用于雕刻。

外来物种威胁:欧洲殖民者带来了更多的犬只及多样的哺乳动物,包括家猫、黑鼠及白鼬等,干扰了原有的生态系统,鸮鹦鹉也成为了一些引进的哺乳动物的捕食对象,这对鸮鹦鹉种群造成了致命打击。

自身疾病:自2002年以来,至少有15只鸮鹦鹉在鳕鱼岛被诊断出患有支气管炎。2004年,三只鸮鹦鹉死于由丹毒丝菌引起的败血症,而这种疾病在该物种中并没有报道过。这些疾病对本就稀少的鸮鹦鹉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保护举措

实施复育计划,全方位保护鸮鹦鹉:1995年,鸮鹦鹉仅剩51只,鸮鹦鹉复育计划于同年启动。新西兰保护局将鸮鹦鹉转移至其他岛屿上,并且在每只鸮鹦鹉身上都安装了无线电追踪器,同时每年对它们进行体检,更换无线电装置。2019年8月17日,鸮鹦鹉的数量突破200只。

进行基因测序,利用遗传学技术提高孵化率:2015年,新西兰开始准备对每只幸存的鸮鹦鹉进行基因组测序,该研究主要由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研究团队负责;到2017年,已有82个个体的基因组得到测序。这对研究遗传多样性进而提高鸮鹦鹉的孵化率起着重大作用。

利用人工授精或人工哺育的方式,增加种群数量:2009年,研究人员使用该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孵化了三只鸮鹦鹉雏鸟。2016年,鸮鹦鹉首次在安克岛成功繁殖,并在安克岛和鳕鱼岛共繁育出34只雏鸟(其中12只为人工饲养)。

保护级别

自2002年,鸮鹦鹉就被列入了新西兰威胁分类系统(NZTCS即New Zealand Threat Classification System),保护级别为国家级关键受威胁物种(Nationally Critical-Threatened)。2018年,鸮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保护级别为极危(CR)。2019年,鸮鹦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科研价值

2021年,瑞典和新西兰研究人员对原产自新西兰斯图尔特岛的鸮鹦鹉(并不真正位于斯图尔特岛,1997年最后一次在斯图尔特岛发现的鸮鹦鹉已转移至鳕鱼岛)进行基因组测序时发现,在经历了长达1万年的孤岛隔离和近亲繁殖后,鸮鹦鹉有害突变的数量比主岛(即北岛南岛)上的同类少。即在长时间的近亲繁殖过程中,有害基因突变有更高的概率在种群个体中纯合,进而导致个体生病、死亡被自然选择淘汰,这些有害基因突变随之消失,这一发现对于濒危动物保护和物种延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毛利语中,它们被称为kākāpō。kākā是毛利人对鹦鹉的统称,pō意为“夜晚”,合起来就是“夜鹦鹉”。鸮鹦鹉的拉丁文学名Strigops habroptila就来自它们独特的外观,Strigops habroptila大致翻译即为“猫头鹰脸上的软羽毛”。

另外早期的毛利人和后来的欧洲移民发现它们是一种极好的食物来源,毛利人也会用鸮鹦鹉的羽毛来制作装饰斗篷和其他装饰品。

参考资料

Strigops habroptila G. R. Gray, 1845.col.2024-08-22

鸮鹦鹉.世界鸟类数据库.2022-10-07

Kakapo.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2-10-07

CIETS.生态环境部.2024-08-22

..2022-10-07

THE FOODS OF KAKAPO ON STEW ART ISLAND AS DETERMINED FROM THEIR FEEDING SIGN.citeseerx.ist.psu.edu.2022-10-07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Kākāpō Recovery.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Kākāpō Recovery..2022-10-07

Kākāpō.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2022-10-07

..2022-10-07

..2022-10-07

..2022-10-07

Kakapo.NZTCS.2022-10-07

Strigops habroptila.Animal Diversity Web.2022-10-07

..2022-10-07

..2022-10-07

Worthy, Trevor & Chambers, Geoff. (2013). Our evolving view of the kakapo (Strigops habroptilus) and its allies. Notornis. 60. 197-200. .ResearchGate.2022-10-07

Knafler, G. J., Fidler, A., Jamieson, I. G., & Robertson, B. C. (2014). Evidence for multiple MHC class II β loci in New Zealand's critically endangered kakapo, Strigops habroptilus. Immunogenetics, 66(2), 115–121. .Knafler, G. J., Fidler, A., Jamieson, I. G., & Robertson, B. C. (2014). Evidence for multiple MHC class II β loci in New Zealand's critically endangered kakapo, Strigops habroptilus. Immunogenetics, 66(2), 115–121. .2022-10-07

Kākāpō.New Zealand Birds Online.2022-10-07

Kākāpō behaviour.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2022-10-07

..2022-10-07

Meet The Kakapo, The Rotund New Zealand Parrot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All That's Interesting.2022-10-07

Sutherland, William J. Science, sex and the kakapo. Nature. 2002-09, 419 (6904).nature.2022-10-07

..2022-10-07

..2022-10-07

新西兰鸮鹦鹉濒临灭绝 所有125只个体将进行基因测序.环球网.2022-10-07

Strigops habroptilus Kakapo.New Zealand Organisms Register.2022-10-07